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宏志

(東華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重大專項處處長,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王宏志,男,漢族,1970年9月出生,民盟盟員,博士研究生。
現任東華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重大專項處處長,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教授、無機非金屬材料系博士生導師,民盟東華大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1-5] 
中文名
王宏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70年9月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學士)
畢業院校
天津大學(碩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博士)
學位/學歷
博士
性    別
政治面貌
民盟盟員

王宏志人物經歷

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浙江大學材料系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取得學士學位。
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天津大學材料系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取得碩士學位。
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博士學位。
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2000年7月至2002年6月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九州中心(AIST, Kyushu Center ),STA fellow( 日本科學技術國際交流中心特別研究獎學制度)。
2002年7月至2005年4月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微空間化學獨立實驗室(AIST, Micro-space Chemistry Lab.),特別研究員。
2005年5月上海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4] 

王宏志學術任職

東華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重大專項處處長,負責重大項目申報、管理和服務。 [3] 
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纖維材料改性與複合分會副會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智能可穿戴技術專業委員會理事,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東方學者、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曙光計劃人才。 [5] 

王宏志擔任職務

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6]  ,民盟東華大學第九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7] 

王宏志研究方向

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電子皮膚、人工肌肉)
新能源材料(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摩擦發電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智能顯色與變色器件(電致變色、結構色)
可穿戴器件與系統(智能服裝、人機互動)
先進納米纖維及複合材料(高性能改性纖維及複合材料、新型功能無機纖維) [4] 

王宏志主要成就

多年來針對多種無機光電功能材料,深入開展了無機材料的組分設計、微觀結構控制、宏觀形態組裝以及光電性能調控的研究,在纖維的智能顯色與變色、基於微流控快速生物檢測器件、熱電/摩擦電等新型能源轉化材料、石墨烯基柔性超級電容器/傳感器、LED用熒光纖維膜/玻璃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工作,同時致力於推動相關技術在智能可穿戴等領域的應用。
在Science、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PNAS等重要SCI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所獲成果受到包括《Nature》、《Science》在內的40餘家國際主流學術刊物與媒體的廣泛報道。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00餘項,授權50餘項。 [5] 

王宏志所獲榮譽

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東方學者、上海市曙光學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1. 2000年獲得日本科學技術國際交流中心特別研究獎學制度STA fellowship
2. 《晶內型氧化物基納米復相陶瓷的製備科學與性能研究》獲得200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3. 《“文教結合、科藝貫通、多元協同”的時尚科創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獲得2019年“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4] 
獲2018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2015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2013年寶鋼優秀教師獎等多項科技獎勵。 [5] 

王宏志承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資金項目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
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曙光計劃”項目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等 [4] 

王宏志專利成果

[1]王宏志,時秋偉,李耀剛,張青紅,一種多孔石墨烯彈性泡沫的製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410705370.5,授權時間:2016.10.12
[2]王宏志,李克睿,馬董雲,李耀剛,張青紅,一種氧化鎳/聚(3,4-乙撐二氧噻吩)複合電致變色薄膜的製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310291563.6,授權時間:2016.08.10
[3]王宏志,王剛,張偉,李耀剛,張青紅,一種核殼結構Fe3O4/mTiO2/PoPD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410032387.9,授權時間:2015.08.12
[4]王宏志,王剛,李耀剛,張青紅,一種微通道內三維連通Pd網絡結構的製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310341957.8,授權時間:2015.08.12
[5]王宏志,張權,李耀剛,張青紅,一種Pd單質包覆ZnO納米棒陣列的製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210062567.2,授權時間:2014.08.13
[6]王宏志,谷鋆鑫,李耀剛,張青紅,一種Sr2SiO4:Eu2+,N熒光粉及其製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210265171.8,授權時間:2014.07.02
[7]王宏志,邵澎濤,李耀剛,張青紅,一種水相合成錳摻雜硒化鋅顏色可調熒光量子點的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010287997.5,授權時間:2013.6.26
[8]Chinese patent No.99113905.4: A method to fabricate nanoscaled YAG powder without agglomerate.授權申請:991 13905.4一種無團聚釔鋁石榴石納米粉體的製備方法王宏志,高濂,孫靜等
[9]日本專利No. 2002-210144: A method to fabricate microreactor中村 浩之、王 宏志、李 賢英、宮崎 真佐也、山下 健一、山口 佳子、前田 英明. マイクロ反応裝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マイクロ反応裝置. 特願2002-210144(2002/07/18)
[10]日本專利No. 2003-313208: A method to synthesize the composite nanoparticles中村 浩之、王 宏志、前田 英明、宮崎 真佐也、山口 佳子、山下 健一、清水 肇、李 賢英. 複合微粒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複合微粒子の製造方法.特願2003-313208(2003/9/4)
[11]國際專利PCT/JP03/09097 (2003/07/17). Hiroyuki Nakamra, HongzhiWang, Xianying Li, Masaya Miyazaki, Kenichi Yamashita, Yoshiko Yamaguchi, Hideaki Maeda
[12]國際專利PCT/JP2004/11782 (2004/08/17).Hiroyuki Nakamra, Masato Uehara, Hongzhi Wang, Hideaki Maeda, Masaya Miyazaki, Yoshiko Yamaguchi, Kenichi Yamashita, Hazime Shimizu, Xianying Li. [4] 

