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承文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鎖定
王承文,男,1962年9月生,湖南澧縣人,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隋唐五代史、漢唐道教史、敦煌學研究。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兼常務理事 [1]  ,香港《道教學譯叢》編委,《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編委。主要從事道教經典和道教史、敦煌學、隋唐五代史、古代華南區域史研究。
中文名
王承文
國    籍
中國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隋唐五代史、漢唐道教史等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王承文學術成果

王承文主要著作

專著:《唐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上冊、下冊,共91萬字,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7月。
專著:《漢晉道教儀式與古靈寶經研究》(85萬8千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
專著:《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65萬字,季羨林主編“華林博士文庫”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本書在中外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在歐洲《T'uong Pao》(《通報》)、台灣《漢學研究》等中外重要學術刊物上,已發表關於本書的專門書評共10篇。其中包括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張澤鹹教授、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發表專門書評。
合著: Early Chinese Religion(220-589 AD),Brill, Leiden,The Netherlands,1.2010.
主編:《紀念岑仲勉先生誕辰13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
主編:《董家遵文集》,中山大學傑出人文學者文庫,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1] 

王承文學術論文

1、再論南漢王室的族屬和來源,論文(2.3萬字),《歷史研究》2018年第3期。
2、論唐宋嶺南南部沿海的雷神崇拜及其影響——以唐人房千里所撰《投荒雜錄》為起點的考察,論文(6.8萬字),(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三分(2013年9月)。
3、晚唐高駢開鑿安南“天威遙”運河事蹟釋證——以裴鉶所撰《天威遙碑》為中心的考察,論文(5.4萬字),(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三分(2010年9月)。
4、漢晉の道教における‘靜室’と齋戒制度の淵源に關する考察,論文(9萬字),日本東方學會編《中國史の時代區分の現在》,東京:汲古書院,2015年8月。
5、唐代南選制度相關問題新探索,論文(3.8萬字),《唐研究》第十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6、古靈寶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等佛經關係考釋,論文(2.7萬字),《文史》2011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心《宗教》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學術網站轉載。
7、The Reve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oist Scriptures,載Early Chinese Religion(220-589 AD),The Netherlands,1.2010.( 注:本書為多卷本,是近年國際漢學界著名合作項目,亦為法國教育部重大項目——“唐以前中國宗教史”成果,按《劍橋中國秦漢史》體例撰成,本人撰寫其中近120頁)。
8、越南現存《大隋九真郡寶安道場之碑文》考釋,論文(3.5萬字),《文史》2009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轉載。
9、南朝天師道“七部經書”分類體制考釋,論文(4.5萬字),《文史》2008年第1期。
10、論唐代嶺南地區的金銀生產及其社會影響,論文(3.1萬字),《中國史研究》
2008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心《經濟史》轉載。
11、晉唐時期嶺南地區的金銀生產和流通——以敦煌市博物館所藏唐天寶年間地誌為中心的考察,論文(4.5萬字),《唐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12、靈寶“天文”信仰と古靈寶經教義の展開——敦煌本〈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を中心に—,論文(4.3萬字),載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中國宗教文獻研究》,京都:臨川書店,2007年2月(注:本書為國際著名研究機構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建所七十五週年紀念文集)。
13、論道教三洞學説的思想淵源,《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4期。
14、隋書經籍志《道經序》與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確立(4.5萬字),《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5、唐代“南選”與嶺南溪洞豪族,《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轉載。
16、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溪洞社會(4.2萬字),《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17、唐代安南籍宰相姜公輔和文士廖有方論考(論文,2.4萬字),《學術研究》2018年第2期。
18、《漢晉道教定期齋戒與佛教布薩制度關係論考》(論文,4.8萬字),《中山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宗教》轉載。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網”、“百度學術網”等轉載。
19、《論早期道教“靜室”的性質和來源》(論文,2.8萬字),《學術研究》2017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宗教》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知網”等學術網站轉載。
20、唐代左降官和流放制度與北方家族移民嶺南(論文,2.9萬字),《中山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21、論唐代嶺南“溪洞”和“山洞”的開發(論文,2.3萬字),《人文雜誌》2018年第5期。
22、敦煌古靈寶經《洞玄本行經》版本結構論考(論文,2.1萬字),《敦煌學輯刊》2018年第2期。
23、漢晉道經所見“靜室”各種名稱及其與齋戒制度關係論考,論文(4.8萬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3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24、古代國家祭祀與漢唐道教“八節齋”的淵源論考——兼對呂鵬志博士一系列質疑的答覆(上篇),論文(3萬字),《宗教學研究》2016年第2期。
25、古代國家祭祀與漢唐道教“八節齋”的淵源論考——兼對呂鵬志博士一系列質疑的答覆(下篇),論文,(2.3萬字),《宗教學研究》2016年第3期。
26、敦煌本《靈寶經目》與古靈寶經分類時間邏輯問題論考,論文(3.7萬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3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27、從齋戒規範論古代國家祭祀對漢晉道教的影響——兼對呂鵬志博士一系列論著的商榷,論文(4.8萬字),《中山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心《宗教》轉載。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哲學中國網”、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術網”、“中國知網”等學術網站轉載。
