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志清

(文學學者)

鎖定
王志清,男,南通市人,中國當代著名辭賦作家,詩人,南通大學教授,2012年5月,當選為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副會長。
中文名
王志清
職    業
作家、教師
性    別
職    稱
教授
任職院校
南通大學文學院 [1] 
專業方向
唐宋文學及文學評論

王志清人物經歷

2000年引進高校。
2003年評聘為古代文學教授。
2005年聘為碩士生導師。
2012年5月,當選為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副會長。
現為南通大學古代文學唐宋方向學科帶頭人,南通大學生態文學研究所所長,南通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 [1] 

王志清學術兼職

中國王維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賦學會特邀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理事、世界華文詩人學會理事等。 [1] 

王志清學術成果

王志清出版著作

《白居易詩選》(商務印書館2016.12)
《王維詩傳》(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12)
《唐詩別解》(黃山書社2017.11)
《審美閲讀》(黃山書社2017.11)
《王維詩選》(商務印書館2015.4版)
《王維研究(第七輯)》(齊魯書社2015.11版) [1] 
詩集《生命場景》、《心如古銅》等

王志清發表論文

2017年
王維前期積極後期消極是誤判(光明日報2017.1.16)
柳宗元山水文之“奇”(光明日報2017.7.10)
為什麼説“盛世讀王維”(光明日報2017.7.11)
凝望美麗中國的生命圖景(光明日報2017.10.31)
醫治當下文藝批評的“亞健康”(光明日報2017.4.10 )
駢文是身體美學在文學上的重要創穫(《省思與突破》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7)
羅長江大地系列散文詩之縱論(《創作與評論》,2017.3)
2016年
沾溉與薪傳:德本精神之於核心價值觀(南通大學學報2016.1)
唐代軍事文學中的王維表現(解放軍藝術學院2016.2)
山水記:柳宗元生命哲學的詩意書寫(柳宗元研究2016.1)
身體美學與駢語文體(銅仁學院學報2016.6)
文學史編寫應從“細讀”切入——以王維研究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9.5)
冬天到高原來看花(山東文學2016.2)
朦朧乎深邃乎(星星詩刊2016.3)
現代情緒的詩化場景(翠苑2016.5)
詩歌“口語化”前提應是詩、詩與非詩之別等4篇(揚子晚報)
2015年
吳文化對劉禹錫性情與詩歌的塑造(《安徽大學學報》2015.1)
吳風日漸與唐詩轉型(《河北學刊》2015.4)
安史亂後詩歌中心南移與質變及其吳地詩歌生態(《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第3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7)
《黑如白晝》與“天吳”、張力及其他(《名作欣賞》2015.7中旬刊)
走在還鄉的深度裏——夏寒故鄉題材的散文詩評論(《中國文學》2015.5總期89)
我為什麼這麼定位耿林莽(《時代文學》2015.5·上半月刊)
零票與全票:耿林莽還是耿林莽(《香港散文詩》2015.6總期第四九)
散文詩:語言決定命運(《文學報》2015.5.5)中國社會科學網
提倡大學生寫點詩賦(南通日報2015.7.25)光明網轉
2014年
安史之亂後唐詩的吳風日盛與氣骨頓衰(《南通大學學報》2014第1期)
李商隱《夜雨寄北》疑義辨析(《江漢學術》2014第1期)
變與不變:耿林莽散文詩30年(《武陵學刊》2014第1期)
新詩如何建有體式——以沙白《水鄉行》為個案(《中國詩人》2014第1期)
遙憐佳句篋中新——漁浦唐詩摭談(《古典文學知識》2014第3期)
韓愈模仿《輞川集》芻論(《銅仁學院學報》2014第3期)
讓人豁然開眼的全新文本(《西北軍事文學》2014第4期)
強化散文詩語言節奏的“三化”策略(《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14第7期)
盛大的節日豪華的結集——跋《山東文學》散文詩專號(《山東文學》2014.九期下半月刊)
李商隱寄令狐綯詩之考論(《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4第5期)