王宏志代表論文

  1. Jiuke Mu, Mônica Jung de Andrade, Shaoli Fang, Xuemin Wang, Enlai Gao, Na Li, Shi Hyeong Kim, Hongzhi Wang, Chengyi Hou, Qinghong Zhang, Meifang Zhu, Dong Qian, Hongbing Lu, Dharshika Kongahage, Sepehr Talebian, Javad Foroughi, Geoffrey Spinks, Hyun Kim, Taylor H. Ware, Hyeon Jun Sim, Dong Yeop Lee, Yongwoo Jang, Seon Jeong Kim, Ray H. Baughman*. Sheath-run artificial muscles. Science, 2019, 365(6449), 150-155. (SCI, IF=41.063)
  2. Wei Gong, Chengyi Hou, Jie Zhou, Yinben Guo, Wei Zhang, Yaogang Li, Qinghong Zhang*, Hongzhi Wang. Continuous and scalable manufacture of amphibious energy yarns and textil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868. (SCI, IF=11.878)
  3. Weifeng Yang, Wei Gong, Chengyi Hou, Yun Su, Yinben Guo, Wei Zhang, Yaogang Li, Qinghong Zhang, Hongzhi Wang*. All-fiber tribo-ferroelectric synergistic electronics with high thermal-moisture stability and comfort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5541. (SCI, IF=11.878)
  4. Yuanlong Shao, Maher F. El-Kady, Jingyu Sun, Yaogang Li, Qinghong Zhang, Meifang Zhu, Hongzhi Wang, Bruce Dunn, Richard B. Kaner. Design and mechanisms of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s.Chemical Reviews,2018, 118 (18), 9233-9280.
  5. Jiuke Mu, Gang Wang, Hongping Yan, Huayu Li, Xuemin Wang, Enlai Gao, Chengyi Hou, Anh Thi Cam Pham, Lianjun Wu, Qinghong Zhang, Yaogang Li, Zhiping Xu, Yang Guo, Elsa Reichmanis, Hongzhi Wang, Meifang Zhu. Molecular-channel driven actuator with considerations for multiple configurations and color switch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9 (1), 590.
  6. Kerui Li, Yuanlong Shao, Hongping Yan, Zhi Lu, Kent J. Griffith, Jinhui Yan, Gang Wang, Hongwei Fan, Jingyu Lu, Wei Huang, Bin Bao, Xuelong Liu, Chengyi Hou, Qinghong Zhang, Yaogang Li, Junsheng Yu, Hongzhi Wang. Lattice-contraction triggered synchronous electrochromic actuator.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9, 4798.
  7. Ran Li, Kerui Li, Gang Wang, Lei Li, Qiangqiang Zhang, Jinhui Yan, Yao Chen, Qinghong Zhang, Chengyi Hou, Yaogang Li, Hongzhi Wang. Ion-transport design for high-performance Na+-based electrochromics. ACS Nano,2018, 12 (4), 3759-3768.
  8. Yinben Guo, Xiao-Sheng Zhang, Ya Wang, Wi Gong, Qinghong Zhang, Hongzhi Wang, Juergen Brugger. All-fiber hybrid piezoelectric-enhanc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wearable gesture monitoring. Nano Energy,2018, 48, 152-160.
  9. Qiuwei Shi, Yiren Zhong, MinWu, Hongzhi Wang, Hailiang Wang. High-performance sodium metal anodes enabled by a bifunctional potassium Salt.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18, 57 (29), 9069-9072.
  10. Qiuwei Shi, Yiren Zhong, Min Wu, Hongzhi Wang, Hailiang Wang. High-capacity rechargeable batteries based on deeply cyclable lithium metal anod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8, 115 (22), 5676-5680.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