28、敦煌本《靈寶經目》與古靈寶經出世論考——兼對古靈寶經出世時間下限的考定(上篇)(2.5萬字),《敦煌學輯刊》2016年第2期。
29、敦煌本《靈寶經目》與古靈寶經出世論考——兼對古靈寶經出世時間下限的考定(下篇)(2.1萬字),《敦煌學輯刊》2016年第3期。
30、中古嶺南沿海甯氏家族淵源及其夷夏身份認同——以隋唐欽州甯氏碑刻為中心的考察(3.8萬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3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31、陸修靜道教信仰從天師道向靈寶經的轉變論考(上篇)(2萬字),《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2期。
32、陸修靜道教信仰從天師道向靈寶經的轉變論考(下篇)(2.7萬字),《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3期。
33、中古道教“步虛”儀的起源與古靈寶經的分類考釋——以《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為中心的考察(4.3萬字),《中山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心《宗教》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哲學中國網”、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術網”、“中國知網”、“中國民族宗教網”、“佛學研究網”、“道教之音網”、“百度學術”等學術網站予轉載。
34、越南新出隋朝《舍利塔銘》及相關問題考釋,《學術研究》2014年第6期。
35、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地域文化意象嬗變論略(論文,3.2萬字),載《敦煌吐魯番文書與中古史研究:朱雷先生八秩榮誕祝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36、漢晉道教神聖空間與齋戒儀式的起源和展開——以道教“靜室”為中心的考察(論文,4.8萬字),《華學》第十二輯《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慶賀專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年。
37、“靈寶天文”與中古道教經教體系的構建(4.5萬字),香港道教學院編:《道教星斗信仰》,濟南:齊魯書社,2014。
38、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和“新經”出世先後考釋——兼對劉屹博士系列質疑的答覆,論文(3.5萬字),《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心《宗教》轉載。
39、敦煌本《靈寶經目》與古靈寶經的分類及內在關係考釋之二——以“三洞經書”觀念為中心,論文(2.8萬字)《敦煌學輯刊》,2013年第2期。
40、敦煌本《靈寶經目》與古靈寶經的分類及內在關係考釋——以《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和《道德經》的關係為中心,論文(3.2萬字),《敦煌學輯刊》, 2012年第3期。
41、《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和“新經”主神考釋》,論文(3.5萬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7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42、論中古道教“三清”神靈體系的形成——以敦煌本《洞玄本行經》為中心的考察,論文,(4.3萬字),《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43、論隋唐道經分類體系的確立及其意義,論文(3萬字),(台灣)《敦煌學》二十七輯“柳存仁先生九十華誕祝壽專輯”, 台北:樂學書局,2008年。
44、道經的降世和道經分類體系的形成及其意義(13萬字),Rituels,Pantheons et Techniques Histoire de La religion chinoise avant les Tang,巴黎: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2006.12.
45、敦煌古靈寶經與道教早期禮燈科儀和齋壇法式(2萬字),《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46、敦煌古靈寶經兩部佚經考證,《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
47、古靈寶經的齋官制度與天師道及佛教的關係(2.8萬字),季羨林、饒宗頤主編《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48、評〈敬天與崇道〉,研究性書評,載季羨林、饒宗頤主編《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49、“增城”和“博羅”地名與羅浮山早期神話關係考,論文,載《崔與之與嶺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50、唐代名相張九齡與粵北始興張氏家族,論文(2.4萬字),載《張九齡學術研究論文集》,廣東珠海出版社,2009年。
51、古靈寶經中“天文”和“符圖”的釋讀與研究,論文(6萬字),載香港中文大學道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編《“道教研究的新視野:道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11月。
52、洞玄部道經説略,論文(3萬字),載《道藏説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
53、論隋唐道教統一的宗教神學理論基礎,論文,載《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4、葛洪晚年隱居羅浮山事蹟釋證——以東晉袁宏《羅浮記》為中心,論文,(2.3萬字),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21輯,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55、南朝道教從“三洞經書”向“七部經書”轉變原因考察,論文(2.8萬字),載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道教與民間宗教資料的認知與編撰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7年9月。收入《水窮雲起集:道教文獻研究的舊學新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56、古靈寶經定期齋戒的淵源及其與佛教的關係(5.3萬字),《華林》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57、敦煌古靈寶經與道教“三洞經書”和“三乘”考論(2.5萬字),《敦煌學輯刊》2003年第1輯;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宗教》轉載。
58、東晉南朝之際道教對民間巫道的批判——以古靈寶經和早期天師道經典為中心,《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宗教》轉載,教育部《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摘;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網”轉載。
59、中古早期道教與佛教關係的新視點—以敦煌本《靈寶威儀經訣上》為中心(2.5萬字),載《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香港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60、二十世紀國內外敦煌古靈寶經研究評述,《國際敦煌學學術史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理工大學2002年8月。
61、敦煌古靈寶經與陸修靜“三洞學説”的來源(2萬字),《道教研究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62、唐五代羅浮山道教宮觀考,載《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4月。
63、古靈寶經“五老帝君”與中古道教經教學説的建構(3.8萬字),載《2006年台灣道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昶景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