駢文的積極介入與唐詩的主動參用(《中國古代散文論叢(3輯)》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10)
王維問邊河西與邊塞詩風之新變(《唐代文學研究(15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4.9)
真學者更要敢於開展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6.6)
“投票學術”要避免惡性誤判(《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9.15)
文藝創作不能辜負我們的時代與人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0.20)
2013年
文學史排斥舊體詩賦是一種文化偏見(河北學刊2013.1《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6期摘)
批評家緣何發不出最強音(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6.3)
吳地對李白的精神重塑與詩歌造就(東南大學學報2013.6)
杜甫與李白:從單向崇拜到兩星相曜(中華讀書報2013.12.18)
漁浦唐詩與唐詩漁浦及其他(《浙東唐詩之路研討會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8)
返觀家園:王維的精神逃逸與靈魂拯救(《王維研究》學苑出版社2013,6)
王維詩歌盛唐接受的現實與意義(《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嶽麓書社2013.12)
壯大之美和史詩深度——皇泯長篇散文詩淺論(散文詩2013.12)
鍾子美的詠花詩(香港《文學評論》2013.10.總28期)
2012年
東亞三國文化語境下的王維接受(中國比較文學2012.1)
美學與情性的兩極差異:從《鸚鵡賦》到《白鸚鵡賦》(南通大學學報2012,2;北京大學學報文摘2012.3)
蘇軾韻高而才高的詩美思想(蘇州大學學報2012,4)
李商隱《九日》獻疑(南都學壇2012.5;高校文摘摘要2012.6)
論傅璇琮的書序(寧波大學學報2012.1)
當下舊體詩詞憫情書寫的價值理性(武陵學刊2012.2)
挑燈常拾新鮮句——何永康七絕評論(文教資料2012.6)
立體而開放的研究景觀——《唐詩與其他文體之關係》評論(中國韻文學刊2012.4)
思想汁液的獨飲與苦釀(文藝新觀察2012.2,總期40)
哲思話語與精神美色(香港散文詩2012.4,總期43)
妙在繁花落盡時(《藝術鑑藏》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1)
範曾辭賦的現代品格(範曾研究2012.1轉載)
“代表作”制度且慢行(社會科學報2012,4,12)
百年回眸的文化自覺(社會科學報2012.7.27)
大樹·旗幟·風向標(文學報2012,7.27)
批評家的自我救贖(文學報2012.8.16;中國社會科學等網轉發)
新詩評論:怎的都不談格律(文學報2010.11.15;中國社會科學等網轉發)
解密無秘密可言的秘密(四川日報2012.3.30“文藝評論”版)
2011年
盛唐詩歌的極品——《次北固山下》賞析(《古典文學知識》2011,1)
深入淺出的技巧和境界——尚永亮《唐詩藝術講演錄》評論(《淮陰師院學報》2011,2)
盛唐盛世對王維及詩歌的造就(《南通大學學報》2011.3;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4卡片;《北京大學學報》2011.6文摘)
李白與“金陵懷古”的集體無意識(《南師大文學院學報》2011,3)
《大曆詩風》的詩學話語與文體意義(《北京大學學報》2011,5)
李白首開“金陵懷古”詠歎的特殊意義(《中國李白研究》2010-2011集,黃山書社2011.12版)
當今辭賦欲何往(《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1,6)
“一枝穠豔露凝香”——香港散文詩作家評論(《香港作家研究》第九卷,香港文學報社2011年8月出版,同見《香港散文詩》總40期,2011年10月出版)
不能用經濟適用房招攬教授(《光明日報》2011,4,25)
謁嵩陽書院(《光明日報》2011,7,11)
2010年
《次北固山下》的公信度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報》2010,1)
“謫仙”自我:李白的認知錯位和精神偏執(《寧夏大學學報》2010,6期)
緣何沒有“王灣體”(《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三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0,9出版)
