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應榆

鎖定
王應榆,字燧材,號芬庭,生於1892年,南柵人,幼年在家父執教之塾館就讀,長大成年後,加入中國同盟會。得同鄉王莊持介紹考入廣東陸軍小學,畢業後,又先後考入南京陸軍中學和保定軍官學校。 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歷任雲南講武堂教官,梧州警備司令、安徽省保安司令,新彊省最高軍政長官,北伐軍第七軍參謀長,第三路軍參謀長,甘肅省民政廳長,廣東省民政廳長,治黃(黃河)委員會副委員長,蒙藏委員會委員(國府特派員),韶關北區善後委員等職務,在任期間建樹良多。 [1] 
燧材
芬庭
所處時代
近現代
出生日期
1892年
逝世日期
1982年
本    名
王應榆

王應榆生平

王應榆雖然出身軍界,並被國民黨政府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青年時代,王應榆就認為“國家生存的根本在於經濟,而經濟之本在於農工,農工之本在於水利,”十數年間,“足跡所至,東達淞海,北過朔漠,西越天山,南至珠崖,貫行黑龍江、松花江、黃河、淮河、長江及粵江各流域”。通過考察,他認識到黃河地理之重要,而水患亦極為嚴重。他總結前人治理黃河的經驗教訓,向當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黎元洪“條陳”治黃意見,但未被採納。1931年春,國民黨中常委戴季陶“以治河造林之事見詢”,王應榆再次提出治黃的意見。由於見解精闢、獨特。
1909年。王應榆18歲,喪父。是年十月,武昌起義消息傳來,王應榆與鄉人蔣光鼐、李章達等南京陸軍中學四、五十人奔赴武昌,參加戰鬥。1912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辦,王應榆進校學習,入炮科,是時21歲。1914冬,畢業,分發廣東。王應榆自去我國西北,直至新疆,考察政俗、經濟。文化,邊情,於民風、土俗、水利、交通、墾牧,尤為注意。寫成《新疆調查錄》。1915年東歸,順道考察中亞及西伯利亞,年終抵北京,以開發西北,治理黃河為主要內容,作《上黎元洪總統書》,但未被取納。
1917年,王應榆任雲南講武學堂教官。在任內,王應榆以為求國家富強,民族進步,必先於自然科學的應用,乃在業餘時間入工廠,研究機械、化學的應用,及平時經濟、戰時軍備的統一措施。1920年,入山實習採礦,並漫遊長江以南各省。
1922年,還鄉,王應榆植林於東莞南沙。不久,應廣西省長馬君武邀請,任廣西賀縣縣長。6月,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廣西亦大亂,散兵土匪遍地橫行,廣西省會,隨之覆滅,王應榆堅持不去。數月後,援桂軍總司令沈鴻英自湘返桂。王應榆乃解職,參加廣東東北江作戰,時值暑潦,癘疫大行,染病幾至不起。1923年,王應榆躬耕於九龍屯門。
1924年,以廣西無主,應地方人士之邀,復往桂東,與當地人士協力平定一方,在富川、賀縣、鐘山、昭平、懷集(今屬廣東)、信都(今屬賀縣)等六縣,一面旌善殫惡,鎮撫綏靖;一面加意教養,使不良者懷德畏威,馴善者安居樂業;以開礦築路,安插閒人;嚴治豪劣,以肅風氣。政有佳跡。
1925年,革命軍北伐,王應榆被任為梧州警備司令,警衞潯州、梧州、玉林、平樂四府二十縣。革命軍師次武漢,任為第七軍兼第三路軍總部中將參謀長,轉戰長江下游及津浦路線。1927年8月底,南京龍潭會戰,北洋軍伐孫傳芳敗潰,王應榆追擊至山東曲阜。不久,自告回粵,兩廣當局派赴雲南修睦。
1928年2月,李濟深回粵復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及粵省主席。3月,廣東進行綏靖建設,分置四個善後區,區設委員,以指揮區內駐軍,領導縣市。王應榆任北區善後委員。次年西區善後委員陳濟棠反李宗仁,王應榆去職,養痾澳門。
在此期間(1929—1931)曾任安徽省保安司令、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