64、唐朝嶺南地區的奴婢問題與社會變遷,《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65、晚唐高駢開鑿安南海上通道事蹟釋證及推論——以裴鉶所撰《天威遙碑》為中心的考察(10萬字),載《唐代的社會與宗教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2008年11月。
66、《董家遵文集·序》,中山大學傑出人文學者文庫,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中山大學傑出人文學者文庫,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67、《靈寶“天文”信仰與古靈寶經教義的展開》(3.8萬字),載《中國宗教文獻研究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年11月。
68、論古靈寶經“天文”和“神符”的淵源——以《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的釋讀為中心(3.3萬字),載《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9、六朝前期江南“李家道”與天師道關係考——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為中心(3.2萬字),載《唐長孺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唐史年會論文彙編》,2011年7月。
70、古靈寶經對道家思想的融攝及其影響,論文(2萬字),載馮達文主編《信仰·運思·悟道》,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
71、古靈寶經對黃赤道士的批判與道教出家理論的發端,論文(2.3萬字),《華林》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72、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3期。
73、古靈寶經的定期齋戒考論,論文,(2.8萬字),《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74、陳寅恪道教史研究論略,論文,《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75、早期靈寶經與漢魏天師道——以敦煌本古靈寶經為中心,《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宗教》轉載。
76、敦煌本《太極左仙公請問經》考論(3.3萬字),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敦煌道教文獻專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77、唐代粵西兩份摩崖碑與韋氏家族的淵源,載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一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
78、六祖惠能的生平與唐初嶺南文化釋證,《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轉載。
79、唐代羅浮山地區文化發展論略,《中山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80、漢晉嶺南道教史考論(論文2.5萬字),《論衡叢刊》第一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81、漢晉嶺南“丹砂靈藥”考論,《秦漢史論叢》第七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82、屈大均《廣東文選》考證,載《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四》,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83、唐代羅浮山“藥市”與“虛市”考證,載《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84、從唐代羅浮山地區論嶺南經濟與社會(2.3萬字),《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三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85、葛洪早年南隱羅浮考證,《中山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86、唐代的左降官與嶺南文化,《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87、“六祖慧能與嶺南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評述,《學術研究》199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宗教》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佛學研究中心《佛學研究》轉載。
88、唐代嶺南的波斯人與波斯文化,《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一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89、唐代羅浮山幾種著名特產考,《廣東史志》1996年第3期。
90、六祖惠能早年與唐初嶺南新州(2.5萬字),載《“慧能與嶺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術研究》雜誌社1997年。
91、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宗教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中國歷史學年鑑》,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8年。
92、評《唐代科舉制度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年第3期。
93、明清廣東史志有關唐代歷史人物傳的嚴重失誤,《學術研究》1996年第7期。
94、《五仙古觀與廣州道教·序》,長沙:嶽麓書社2016年8月。
95、唐代房千里及其《投荒雜錄》考證,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日本東方學會編《第三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96、敦煌本《靈寶經目》與古靈寶經出世數量和時間考——以陸修靜《靈寶經目序》與《靈寶經目》的關係為例(論文,2.6萬字),《第三屆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97、漢晉道教“靜室”與齋戒制度的淵源考釋(9萬字),載日本東方學會編《中國史の時代區分の現在》,東京:2014年5月。
98、隋煬帝時期鴻臚卿甯長真事蹟考證——兼論隋朝對南海的戰略,載《“隋煬帝與揚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10月)。
99、漢晉道教“靜室”與齋戒制度,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nal Conference of Eastern Studies,No.LIX 2014.
100、漢晉道教集體性齋戒儀式和神聖空間來源論考——以古靈寶經的“説戒署職”和“齋堂”為例(論文,3.4萬字),《中國人民大學—羅格斯大學首屆國際道教文化前沿論壇論文集》,2016年7月。
101、廣州孔氏族譜所見晚唐北方家族遷移嶺南考,《嶺南文史》2018年第2期。
102、《太平經》與道教定期齋戒制度的來源——以道教“八節齋”為例,雲南省社科院編《中國雲南道教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12月,昆明。
103、《唐代嶺南籍宰相劉瞻與粵北連州考——兼論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地域文化的關係》,《廣州文博》第十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
104、神靈考校與早期道教定期齋戒制度論考——以《太平經》為中心的考察(論文,3.3萬字),《歷史研究》編輯部《第十屆歷史學前沿論壇論文集》,福州,2016年12月。
105、南漢王朝與北方家族關係新證——以《王渙墓誌》和《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碑》為線索的考察(論文,3.5萬字),《紀念岑仲勉先生誕辰13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
106、唐後期嶺南科舉進士與文化發展論考(論文,3.6萬字),《暨南史學》第十五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1] 