長安文化的精髓與王維詩歌的經典性(《長安學術》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10,11)
範曾辭賦的現代品格(《名作欣賞》2010,1期)
袁瑞良賦的美學特徵(《揚子江評論》2010,5期)
當下辭賦之三憂(《中華辭賦》2010,第5期)
簡筆精寫“瘦身”文學史(《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1期)
詩情璧合史實的經營(《邊疆文藝評論》2010,3期)
量身定做文學史(《語文教學通訊》2010,第11期)
強烈而執著的詩歌實驗精神(台灣《葡萄園》詩刊2010,秋季號,總187期)
《老君山賦》全在意勝(《牡丹》文學月刊2010,12期)
踏歌歡樂中國行——《華夏踏歌》評論(《詞壇》2010年4期)
只是徵行自有詩——《詩文歌詞集》評論(香港《文藝報》總期第三十二,2010,1,1)
散文詩:最不可或缺的是自由精神(《梧州學院學報》2010,第5期;《中國詩歌》2010,第12期)
微型文學史評介(《文匯讀書週報》2010,1,15)
報告文學寫作的危機與拯救(《文學報》2010,11,25)
2009年
評董乃斌《文學史學原理研究》(《文學評論》2009.2)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改革開放三十年唐詩研究綜述(《深圳大學學報》2009.2)
詩學“以德為本”的價值理性(《河北學刊》2009.5)
王維:應制七律第一人(《文史知識》2009.1)
王維詩美適度原則和中節控制(《福州大學學報》2009.5)
金陵懷古第一詩(《古典文學知識》2009.6)
盛唐盛世的詩歌經典(《南通大學學報》2009.5)
改革開放30年唐詩研究的態勢及走向(《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9.1)
範曾的“三戀”情結(《華夏紀實》香港2009.1)
長安文化的精髓與王維詩歌的經典性(“長安學叢書”《文學卷》陝西師大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008年
宗杜論詩:元好問的意義與侷限(《民族文學研究》2008.4)
從《中興間氣集》看盛、中唐之交的王維接受(《文學遺產》2008.6)
王維“歌詩化”的自覺(《吉首大學學報》2008.6)
怎樣拯救墮落的文藝批評(《探索與爭鳴》2008.8)
論蘇軾“詩主理”與“主理詩”的理性自覺(《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8.3)
靈魂之舞的自由維度——王充閭大散文及其散文觀研究(《南方論壇》2008.5)
王維友情詩的“遙想”寫法(《名作欣賞》2008.5)
黃山為辭兮黃河為採——袁瑞良辭賦薦讀(《名作欣賞》2008.9)
王維的生態觀及其詩的生態形質(《江漢大學學報》2008.5)
“黍離”之悲與“蒹葭”之愁——《聽雨》與《鄉愁》的相似性比較(《文學界?人文》2008.9)
古代文學“應用”研究的範式——評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文匯讀書週報》2008.11.7)
《散文詩90年》:跨越百年的巡禮(《出版人》2008.6)
《王維論稿》評論(《唐代文學年鑑2007》,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3出版)
唐代文士與唐詩考論》評論(《唐代文學年鑑2007》,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3出版)
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唐代文學年鑑2008》,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10)
王維的生態觀及其詩的生態形質(《唐代文學研究12》,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10)
2007年
陸游“史筆山水”的寫實品格和形態(《中州學刊》2007.5)
《閒情賦》之於“宮體詩”的影響考論(《貴州社會科學》2007.7)
焦躁的叩問——王充閭及其散文之美學觀照(《社會科學輯刊》2007.2)
徹骨真愛的血性投入(《名作欣賞》2007.1)
人生焦慮演衍的自戀情懷(《名作欣賞》2007.4)
大巧之拙不工自工(《名作欣賞》2007.6)
《閒情賦》的費解與新解(《名作欣賞》2007.10)
王維“閒適”的生命精神與詩歌旨趣論(《南都學壇》2007.1)
“后王維”時期的王維接受(《唐都學刊》2006.6)
王士楨詩學的“救弊”思想內核(《南通大學學報》2007.5)
新鋭、理性的批判精神——評論《核心期刊》(《社會科學報》2007.1.)
《我的海南島》再版序言(香港《華夏紀實》2007.3/4合期)
生活處處皆好歌(《詞壇》2007.6期)
