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懿

(中國兒科護理學專家)

鎖定
王懿(1904年5月12日——1981年10月8日),兒科護理學專家,護理學教育家。長期在醫療第一線做兒科護理工作,畢生致力於尋求兒科護理的自然規律,重視護理工作的日常實踐,並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使之再指導實踐。曾任《中華護理雜誌》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護理學》負責人。為創立中國兒科護理學作出了貢獻。
中文名
王懿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
1904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
1981年10月8日
畢業院校
燕京大學

王懿人物生平

王懿,原名樂樂,1904年5月12日出生,祖籍上海市郊區,從小生長在浙江湖州。其父經商,除開糧店外,還開了一家牛奶廠、一爿洗衣店,專做洋人生意。她10歲時母親去世,14歲時父親去世,她12歲就在教會學校寄宿上學,學習成績優異。她喜歡音樂,在校期間還專門學習鋼琴。她靠半工半讀唸完了高中。1925年9月~1928年6月,她先後在湖郡女中和南京小關小學任音樂教師,並供妹妹讀書。後來她哥哥當了醫生,妹妹也在經濟上獨立,她才於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讀預科,1929年人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早在中學時期,她就立下從事護士工作的志向。當時,她曾讀過《外國名人傳記》,其中南丁格爾的傳記對她思想影響較深。她與校醫室一位姓夏的護士關係很好,課餘經常幫助夏護士做些醫務工作。她那時就感到做一個解除病人痛苦的“白衣天使”很有意義。她為了深造、為了事業而終身未婚。1933~1934年,她在北平協和醫院傳染病房任護士長,1934年~1936年任兒科護士長,此後她去英國倫敦貝德福大學進修,學習醫院管理和護理技術,並作為中華護士學會的代表出席每四年一次的國際護士學會代表大會,她與會議代表一起,受到英國國王的接見。1938年6月,她離開英國去美國紐約和舊金山的醫院參觀學習,同年10月回到協和醫院。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被迫停辦。1942年5月~1943年1月,她任天津天和醫院護理部主任,1942年5月就與同事二人經過數週的輾轉跋涉,到了大後方重慶。在歌樂山醫院護理部幫忙。1943年10月,協和醫院護校在成都覆校,她受聶毓禪校長的聘請回校工作,任華西壩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兼護校教師。1946年~1947年6月回北平任協和護校教員。1947年6月任蘇州博習護校校長。1948年7月,又回到協和醫院任護理部副主任兼護校教師。
1954年6月,她參加北京兒童醫院籌建工作,1962年任醫院護理部主任、副院長,畢生致力於兒科護理的領導與教學工作。在護理界很有聲望,1979年被選為中華護理學會副理事長和中華護理學會北京分會理事長。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王懿雖然“靠邊站”,但她仍不脱離崗位,主動到門診注射室去做護士工作。她發現有的護士不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總是耐心説服教育,不怕遭到打擊。
1980年9月王懿做了乳腺癌手術,她對時間更有緊迫感。術後9天尚未拆線她就看出國的彙報總結。術後40天就上班。
她生活簡樸,廉潔奉公,嚴於律己,從不要特殊照顧。外出開會或辦事從不單獨要車,不管多遠總是擠公共汽車。手術後住療養院時,也謝絕了組織上派人護理的安排。
1981年10月8日,王懿因患乳腺癌於北京病逝。 [1] 

