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教

(明代官員)

鎖定
王教(1539—1603),字子修,號秋澄,山東淄川人。明隆慶五年進士。授户部主事。萬曆間為吏部文選郎中,佐尚書陸光祖澄清吏治。萬國欽因直言被貶,教以推舉國欽,被斥革為民。有《銓部王先生集》。 [1] 
本    名
王教
所處時代
明朝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河南祥符
性    別

王教人物生平

王教,字子修,號秋澄,淄川西部蘇李莊人,生於明朝嘉靖中期,於嘉靖四十三年考中舉人,隆慶五年考成進士。他與新城官至兵部尚書兼吏部尚書的王象乾、窵橋官至大理寺左丞的王曉在同一年考成進士,時稱“三王”。他和王村明末户部尚書畢自嚴的父親畢木是同學,他們的老師是淄川城裏的張敬。張敬在萬曆五年考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和都尉(駙馬)教習。王教考成進士的時間比他的老師張敬還要早六年。王教家境貧寒,除曾拜張敬指導學業外,主要靠刻苦自學而成才。
王教在京初任户部主事。他先後管理崇文門和滸墅關兩地的税收。他在滸墅關設便民橋,以方便百姓。他到江西監督税收,把一切附帶的苛捐雜税一概免除。由於他為人正直,又很有文才,被選為吏部考功主事,又轉為文選主事。萬曆十三年(1585年),他被升任為吏部考功員外郎,以正主考的身份主持山西省的鄉試,選取了王浚初等65位舉人。在封名閲卷錄取後,才知道錄取的頭名舉人即解元王浚初,是朝廷內閣大臣王家屏之子。好多人都怕引起嫌疑,主張把王浚初的位次往後移。但王教説:我們只看成績,唯才是舉,不能因為怕落嫌疑就喪失原則。他的凜然正氣使其他人都非常佩服。回京後,他又被晉升為吏部考功郎中。作為考功大員,他處理了200餘件揭發地方官員冒功領賞或沽名釣譽的奏疏。王教秉公辦事,一絲不苟,使冒功領賞或沽名釣譽的貪官污吏得到了應有懲罰,併為清白的官員洗清了冤屈。後來,他又被轉為吏部文選郎中。
這之前,由於萬曆皇帝吃喝玩樂,不理朝政,致使吏制混亂,託人情、走後門、跑官要官、買官賣爵之風盛行。王教協助吏部尚書陸光祖整頓吏制,首先在吏部杜絕了託人情、走後門、行賄受賄的現象,並特別把好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這一關,使仕途風氣為之一清。他尤其看不起那些託太監為自己升官發財而説情的人,讓那些靠替人説情而索賄受賄的太監恨之入骨。他們利用侍奉皇帝的便利,在皇帝面前專説吏部尤其是王教的壞話。曾有兩位敢於向皇帝進忠言的大臣,讓皇帝非常反感。王教他們偏偏把這兩個人推薦給皇帝,要求重用。萬曆皇帝不上朝理朝政,吏部的推薦書只能通過太監遞呈。太監們就故意在皇帝生這兩人氣的時候,送上了吏部推薦重用他們的奏章。氣得皇帝暴跳如雷,就把吏部文選郎中王教以下的官員全部罷免了。吏部尚書陸光祖極力承擔責任,要求留住王教等吏部官員,但皇帝不允許。後來陸光祖也氣得辭官回了家。昏庸的萬曆皇帝整天花天酒地,常常喝得爛醉,經常因奏章不合自己心意就罷免朝廷官員。侍奉他的人一句話不如意,就下令立即擊斃於杖下。明朝的衰亡就是從這個昏君開始的。
遭這樣一個昏君的罷免,王教認為:丈夫去就尋常事,小帽青衫亦瀟灑。萬曆二十年(1592年)春天回到家鄉後,王教仍舊住在豹山腳下老家的山房中。他謝絕與公府打交道,在家著書立説,教育王家的後代,過着儉樸的生活。這樣過了近10年。那時,《淄川縣誌》已有50年沒有續修。當時的知縣朱萬春,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剛上任不久,就親自登門拜訪王教,懇請他出山主持續修《淄川縣誌》。經過兩年多的蒐集、整理和編纂,王教他們於萬曆三十一年完成了這一使命。王教還親自為續修的《淄川縣誌》撰寫了序言。就在當年,他因積勞成疾而病逝。
王教去世後,又過了17年,昏庸的萬曆皇帝死了。他的兒子光宗朱常洛繼位,是為泰昌元年。年輕的皇帝想幹一番事業,就為被老皇帝錯誤罷免的人平反昭雪,王教就是其中一位。新皇帝追贈王教為太常寺卿,並賜諭葬、建專祠、祀鄉賢,在縣、府、省志和《明史》《明通鑑》中都有關於他的記載。他的墓在王村蘇李莊南的豹山腳下,墓前的巨大石牌坊和石象生毀於“文化大革命”。紀念他的專祠建在淄川城西街。祠前的石牌坊在淄城過去幾十座牌坊中是最大的。鄒平的官宦張延登和淄川的兵部尚書孫之獬在祠內為其寫了碑記。王教祠堂大門的對聯,是當時的書法家張中發寫的,詞曰:“清風垂百世,正氣著千秋”。 [2] 

王教個人作品

他的著作有《銓部文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