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有德

(中國早期馬克思學説研究和傳播先驅)

鎖定
王有德(1897-1932),字叔鄰(茹鄰),1897年生於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平遠鎮田心社區紅果樹居民小組(時為阿迷縣傍甸鄉紅果樹村),中國早期參與編譯《共產黨宣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先驅。 [1-4] 
1917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德語系預科班。學習期間,經過參加北京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中“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的革命行動,王有德在鬥爭中得到了鍛鍊提高。1920年3月,王有德秘密加入由李大釗倡導和組織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説研究會,成為19個發起人之一。1921年,王有德、鄧中夏等7人組成“五一”運動委員會,組織領導千餘名長辛店鐵路工人,舉行了中國工人階級第一個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他還撰寫了大量稿件,為在工人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説和進步思想作出了突出貢獻。 [4] 
1922年,王有德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早期共產黨人之一。大革命失敗後,他投筆從戎到黃埔軍校學習。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王有德率部英勇作戰,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時年35歲。 [4] 
中文名
王有德
別    名
王叔鄰(茹鄰)
國    籍
中國
籍    貫
雲南硯山
出生日期
1897年
逝世日期
1932年
畢業院校
國立北京大學
黃埔軍校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王有德人物履歷

1897年,生於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平遠鎮田心社區紅果樹居民小組(時為阿迷縣傍甸鄉紅果樹村)。
1910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阿迷縣立初級中學。
1913年,進入雲南省立中學讀高中。
1917年,王有德輾轉抵達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大學德語系預科班。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王有德結識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暨《新青年》主編陳獨秀、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羅章龍等,成為中國較早的共產黨人之一。
1919年,參加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在運動中,王有德參加羅章龍等15人組成的“行動小組”直接參加了“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的行動。
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説研究會成立,王有德積極參與其中,並擔任在北大北院的聯絡人,研究會具體負責內部事務的書記。期間,到北京郊區豐台宣傳馬克思主義,向工人灌輸革命意識,設法爭取工人的自發鬥爭。
1921年,王有德擔任《工人週刊》北京勞動通訊社的編輯委員,採寫了許多介紹工人運動的新聞報道向《工人週刊》發稿。
1921年9月,王有德加入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經羅章成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6年,王有德南下廣州,年底由進步學生組織“新滇社”的同志介紹,進入黃埔軍校任教職員,任編輯處上尉編譯官。翌年底,由雲南籍的李一平介紹到國民革命軍第11軍陳銘樞部當營長。從此,王有德隨部隊轉戰數省。之後,在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78師參謀部任上校參謀處長。
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19路軍與日本侵略軍展開激戰。1月28日,王有德要求前往閘北前線,協助6團團長指揮作戰,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後日軍發動對19路軍的幾次總攻。王有德深入吳淞前線參與指揮作戰,日以繼夜工作,全身心撲在1、2、3團的戰備上。3月5日,王有德在整理部隊、指導部隊構築工事、部署防線時,突然眼前一黑,心力交瘁,英勇殉職,年僅35歲。 [1-2] 

王有德後世紀念

王有德故居
為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硯山縣人民政府於2014年重建王有德故居。故居展陳項目分為圖文資料展示廳、多功能視頻放映廳和入黨宣誓廳三個部分。圖文資料展示廳包括前言、求學之路、參加北京“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投身工人運動、南下進黃埔軍校、參加南昌起義、淞滬抗戰為國捐軀、光照千秋永遠懷念等9個板塊,共有展板63塊、圖片資料155幅、歷史文獻書籍50餘本、情景雕塑2座。王有德故居被認定為雲南省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延伸點,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