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安石故里

鎖定
王安石故里位於撫州市東鄉區上池村,距離縣中心25公里,,該村始建於北宋、迄今已逾千年,保存下來的建築主要是明清以來修建的。是展示中國明清建築藝術及其發展歷史的文物保護區,現存有100餘棟古代建築和十多處和王安石有關的遺蹟·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將上池村王安石故里,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點。
中文名
王安石故里
主    人
王安石
介甫
晚    號
半山

王安石故里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諡“文”。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府臨川人(今撫州市東鄉區上池村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故里東盼鐵爐,雲霧如煙。南顧珠嶺,圓淨如璧。北望金峯,嵯峨萬丈.峯巒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點有:王氏宗祠,總門裏清代建築羣,明珠峯,嶺背古驛道,世宦祠,西引寺,龍安殿,荊公橋,荊公陂,荊公別墅,“荊國世第”門樓等遺址

王安石故里“王氏宗祠”

位於江西省東鄉區黎圩鎮上池村,系王安石弟王安上後裔所建,始建於北宋末期
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
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因兵災戰亂之故,幾建幾毀,明朝後期第四次重建.中文國際頻道 《記住鄉愁》到上池村王氏宗祠拍攝。2021年荊公千年誕辰在王氏宗祠舉行。

王安石故里“總門裏”

清代建築羣(含一府六縣,自新齋,珠樹齊名等),位於江西省東鄉區黎圩鎮上池村,是王安石二十三代後裔清朝王來起所建。他在湖北老河口開辦冶煉業,在1864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淪陷時意外得到太平天國“聖庫”黃金後,從湖北運回18車金銀珠寶,於(1864-1869年)清同治八年建成。太平天國運動正是1864年失敗結束,太平天國運動對江西造成的破壞是空前的.
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
可以説“總門裏”見證了江西的興衰。總門裏建築羣共七棟圍成一個總門,匠心獨具地設計了暗道和暗室,以達到防禦土匪、排水的作用。“一府六縣”古宅是總門裏最大的看點,古宅傳承了王安石家族的“聚族而居”的理念和儒家長幼有序,“先有族姓,後有門户、地望”的觀念。建築羣東側有一棟佈置較暗的房屋,名為“自新齋”,王氏家族有人犯了族規,就會被關到自新齋裏面去思過。此外,自新齋門樓是斜建的,門框條石也是斜面的,門的斜對面是正門,寓意關在屋內的人要改過自新,不走歪門邪道。中華民族自古重視家風,流傳下無數古語家訓,世代傳承,但像這樣融入到古建築體系的不多見。“珠樹齊名”是總門裏的一所書院,以王氏堂號命名。這裏是王安石家族後人生活的聚集地,是研究荊公文化的重要載體。 總門裏有江南榮國府之稱。

王安石故里“世宦祠”

在上池村中心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宗祠,磚、木、石結構,用料精良,宗祠內保存有許多精美的磚雕、木雕
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
、石雕。宗祠坐北朝南,三廳三開間,面寬12.2米,進深30.4米,高6米,佔地面積366平方米,正大門石匾陰刻“世宦祠”三楷書,兩側大門上匾陰刻“登科”和“及第”字樣,筆鋒舒展,筆力遒勁,三大門兩側各有一個石墩(欲稱三門六墩)。前廳進深7.65米,中廳進深12.3米,後廳進深6.9米,呈後高前低勢,中設兩天井,封火山牆,為典型的明代建築,上池村舊時一直成立有文會(即科甲舉子,秀才等組織的文人協會),每年正月初三日,學子們都雅集在世宦祠內,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遺像瞻仰朝拜,以示後輩崇文尊祖之意,俗稱“尊學校”。

王安石故里“西引寺”

在上池村西約二公里處白雲峯山下。為王安石夫人陳氏奉祀之寺。有奉田一莊(五十畝為一莊)後人諧音稱為“西梅寺”,寺現已塌毀,牆腳依稀可見,殘磚斷瓦有存。此山、寺皆屬上池村,解放後劃歸離上池村西約一公里處的墩頭村。“西引寺”在上池村舊基圖上有繪址。

王安石故里“龍安殿”

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20張)
在上池村西南約二公里處,殿建在龍安崗上,龍安崗與青山(山名)連成一線,舊為上池村屬地,解放後劃歸離上池村西南約二公里處的新莊村。王安石作有“送和甫龍安暮歸”詩:“隱西南月一釣,春風落晚澹如秋,房櫳半掩無人語,鼓角聲中始欲愁。”
龍安殿倒塌後,村民將殿裏原先的磚瓦、木料及“龍安殿”石匾額搬回上池村內西林社公殿旁重建,也叫“龍安殿”。為了有所區別,上池村民稱龍安崗上的龍安殿為“老龍安廟”。後重建在上池村的龍安殿在“文革”被毀,現存遺址。在上池村舊基圖上對原龍安殿和後建龍安殿都有繪址。

王安石故里“荊公橋”、“荊公陂”