自適度情境而直切內心的詩性求解(《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3)
張謇開發思想研究綜述(《張謇研究百年回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
2006年
美在和諧:《山居秋暝》新解(《文史知識》2006,11)
盛世選本的盛世形態——《河嶽英靈集》、《唐賢三昧集》二選本之共性研究(《山東師大學報》2006,3)
盛唐的盛世和諧特徵及其內涵考察——兼論盛唐詩人的休閒狀態和山水情(《吉首大學學報》2006,5)
劉長卿山水詩的盛唐面目(《殷都學刊》2006,2)
劉長卿歸屬盛唐山水詩派的理由、意義及其它(《南都學壇》2006,4)
藍海文新古典主義詩學的核心及其“潛詩學”特徵(《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6,1期)
以詩性與哲意為詩歌命名——沙白新作《八十初度》組詩之評論(《南京理工大學報》2006,2期)
道學視閾的王維閲讀(《南通大學學報》2006,6)
為真情招魂:散文詩最好方式的自救(《西華大學學報》2006,6)
以歌釋詩:切入唐詩原創本體的研究(《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2)
作家的困境當歸咎於作家自己(香港《華夏紀實》2006,3期)
美妙的山水協奏:袁瑞良賦論(《光明日報》2006,11,10,7版)
2005年
人性與詩性的急轉彎:沈宋貶詩與盛唐先聲(《學術論壇》2005,5)
盛唐城市化進程與詩歌的迴歸主題(《東北師大學報》2005,1)
“棄”之穩否辨:《贈孟浩然》與《歲暮歸南山》之討論(《名作欣賞》2005,2)
王維追步楚騷的美學意義(《唐都學刊》2005,2)
魏晉駢賦的文體性質及其意義(《南通大學學報》2005,1)
魏晉駢賦的文體性質及其美學意義考論(《中國中古文學研究》學苑出版社2005)
《唐詩創作與唐詩傳唱關係研究》評論(《唐代文學研究年鑑2005》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為當下基礎教育號脈的勇力——讀《基礎教育的戰略應對》(《南通大學學報》2005,3)
赤子心腸血性文章(《新教育》2005,5)
2004年
“王維模式”的文化詮釋(《深圳大學學報》2004,1期)
“美不自美”:中唐詩美的人類自我中心觀特徵(《江淮論壇》2004,6)
“美在自美”:盛唐山水詩美觀的生態本位特質(《內蒙社會科學》2004,4期)
盛唐休閒風氣與詩人的別業創作生態(《北方論壇》2004,3期)
盛唐山水詩羣落的生態闡釋(《貴州社會科學》2004,6)
孟浩然詩水意象解密(《山東師大學報》2004,5)
盛唐山水詩派的語言策略(《延邊大學學報》2004,2期)
盛唐詩人的人格範型與自然品藻(《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4,2期)
審美時間中的生命體驗:王維時間意識論(《南京理工大學報》2004,1期)
2003年
芙蓉論詩與謝、王山水(《東北師範大學學報》2000,3期 )
王維美學觀的客觀唯心主義特徵(《學海》2000,3期 )
佛禪“自性”與盛唐精神及山水詩形態(《甘肅社會科學》2003,4期)
盛唐山水詩“派”的特殊生態(《東方論壇》2003,4期)
接受期待與盛唐山水詩的文化生態(《天津社會科學》2003,6期)
盛唐的文化策略與山水詩派生態(《社會科學輯刊》2003,5期)
自然環境的生態優越與盛唐山水詩派的生態取向(《東北師大學報》2003,5期)
《野草》的文體顛覆與辨證(《魯迅研究月刊》 2003,9期)
審美時間中的生命體驗:王維時間意識論(《南京理工大學報》2004,1期)
王維文學史地位之浮沉的反思(《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3,3期)
現代詩學創建的人文品格(《東疆學刊》 2003,3期)
張謇的戲劇觀及其實踐意義(《廣西社會科學》2003,5期)
張謇書法的實用精神與美學性格(《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3,1期)
香港散文詩的藝術實力與生命精神(《香港散文詩報》2003,1期)
2002年
文學批評性情參與的學理依據(《江海學刊》2002,2期)
中國文學批評的德本精神及本體意義(《東北師大學報》2002,5期)
盛唐山水詩羣落的自然生態觀及生存狀態(《學海》2002,4期)
從王、孟詩交看二人性情之差異(《貴州社會科學》2002,3期)
尋找學術上的對話平台(《南京理工大學報》2002,3期)
體合天地之心的詩美追求(《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2,4期)
文學批評的現實語境與本土化策略(《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2,4期)
