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桂亭

(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鎖定
王桂亭 ,男 ,1971年9月 出生,安徽和縣人,中國致公黨黨員。博士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師從數碼藝術理論家黃鳴奮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媒介文化、藝術傳播、對台傳播等。
現為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副院長、碩士生導師,華僑大學海峽傳媒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文名
王桂亭
出生地
安徽和縣
出生日期
1971年9月
職    務
副院長
職    稱
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王桂亭個人經歷

1991年9月—1995年7月,安徽省阜陽師範學院中文系本科;
1995年7月—2000年7月,安徽省馬鞍山市電視台記者;
2000年9月—2003年7月,廈門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藝術傳播學方向碩士;
2003年7月——今, 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文學院新聞系)教師;
2004年2月—2004年7月,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進修;
2006年7月—2009年9月,廈門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媒體與文藝方向博士;
2014年9月—2015年3月,台灣世新大學訪問學者;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廈門廣電集團廈門衞視副總監(掛職)。

王桂亭學術論文

1、《台灣社區營造政策20年發展芻議》,2016年2月發表於《台灣研究集刊》;
2、《新世紀以來台灣創造力教育政策與實踐》,2016年2月發表於《揚州大學學報》;
3、《拍客視頻:從“影像啓蒙”到“一地雞毛”》,2015年3月發表於《東南學術》;
4、《台灣文化創意人才培育政策的發展與啓示》,2015年12月發表於《現代教育論叢》;
5、《新民間文化的媒介呈現》,2015年12月發表於《文化與傳播》;
6、《“唯我自賞”:新媒體語境下的自戀文化》,2015年11月發表於《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7、《台灣霹靂布袋戲組合營銷組合分析》,2015年6月發表於《藝苑》;
8、《論“一步之遙”的反諷藝術》,2015年7月發表於《電影新作》;
9、《論網絡原創視頻短片的藝術特徵》,2014年3月發表於《南京郵電大學學報》;
10、《經典的建構與泛化》,2013年3月發表於《文藝評論》;
11、《無思之諧:網絡視頻短片的戲謔化探析》,2013年1月發表於《華僑大學學報》;
12、《話語權的迴歸:論網絡語境下的青年影像》,2013年3月發表於《當代青年研究》;
13、《"醜陋"的廣告——商品廣告創意中"醜"的"美學意義"探析》,2013年3月發表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14、《交往的兩重性:網絡虛擬主體間性考察》,2010年10月發表於《北華大學學報》;
15、《藝術的陰謀——在精英和大眾文化之間》,2009年1月發表於《阜陽師範學院學報》;
16、《影像啓蒙——評新記錄運動》,2009年4月發表於《電影評介》;
17、《千年悖論:從“心靈之眼”到肉眼——關於視覺中心主義的思考》,2009年6月發表於《華僑大學學報》;
18、《人文生態:西方數碼藝術理論的探索》,2009年11月發表於《中國出版》;
19、《觀看之道:從透視到窺視——試析影視“窺視”結構》,2009年11月發表於《電影評介》;
20、《電視文學片的誤區》,2008年3月發表於《安徽工業大學學報》;
21、《現代抑或後現代:作為“影像流”的電視》,2008年2月發表於《銅陵學院學報》;
22、《電子超文本的“生態學”意義》,2007年5月發表於《淮陰師範學院學報》;
23、《數字化:電影美學視域中的價值拷問》,2005年2月發表於《吉首大學學報》;
24、《電子超文本:意義與闡釋的敞開》,2002年3月發表於《吉首大學學報》;
25、《作為“嵌入”的藝術:快閃》,2016年8月發表於《藝術研究》;

王桂亭學術著作

1、《藝術的特徵》(合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電視藝術學論綱》,學林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3、《網絡原創視頻藝術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四、科研項目
1、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主持):拍客藝術與青年亞文化研究(FJ2015B172);
2、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一般項目(主持):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AS14523);
3、國僑辦科研一般項目(主持):網絡視頻短片藝術研究(09QSK05);
4、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第二):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新聞學提升影響力研究(15BXW004);
5、福建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第二):20世紀90年代傳媒語境下文學轉向研究(2010B109)
6、2017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重點項目(主持):新媒體時代民間對台傳播策略研究(JZ170027);

王桂亭承擔課程

近兩年來承擔的課程有《新聞採訪與寫作(二)》《廣告美學》《網絡視頻藝術研究》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