1932年10月,國民政府以黃河多患,派王應榆視察黃河,以備組織治河機構。王應榆視察黃河,往返三月,寫有《黃河視察日記》,從1932年10月11日起,至1933年1月11日止,共92篇。1933年,劉莊缺口,成立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李儀祉為委員長,王應榆為副委員長,張含英為秘書長,李儀祉,陝西蒲城人,張含英山東荷澤人,均家在黃河邊,各為水利專家,與王應榆相比,更學有所長,王應榆自感不如,任職半年,愧無建樹,遂辭職。乃與德國人芬次爾林學博士與同道者籌辦西北林學專校,培養黃河造林幹部,以保持黃河上游水土。同時,在太白山造林。又聯合幾間大學教授,編纂《黃河通志》網羅有關黃河資料,以為日後治河參考,後因南京失陷,所集盡失。
1934年,任甘肅省民政廳長。蒞職半年,王應榆自愧素餐,辭歸。途經陝西,楊虎城、邵力子以東北淪陷,西北複雜,邀王應榆任陝西省保安處處長,王應榆認為守衞國土,匹夫有責,王應榆答應承乏六個月。
1936年7月,黃慕松為廣東省府主席,任王應榆為廣東民政廳長。1937年3月,黃慕松去世,王應榆辭職。
在此期間,王應榆倡議修南柵西頭村前的新湧,引東江水灌淡排鹹。協同蔣光鼐王若周、王光海等創辦虎門醫院。
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王應榆攜家住廣西。1938年至1942年,兩次出行,歷四川、青海、西康、陝西、寧夏、甘肅,以研究邊情水利為主,所經山川為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金沙江、唐古拉大山、通天河、巴顏哈拉山、黃河源、星宿海、大積石山、日月山、湟水、洮河、賀蘭山、河套、秦嶺、大巴山。
1943年,應廣西賀縣地方人氏之請,興辦賀江水利工程,王應榆義務助之。引萌渚嶺賀江之水,灌溉賀江流域兩岸之地。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王應榆東歸故里。目睹故鄉殘破,園舍為墟,鄉人嗷嗷待哺。乃與虎門人士商議,興辦大嶺山懷德水利工程,以工代賑。時王應榆家益窘,妻嘆於室,愁苦自勵,王應榆感事業有成,中心尚慰。
1949年王應榆由廣州遷居佛山。解放初,王應榆端居多暇,而衣食艱難,寄情文史,以紆飢愁。1954年,王應榆63歲,廣東省政治協商會議邀為政協委員兼廣東省水電廳參議、顧問。又為廣東省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二、三屆常委。
1982年2月28日病逝於佛山,享年91歲。
王應榆得其家學,自幼浸沉經史,又謙虛好學。於兵戎倥傯之餘,考察跋涉之隙,不忘撰述,當時有儒將之稱。著有《新疆調查錄》、《陝甘從政日記》,《黃河視察日記》、《水利論稿》、《宇宙自然力論》、《果園隨筆》、《老子試釋》等。
王應榆正直不阿,不徇私情。帶兵、執政,絕不因親戚關係而為任用,故其鄉里、族人,命其綽號為“樹仔”。意謂如樹之小者,不能遮蔭也。王應榆侄王愛玉女士電告一事:其父王振軒,王應榆親兄大學畢業,以教書為業,因被奸人行刺,重傷,為止痛,服食鴉片煙棗(鴉片煙棗者,鴉片膏小許,燈上焙之,泡起如黃豆大,以開水服食。)1924年王應榆經理廣西富川、賀縣、鐘山等六縣時,其下屬討好上司,委任王振軒為賀縣禁煙局局長。當委任狀呈王應榆批准時,王應榆以為其兄服食鴉片煙棗,有礙於禁煙,遂撕碎委任狀。王振軒得此消息,一氣之下,舊傷復發,不久去世。
王應榆之侄王奧先生又告:抗戰勝利後,王應榆長兄之子王興年當十八,到廣州求王應榆介紹工作。當日,王興穿戴整齊,西裝革履髮光可鑑,翩翩然一裙屐少年,簡樸成性的王應榆一見,已經不悦,當王興要求介紹工作時,王應榆説:“你的衣着比我好得多,哪需要我給你介紹工作?”
王應榆一生清廉。曾任“廣西潯、梧、鬱、平四府二十餘縣之警備司令,第七軍暨七省九個軍之參謀長。”王應榆平生不聚財,兩次大規模考察我國西北、西南水利和邊情,一在1914年,一在1947年。1922年,還鄉,王應榆植林於東莞南沙。這些,都是自費的。1943年,應廣西賀縣地方人氏之請,興辦賀江水利工程,1946年興辦大嶺山懷德水利工程,王應榆都是義務相助的。王應榆工作數十年,卻兩袖清風。他多次表白:“不留餘財,以損子孫之志;不舉債務,以累後人。”王應榆晚年的財產,八十八歲時,作有遺囑性質的1979年1月25日《留言,給粵侄》可為最好的説明:
物質所存者,自我母以三百元購得舊土磚屋一間、學生盛世才於新疆贈我狐皮料一襲,青康視察時所穿,以之給有腦病不能工作的式賀(霖按:王應榆之子),以為助食之資。手錶一個,乃外甥陳妹所贈,留給淑娥(霖按:王應榆之妾)作紀念。衣服不足分給,留以示後人。
民國時期東莞籍的將領大不乏人,如王應榆正直清廉者,並不多見。