貼近生活的藝術樣態(《文藝報》2002、5、14)
美麗的林子美麗的《給他》(《當代詩壇詩學季刊》香港,2002第33期)
2001年
“思無邪”詩學模式的審美缺陷及負面效應(《南通師院學報》2001,3期)
王維哲學思想三教兼綜的特徵(《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2期)
直徹心源的生命感動(《南京郵電學院學報》2001,3期)
王維人生哲學中的虛靜內核(《王維研究》三輯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善性理性的詩化形態(《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外向視角的情感體認(《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當下散文詩到底缺什麼(《雲南文藝評論》2001,6期)
寫出生命的愛意(《人民日報》大地副刊,2001,8,25)
寂寞狀態的生命獨語(《中國文化報》2001,4,19)
理想與詩性的生動交契(《中國人事報》文學評論版,2001,3,27)
渴望深度(《人民法院報》文學評論版,2001,5,23)
文學批評請多自重(《人民法院報》文學評論版2001,9,12)
2000年
芙蓉論詩與謝、王山水(《東北師範大學學報》2000,3期 )
王維美學觀的客觀唯心主義特徵(《學海》2000,3期 )
以還鄉精神構築理想家園(《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1期)
精彩紛呈的動態結構:《唐代美學史》評(《南京理工大學報》2000,3期)
1990—2000年部分作品
論文(古代):
陶潛與陸游比較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1992,2期)
清於月出初三夜澹似湯烹第一泉(《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92,2期)
陸游山水詩:狂與逸的交滲協和(《徐州師大學報》1993,3期)
離情別緒的物質化形態(《中文自修》1993,3期)
山水詩中物的心態化試論(《人文雜誌》1993,1期)
王維的金戈鐵馬審美模式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3,3期)
王維邊塞詩:雄悍逸放的人格塑型(《晉陽學刊》1994,2期)
詩與禪交相交替的深刻契合(《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4,3期)
同是逸氣橫清秋:從陸游山水詩看王維的影響(《中州學刊》1995,4期)
心物冥一的莊禪精神(《東北師大學報》1995,6期)
從斜陽意象看王維的悲劇情結(《徐州師大學報》1997,2期)
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997,2期)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江蘇社會科學》1998,1期)
歧異兩極的心象構造(《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98,2期)
向善靈魂的深重嘆息(《東嶽論叢》1999,4期 )
論文(現當代):
中國審美教育的傳統特徵及現代態勢(《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2,1期)
當代散文詩之審美觀照(《寧夏社會科學》1990,5期)
報告文學功利性的美學價值(《寧夏社會科學》1991,2期)
意象化:當代政治抒情詩的美學自審和選擇(《寧夏社會科學》1992,3期)
文藝審美情趣低下化現狀之討論(《唯實》1993,3期)
詩歌的現實情緒在傳統積澱上的疊印(《江海學刊》1993,5期)
活潑而自由流淌的綠意(《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3,3期)
新詩形式建構的中和抉擇(《詩刊》1997,5期)
感覺孫重貴(《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5期)
輝煌顫慄的生命感動(《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6期)
屬於孩子們的純情(《文藝報》1992,1,11)
彥加散文詩研究現象散論(《文藝報》1993,12,11)
還鄉與理想家園(《文藝報》1998、11、4)
還鄉精神與理想家園(《文藝報》1997,11,4)
貼近生活的藝術樣態(《文藝報》2002、5、14)
人性深度的真實示現(《文藝報》1998、4、9;《青海湖》1998,4期)
清純淡雅的靈魂氣息(《文學報》(香港)1999,4月號;《作品》7期轉發) [1] 

