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氏宗祠

(河北省灤南縣倴城鎮王氏宗祠)

鎖定
王官寨村現在隸屬於倴城鎮,在縣城西4公里處,位於村莊的中間地段,佔地約300平方米,磚木結構,分為門樓和廳堂兩部分,並有照壁。王氏宗祠門樓匾額上的“王氏宗祠”四字系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段祺瑞書寫。
中文名
王氏宗祠
地理位置
河北省灤南縣倴城鎮
佔地面積
約 300 m²

目錄

王氏宗祠簡介

王官寨村現在隸屬於倴城鎮,在縣城西4公里處。王氏宗祠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從宗譜的記載中,可以瞭解到在清嘉慶庚午年(1810年)和光緒十六年(1890年)曾經兩次修葺,使之逐步得到了完善。
王氏宗祠位於村莊的中間地段,佔地約300平方米,磚木結構,分為門樓和廳堂兩部分,並有照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祠堂仍在,只是被視為封建迷信的部分予以清除。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祠堂被拆毀。
現存的《灤縣王氏續修宗譜》中,有兩幅照片,包括門樓(見圖)和內廳,此照片於民國25年(1936年)重修宗譜時拍攝。 [1] 

王氏宗祠格局

王氏宗祠門樓匾額上的“王氏宗祠”四字系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段祺瑞書寫。右側露出一角的是春凳,用於擺放供品。解放後用做村民辦喪事停屍。兩側牆上壁畫,系水泥雕塑,為花鳥圖案。左側立石(右側亦同,只是未被攝入),俗稱“旗杆夾子”,是時當有高聳的旗杆。持槍站崗的四人均為本村村丁。
院子裏有兩棵古柏,枝葉茂盛,鬱鬱葱葱。
門樓的楹聯為:
尊祖敬宗家聲兩晉;
守先侍後世澤三槐。
上聯中“家聲兩晉”典出唐代羅隱《送蘄州裴員外》詩,詩云:“兩晉家聲須有主,六朝文雅別無人。”以此體現家族的聲望。東晉西晉是司馬氏的天下,宗族強盛,很有影響。下聯中,守先侍後也不深奧,也就是説守住先人的基業,培育後代。“世澤三槐”同樣有典故。據説,宋朝時有一個叫王佑的人,植三棵槐樹於庭院,説“我的子孫後代必有在朝中官至三公者”,後來,他的兒子果然當了宰相,“三槐王氏”因此聞名於世。“三槐”成了王氏的代稱。
這副對聯的意思就是讓人們尊敬祖先,承先啓後。 [2] 
進了門樓,轉過照壁,就是祠堂正庭。即是內庭的照片。我們看到的三塊匾額,中間的為“水源木本”,意思很準確形象,祖先即是水的源頭,木的根本。左邊匾額為“壺儀足式”。據家譜記載,是灤州知州郭某所書,賜予王樹增之妻陳氏的。陳氏23歲守節,從侄王金相代為請旌。右邊的匾額書“節孝”二字,是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頒賜予王汝龍之妻黃氏的。黃氏守節40年,被人稱道。
王氏宗祠大堂
正中供奉的是祖宗牌位,祖宗牌位俗稱神主,寫着列祖列宗的名諱,比如,“始祖王公諱文進之神主”。關於神主的牌位,是這樣形成的:人去世之後,有一個喪儀程序叫“點主”,就是先不寫“主”字的一點,請有聲望的人再用硃砂和白芷點上。而後,點主的人把毛筆向後一扔,誰搶到了就認為文星高照。
神主兩側有燭台,下面是香爐。從照片上看,右邊有一石碑,石碑上應有字,但字跡模糊,無法辨認。
門側懸楹聯一副:
一脈溯宣城,祖惠宗功,十六世箕裘丕振;
五房延灤右,支蕃派衍,四百年俎豆常馨。
王氏的始祖王文進於明朝從安徽宣城遷移而來,所以説“一脈溯宣城”。“祖惠宗功”即祖宗的恩惠功績。“十六世”就是説到寫這副對聯時已經繁衍了16代。“箕裘丕振”也有出典,《禮記?學記》中説:“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孔穎達註釋“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陶鑄金鐵,使之柔和,以補破器”。就是説要將祖先的事業發揚光大。“箕裘”即比喻祖先的事業,“丕振”即大振,表示繼承發展。下聯的意思是:王家分為“五房”(家譜記載,王文進有子二,為王聰,王明,王明回安徽,王聰生子五,為諶、評、議、謹、言。),在此地生活。“灤右”即灤州以西,迄今有了400年的歷史。“俎豆”的本義是祭祀祖先的器具,引申為對祖先的崇敬奉祀。 [3] 

王氏宗祠記載

嘉慶庚午年王藴曾撰“家廟告成祝文”。王藴系王氏始祖十二世孫,生於雍正四年(1726年),卒於嘉慶十七年(1812)。嘉慶戊午年(1798年)中舉,官至翰林院檢討,曾參加過乾隆舉辦的“千叟宴”。祝文如下:
恭維始祖,系出江南。隻身來北,幾歷苦寒。卜居此地,既吉且安。功德深遠,世十五傳。子孫繁衍,或守或遷。創修家譜,共識本源。式廓舊祠,廣我香煙。羣昭羣穆,一堂合歡。本支百世,尚其象賢。敬宗睦族,承繼綿綿。牲牷酒禮,億萬斯年。遺範是修,繼茲豆籩。
清光緒十六年,王氏家族續修宗譜(見圖),修葺宗祠,由十五世孫王子複寫了祝文。王子復,清末考取漢謄錄官,議敍知縣並賞加同知銜。祝文為:
續修家譜,昭穆燦然。重修家祠,煥然改觀。諸工既竣,祭告祖先。敬陳牲禮,羅列豆籩。恭獻聯額,報本追源。初中演劇,神其聽焉。五門後嗣,拜伏階前。焚香致祭,為文告虔。靈爽庇佑,億萬斯年。
光緒年間修《王氏宗譜》
王氏家族在本地當屬於名門望族,出了些達官顯貴,從《灤縣誌》的《人物·封贈表》上看,在清代,原灤縣受到朝廷封贈的共有86人,王官寨村佔了11人,分別為王績盛(昭武都尉)、王永徴(儒林郎)、王殿甲(朝議大夫)、王振鳳(朝議大夫)、王續曾(中憲大夫)、王嗣曾(中憲大夫)、王曰純(昭武都尉)、王篤然(昭武都尉)、王人瑞(武略佐騎尉)、王協(國子監學正)、王忱(昭武都尉);在《職銜表》的武職中,全縣共列入13人,王官寨村佔了2人,為王化周(千總銜)、王永滮(都司銜);在民國時期的《仕進表》中,全縣列入31人,王官寨村亦佔2人,為王向榮(山東財政廳長)、王希禎(河南商丘縣長)。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