王承文科研項目

1、2016年——,首席專家,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古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
2、2013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3至10世紀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
3、2013年——,獨立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重點項目—“古靈寶經與中古道教經教體系研究”。
4、2008年—2014年,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代華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和社會變遷”。
5、2001年—2003年,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敦煌靈寶經文書與晉唐道教的整合”。
6、1997年—1999年,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隋唐五代華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
7、2011年—,主持中山大學人文社科項目——“近代以來新出碑銘與六朝至唐宋環南中國海地區國家認同研究”。
8、2010年—,主持中山大學重大項目培育計劃——“秦漢至唐宋時期環北部灣區域的開發及其與中原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9、2006年——2009年,獨立承擔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隋唐五代華南區域的開發和社會變動研究”。
10、2002年-2004,獨立承擔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道教在華南地區的傳播和發展研究”。
11、1998-1999,獨立承擔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研究項目——“隋唐五代華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
12、2003-2004,獨立承擔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研究項目——“道教在華南地區的傳播和發展研究”。
13、2001-2002,獨立承擔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研究項目——“敦煌靈寶經文書與晉唐道教的發展”。
14、2005-2006,獨立承擔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研究項目——“廣州和羅浮山道教傳播發展史研究”。
15、2004-2007,獨立承擔法國教育部漢學研究重大課題“唐以前中國宗教史”的子課題——“道經的降世和道經分類體系的形成及其意義”。 [1] 

王承文學術交流

2017年6月,參加香港樹人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紀念孫國棟教授暨唐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12月,赴台灣中正大學參加“2014年碑誌文獻與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5月,赴日本東京大學參加“第59回日本國際東方學者學術討論會”。
2013年12月,參加香港大學“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週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3年4月,在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作“六朝道教經典研究”講座。
2009年11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法國遠東學院“道教研究的新視野:道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6年12月,參加巴黎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Rituels,Pantheons et Techniques Histoire de La religion chinoise avant les Tang”國際學術 討 論會。
2004年11月,參加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成立七十五週年“中國宗教文獻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6年5月,參加台灣中國文化大學“2006年道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3年11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香港與華南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2年1月,參加香港國際道教聯合會“道教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7年1月,參加澳門大學“六祖慧能與嶺南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0年3月-9月,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學系訪問學者。 [1] 

王承文獲獎記錄

2016年,獲中山大學2016年年度科研業績突出個人獎。
2015年,獲廣東省政府2012—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13年,獲廣東省政府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6年,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05年,獲廣東省政府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04年,獨立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敦煌靈寶經文書與晉唐道教的整合”結項成果,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作為“重要成果”推薦,並作為“認真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負責人”被通報表彰。
2003年,獲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20週年學術優秀成果獎。
1998年12月,獲中國史學會(國家專業委員會)和《歷史研究》編輯部在全國範圍內評選的“歷史學優秀論文獎”(獲獎論文共8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