王志清辭賦作品

【賦《黃山十賦》】、【袁瑞良《黃山十賦》之賦】、【月夕賦並序】、【歸而來兮辭】、【讀袁瑞良先生諸賦而為之寫真】、【美妙的山水協奏】等。

王志清所獲榮譽

南通市舉行的中國旅遊文學論壇暨首屆徐霞客旅遊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王志清教授詩歌集《心如古銅》獲首屆徐霞客旅遊文學獎一等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為王志清教授頒獎。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文匯報、香港鳳凰衞視及新華日報等數十家媒體報道了首屆徐霞客旅遊文學獎頒盛況。

王志清人物評價

散文詩在文學界頗受好評。著名詩論家、博士生導師謝冕評價王志清的《心如古銅》深沉凝重,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著名軍旅作家、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王宗仁説:“王志清的詩凝重而深長,他捕捉的雖是一瞬間的影子,給予讀者的思索卻是無限的。”辭賦大師潘承祥説:“文風厚重,讀按理如史”。著名詩人、《詩刊》主編葉延濱説:“讀王志清散文詩,如讀山水丹青,其作品多清麗亮色,又有激越情懷,自成一格,不追時髦。”當代散文詩之泰斗耿林莽在《王志清的山水情結》中説:“王志清的山水風景題材的散文詩致力於山水、文化和詩情的切合,他是靈性、悟性較強的快捷之才,敏於發現和思考,激情奔放洋溢,語言意象上也有不少鮮活的創造。”
傅璇琮先生認為其“學術視野也較開闊,特別是在王維研究上另闢蹊徑”。霍松林認為其王維研究“探微抉奧,勝義紛呈。視角新穎,論析精密,新意迭出”,具有“拓土開疆的意義”。原王維學會會長陳允吉教授稱其著“與近幾年來問世的王維研究論著相比,不論在廣度與深度上本書都見出自己的優勢。”另:原王維學會會長陳鐵民先生撰文認為其盛唐生態詩學“開闢了一門新學科”。中國鑑賞學會會長徐應佩先生撰文譽其為“研究當代文賦第一人”。 [1] 
——評王志清《盛唐生態詩學》
王美春
王志清教授的新著《盛唐生態詩學》正式出版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是很值得慶賀的事。此著是王志清繼《縱橫論王維》之後的又一本力著。筆者評過《縱橫論王維》,也曾在《天津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輯刊》、《東北師範大學學報》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看到王志清 “盛唐山水詩”系列論文十多篇,現在又看到由其“盛唐山水詩”系列論文整合而成的論著《盛唐生態詩學》,自然倍感親切,更覺得此著很值得薦讀。
一、融生態研究與文本研究於一爐
《盛唐生態詩學》是一本研究以王維為代表、為核心的盛唐山水詩羣落的專著,主要從生態詩學的角度加以論述,且融生態研究與文本研究於一爐。這至少又體現在以下“三性”上:
(一)開創性
學術論著的價值首要表現就是開創性。《盛唐生態詩學》以生態學的觀點研究王維與盛唐山水詩,視角新穎,課題本身就具有開創性,無疑提出了一個新的學科。以往的研究者,在研究盛唐山水詩羣落時,往往將研究範圍侷限於王維、孟浩然等幾位代表人物。而《盛唐生態詩學》則擴大了研究範圍,從地域上看,北有以王維為領袖的北方詩羣,南有以李白為中心的南方詩圈;從時間(時期)上看,則始於“沈、宋”,止於“錢、劉”。由此可見,此書在以生態學研究盛唐山水詩上具有開創之功。
(二)系統性
《盛唐生態詩學》以生態的系統觀和生態的價值觀,對盛唐山水詩羣落生成的諸因素進行綜合考察,涉及盛唐政治、文化、自然、美學、風俗等多方面,旨在揭示盛唐山水詩羣落的生態背景及其生態關係,探究盛唐出現山水詩高潮的原因,並以社會的人文價值為基點,着重從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將思考的理論視點貼近生命本源與生命存在。這就使盛唐山水詩羣落的研究自成體系。可以説,《盛唐生態詩學》是由多個研究子系統構成的盛唐生態詩學的母系統,全面展示了盛唐生態和於此生態中活動的詩人羣落。
(三)關聯性