王懿技術成就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王懿主要從事兒科護理工作,她不管擔任什麼職務,從未脱離實際,一直堅持深入臨牀第一線。從1954年參加北京兒童醫院的籌建工作起,在兒童醫院工作了27年。從護理部主任到提升為副院長,職務變了,但始終沒有放棄對業務工作的具體領導。她每天都提前上班,穿好白衣,戴好帽子,到病房去,到門診去,到護校去,深入基層指導工作。年年如此,月月如此,除開會或外出,從不間斷。
王懿以身作則,對護士帶思想、帶作風,耐心細緻,循循善誘。她經常以新舊社會對比和自己的切身體驗,教育護士和護校學生熱愛護理工作,牢固樹立專業思想。兒科護理工作具有與成人護理不同的特點,病兒不會自訴其病痛,不會明確表達要求,全靠護士的細心觀察和耐心護理。王懿非常愛孩子,她也要求每個兒科護士都要把病兒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她很重視對護士長的培養,認為提高護士長的思想和業務水平是提高護理質量和管理好病房的關鍵。自1977 年開始,每星期二下午定為護士長學習日,組織護士長學習業務知識、交流工作經驗。有機會還送護士長外出學習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王懿還經常幫助、指導護士長改進思想作風和工作方法。對於新上任的護士長,王懿經常參加他們的組織生活或業餘學習會議。王懿也很重視病兒家長的工作。有一次,一位護士長給家長解答病情,正好王懿走過來,她就轉過身來只顧和王懿打招呼説話,王懿趕快制止她,並説:“你要先和家長把話説完。”
在日常工作中,她善於發現和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一般護士總認為基礎護理簡單,沒什麼技術,因而不重視。但她認為只有做好基礎護理才能減輕病兒的痛苦,讓病兒感到舒適,更好地配合醫療。為了不斷提高基礎護理的質量,她經常深入實際做調查研究。如親自給面部灼傷的病兒餵飯;親自研究如何防治臀紅的問題;親自了解對新生兒的餵奶情況等,以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去指導臨牀護理工作。作為主管護理工作的副院長,他很重視病房管理。當時在病房實行不陪住制度是一項不易推行的工作。但是這項制度對於醫療是有好處的。不陪住既可加強護士觀察病情的責任心,又可減少交叉感染;既可保持病房環境的整潔安靜,又不影響家長的生產和工作。王懿一貫主張實行不陪住制度。為實行不陪住制度,首先要關心和體貼病兒,與病兒建立感情;對嬰幼兒做好生活護理;對住院時間較長的幼兒和學齡病兒,護士組織他們複習功課,給他們講故事,進行思想教育等等。由於加強了基礎護理,住院病兒不哭不鬧,病房很安靜,只有少數餵奶家長陪住,全院不陪住率達到95%左右。十年動亂期間,這項制度曾遭到破壞,後來經過整頓,又堅持下來。
王懿在技術上精益求精,為了積極配合醫療,她虛心向有關醫生學習求教,並啓發幫助護士鑽研新技術,解決新問題。1975年北京兒童醫院才開始集中收治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病兒。這種病兒神智清楚,但運動功能全部喪失。對此病尚無特效療法,尤其在疾病極期治療措施主要依靠積極合理的護理。過去沒有針對此病的護理常規,工作上也缺乏經驗,每年在發病高潮過後,王懿都及時組織大家總結經驗,研究如何拍背吸痰、如何杜絕脱管、如何給氧等。單純肢體麻痹的病兒在門診治療,合併呼吸肌麻痹的才收住院治療。因此,有80%的住院病兒需要行氣管切開術,並使用通氣機。在使用通氣機時,需加強巡視與觀察,一旦發生停電、停氧氣或脱管等情況,病兒就有死亡的危險。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此病的病死率逐年下降。1975年以前高達10%~20%,1980-1981年下降到1.2%。經過幾年的總結和改進,到了1981年對此病的護理操作基本定型。她們據此寫出一套護理常規,填補了對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兒科護理工作的空白。這一病種的護理經驗,在1979年全國護理新業務、新技術交流會上發表,並編入《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護理學》卷。
王懿重視護理工作的日常實踐,也重視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並以之再指導實踐。
她曾幫助、指導總結過許多專業護理經驗,如“新生兒嘔吐的護理經驗”、“嬰幼兒十二指腸引流的經驗”、“灼傷病兒的十大卧位”、“嬰幼兒腹瀉的護理”、“先天性食管閉鎖的護理體會”等等。
1962年王懿組織各病房護士長將自開院以來在實際工作中執行的各項護理技術操作和護理常規寫成書面材料,經過討論研究、統一認識之後定稿,並組織力量刻寫油印成冊。最初定名為《護理技術操作、護理常規、護理細則》(其中除一般護理技術操作外,包括內科護理常規27種、外科21種、傳染病科10種、耳鼻喉科3種)。當時正值暫時困難時期,紙張缺乏,用的是粗糙的再生紙。這些常規和操作技術在執行中又不斷加以修改補充,從1962~1964年共油印過3版。
1981年在上述油印資料的基礎上,王懿組織編寫了《兒科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和疾病護理常規》共30萬字,鉛印成冊,在內部出版。隨着兒科醫療工作的進展,書內蒐集的技術操作與護理常規也逐漸增加,如內科各病種護理常規增加到64種;外科增加到129種;傳染病增加到15種;耳鼻喉科增加到12種。
1964年她被選為中華護理學會副理事長,1978年任中華護理學會北京分會理事長,分工負責《中華護理雜誌》,兼任雜誌編輯室主任。她非常關心雜誌的質量,不管她自己的工作任務多麼重,仍然每週按時到編輯部聽取彙報,解決問題,指導工作。她對每篇準備發排的文章都認真審閲。她非常珍惜時間,工作安排很緊,工作效率也很高。辦公桌的玻璃板下寫着她的座右銘:“時間就是生命”。她每天從早到晚,從無空閒。
粉碎“四人幫”後,王懿的社會活動很多,但她仍不忘本院的工作。她在1981年參加衞生部護理考察組訪問澳大利亞歸來後,打算把多年積累的材料整理出來,寫出一本《兒科護理學》,計劃在本書中寫入有關病房管理規範化的材料。剛要動筆,不幸卧牀不起。在病榻上精神稍好時,她就費勁地詢問來看她的護士們:各方面的工作進展如何。由她主編的《兒科護理技術操作和疾病護理常規》鉛印出來後,她就叫一位護士把目錄念給她聽。外國友人來信了,她就請會英語的青年護士讀給她聽。在重病中她念念不忘的只是工作。
1986年9月,由王懿和呂式瑗擔任主編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護理學》出版。
王懿一生所走過的道路,是一個堅強的護理工作者的道路。她給後輩樹立了榜樣,鼓舞着更多的護理工作者奮勇前進。