王應榆任職經歷

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歷任雲南講武堂教官,梧州警備司令、安徽省保安司令,新彊省最高軍政長官,北伐軍第七軍參謀長,第三路軍參謀長,甘肅省民政廳長,廣東省民政廳長,治黃(黃河)委員會副委員長,蒙藏委員會委員(國府特派員),韶關北區善後委員等職務,在任期間建樹良多。
王應榆雖然出身軍界,並被國民黨政府授與陸軍中將軍銜,時任廣西省主席黃紹之請。
青年時代,應榆就認為“國家生存的根本在於經濟,而經濟之本在於農工,農工之本在於水利,”十數年間,“足跡所至,東達淞海,北過朔漠,西越天山,南至珠崖,貫行黑龍江、松花江、黃河、淮河、長江及粵江各流域”。通過考察,他認識到黃河地理之重要,而水患亦極為嚴重,他總結前人治理黃河的經驗教訓,向當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黎元洪“條陳”治黃意見。但未被採納。1931年春,國民黨中常委戴季陶“以治河造林之事見詢”,王應榆再次提出治黃的意見。由於見解精壁、獨特。
對我省水利建設多次提出重要建議,1982年2月28日,病逝於佛山,享年92歲。
王應榆造福桑梓,關心百姓疾苦,1936年間,為引東江水排鹹灌淡,倡修家鄉南柵西頭村前新湧,痛斥封建迷信之“風水論”,力主新湧橫過村前。同年,協同蔣光鼐、王若周、王光海等創辦虎門醫院(今海軍醫院),他不辭勞苦,登山涉水,親臨指導。
對廣東省水利建設多次提出重要建議,1982年2月28日,病逝於佛山,享年91歲。

王應榆相關內容

王應榆造福桑梓,關心百姓疾苦,1936年間,為引東江水排鹹灌淡,倡修家鄉南柵西頭村前新湧,痛斥封建迷信之“風水論”,力主新湧橫過村前。同年,協同蔣光鼐王若周、王光海等創辦虎門醫院(今海軍醫院)。他不辭勞苦,登山涉水,親臨指導。
王應榆熟詩書,通聯賦,著有《詩經淺譯》、《黃河視察日記》、《陝甘從政日記》、《治河方略》、《宇宙自然力論》等。
參考資料
  • 1.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志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名鎮志叢書 虎門鎮志,方誌出版社,2016.04,第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