《盛唐生態詩學》運用生態學的觀點研究盛唐山水詩羣落,使生態研究與盛唐山水詩文本研究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涉及盛唐的政治、文化、經濟、宗教等諸方面,而這諸方面又形成了一個“生態鏈”,所有的一切都在生態中關聯起來。因此,王志清教授從生態學角度觀照盛唐山水詩,不是將生態學作為標籤硬貼在盛唐山水詩文本之上,而是融會貫通,從盛唐生態以及盛唐詩人羣落中發掘出關於生態的應有之義。
二、融宏觀觀照與個案研究於一體
《盛唐生態詩學》研究盛唐山水詩羣落,既從宏觀上觀照,又進行“個案研究”,且做到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全書除緒論與後記之外,共十二章,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屬生態“背景”研究;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對盛唐山水詩羣落的生態形式研究;第三部分(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從多角度、多層面揭示對盛唐山水詩羣落生成的內在原因;第四部分(第十二章),着重對盛唐山水詩羣落代表人物作個案研究。四個部分具有嚴密的邏輯關係,其本身就呈現出互相關照、彼此生髮的“生態效應”。
就總體而言,此書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主要是從宏觀上對盛唐山水詩羣落加以觀照;第四部分則主要是作個案研究,也即微觀分析。當然,在宏觀觀照時又離不開個案研究,或者説是離不開對具體作品的微觀分析。如第二章在宏觀觀照時,也精要分析了岑參、崔國輔、李頎等人的相關詩作,並通過列表比較、數理分析於宏觀中見微觀。同樣,此書在作個案研究時也離不開宏觀上的把握,也善於微觀中見宏觀。第四部分側重對盛唐山水詩羣落作個案研究,卻也做到了微觀中見宏觀。其中對“沈、宋”、王維、孟浩然、劉長卿這些代表人物作個案研究,不是就一個作家、一部作品論述,而是將作家作品置身於盛唐山水詩乃至整個盛唐詩的大背景中考察,這就顯得微觀而不“微”。由於融宏觀觀照與個案研究於一體,此書既能幫助人們從整體上把握盛唐山水詩羣落的生態背景及其生態關係等,又可讓讀者對該羣落有真切而具體的瞭解,並可在作者的理性思辨和審美評判中獲得美學上的愉悦感。
三、融審美體驗與文獻甄別於一身
我一直很佩服王志清的文論和美學功夫,他的著作和文字也得益於此。《盛唐生態詩學》也充分顯示了王志清的這一特點,而且在論述盛唐山水詩派時往往融審美體驗與文獻甄別於一身,給人印象深刻。這也體現在以下“三性”上:
(一)思辨性
王志清是一名學者,具有學者的理論素養,文學研究擅長思辨,其《縱橫論王維》如此,《盛唐生態詩學》亦如此。讀《盛唐生態詩學》,我們不得不為王志清的思辨力所折服,整個一部書,縱橫開闔,充滿了理性思辨的色彩,而又因為美學體驗的參與,顯得深入淺出。
(二)科學性
王志清對盛唐山水詩羣落的研究,儘管不是長於考據,但他的《盛唐生態詩學》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如他對盛唐詩人羣落的“派”的特殊形態的考察,言之有據,其提出的新見不僅令人眼前一亮,而且令人信服。筆者以為,比較起王志清的其他幾本著作來,《盛唐生態詩學》的立論更加有據可靠,論證縝密,具有嚴謹的科學性。
(三)生動性
王志清是一名學者,又是一名詩人,是學者型的詩人,詩人型的學者,文學研究成果頗具特色,詩和散文詩創作也獨樹一幟,還在辭賦上偶爾一露身手,詩集《心如古銅》曾獲首屆“中國徐霞客旅遊文學獎”詩歌類一等獎。也許是集學者與詩人於一身的緣故,其文學研究往往注重語言表達的生動性,這在《盛唐生態詩學》一書中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盛唐生態詩學》的語言具有散文詩的特質,給人以詩一般美的享受。“劉長卿以虛靜之心體悟自然無為之道,而在審美時得到藝術的轉換:秋月空江、花雨春草、白雲溪花,暮鍾、閒棹、鐘磬之響打破了寂空和靜,縹緲的暮靄引人進入空靈幽遠的神秘境界,整個畫面極富運動感,極富生命的節律美,成為超現實的精神象徵。”像如此生動的論述在《盛唐生態詩學》中隨處可見。由此也可見王志清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總而言之,《盛唐生態詩學》獨闢蹊徑,極具特色,頗值一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