王懿個人履歷

1904年5月12日 出生於浙江湖州。
1925年9月~1927年6月 任湖州湖郡女中音樂教師。
1927年9月~1928年6月 任南京小關小學音樂教員。
1928年9月 考入燕京大學預科。
1929年 入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
1932~1934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傳染病病房護士長。
1934~1936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小兒科護士長。
1937年6月~1938年6月 赴英國貝德福大學學習。
1938年6月~1938年9月 赴美國紐約舊金山醫院參觀。
1938年11月~1941年12月 回協和醫院任職。
1942年5月~1943年1月 任天津天和醫院護理部主任。
1943年5月~1943年10月 在重慶歌樂山醫院護理部任職。
1943年10月~1946年5月 任成都華西壩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兼護校教師。
1946年6月~1947年6月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護校教員。
1947年6月~1948年6月 任蘇州博習護校校長。
1948年7月~1950年12月 任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護校教員。
1954年5月 離開協和醫院參加北京兒童醫院籌建。
1962~1981年 任北京兒童醫院護理部主任、副院長。
1981年10月8日 因患乳腺癌逝世於北京。

王懿主要論著

1 王懿,主編.護理技術操作、護理常規、護理細則(內部資料).北京市兒童醫院,1961.
2 王懿,主編.兒科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和疾病護理常規(內部資料).北京市兒童醫院,1981.
3 王懿,呂式瑗.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護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