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
在上池村西約半公里田坂間。據傳始建於宋,為紀念王荊公,故名。原橋毀,上池村1931年重修《王氏宗譜》中有明故王輯撰《重建荊公橋記》。東西向,橫跨瀧溪巷。始建於宋代。東西向,跨瀧溪港,二墩三孔石橋,橋長14米,寬1.2米。當年王安石乘輿經過此橋返回故里,留有《瀧溪晚煙》詩篇為紀,原先橋頭有“上池荊公橋”五字大石碑,高約三米有餘,現不見蹤跡,但還存有明朝正德年所刻“荊公橋記”刻石,惜文字漫滅難認。荊公陂即橋下的水陂,村民稱之為“細陂潭”。荊公橋、荊公陂遺蹟俱在。在上池村舊基圖中也都有繪址。

王安石故里“西林梅園”

在上池村內西邊。王安石和其次子曾在此賞梅,有《西林梅玉》詩存:“杜家園內好花時,上有寒梅兩三支,日暮欲歸巖下宿,為貪香雪故來還。”後來此園一直成為上池村西林社公殿,是上池村民時節時祭祀之所。現西林社公殿在“文革”中被毀,然而其牆腳及大門旁邊兩塊石墩尚在。旁有重建的龍安殿,“文革”中亦被毀。西林社公殿,在上池村舊基圖中有繪址。

王安石故里“荊公別墅”

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
又名“十家書院”。據上池村族譜記載?宋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在上池村后辟有一地,建了一棟常肇居別墅,後人稱其為王安石別墅。此別墅為兩層三進、三廳,有房20多間,後改為“十家書院”,由十家房管理修繕。上池、源裏兩村均有子弟入學讀書,歷代以來,書院培養了許多人才。別墅佔地400多平方米,外圍牆右開有大門,上書“別墅”二字,中間是口池塘,池塘正中的圍牆上書“浴雲池”三字,左有竹林,有大樟樹三株,梅花樹一株。之後是內圍牆,左、右開大門,分上、中、下三進;中廳對稱開了兩個四方天井,室內陽光充足,空氣清新;上廳左樓開着園窗,對映百葉陂,晴天夜晚可看到月亮。窗上方有木質匾一塊,書“聽月樓”三字。恬靜優美的環境是上池學子居住和讀書的好地方。王安石多次曾想長於此地沐浴雲池,靜聽月亮中的神仙故事。 後有位私塾先生曾撰對聯一副:“聽月樓台伴我圖書千古秀;浴雲池上宜人花鳥四時春”。 荊公別墅在土改時分給多户村民使用, 因未修繕,只留得斷垣殘壁。

王安石故里“荊國世第”門樓:

在上池村內南邊。磚、木、石結構,坐北朝南,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7米,深3.2米,寬8.4米,門樓上石匾陽刻“荊國世第”四大楷字。此門樓在宋時所建,後歷遭火劫,民國元年(1911)第四次重修,並立有煙火柴草禁牌刻石。門樓對面有一方池塘,門樓與池塘間有一片空地,豎有歷代上池王氏後裔眾多中舉、登進士第者的旗杆石。現上池村內還散落有很多塊旗杆石。門樓及“荊國世第”石匾俱在,對研究王安石故里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王安石故里“半山書院” “瑤田”遺址

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
“半山書院”始建於北宋時期,在村東明珠峯東南半山腰,原名為“雲峯書院”,王安石祖父王用之去世,安石隨父親王益從韶州返故里居喪,曾在雲峯書院就讀三年。因王安石號半山,後人則更名為“半山書院”。王安石在書院就讀時,曾吟七絕一首,題為《雲峯早照》。上池“瑤田”為王安石曾祖父王明的宅居地,有竹林及池塘尚存。後方有釣魚台,王安石罷相後,經常在池塘邊釣魚思考,曾作有《蘭塘隱釣》一詩。如今瑤田遺址已成村民菜圃。為懷念王安石,其侄子伯祥將這塊天然全石命名為“荊公釣魚台”,上池瑤田村前建一門樓,在門樓上方豎一石匾,石匾陰刻“望重荊槐”表示永遠懷念。

王安石故里“大夫第”

上池村中'大夫第' 上池村中'大夫第'
古民宅,坐落在上池自然村南面,坐北朝南,磚、木、石結構,為上池王氏三十世行繁九一公王採蘭於同治元年所建。 王採蘭,字英賢,例贈奉直大夫, 王採蘭三兄弟為清太學生,父子俱贈授大夫,他們除在湖南有二個批發店面三幢住宅,在湖北漢口有一幢書院外,在上池老家村南面共建有五幢房屋,分主人住宅二幢,書屋一幢,雜工、僱工房二幢,以“大夫第”為中心主體建築。 主體建築面寬21米,進深30米,佔地面約600平方米,設三廳,五大井,穿鬥式樑架,中間側門通向偏房和廚房,正堂反廳上方橫木匾陽刻“松苞竹茂”四字行書,南向正大門和東大門上額匾各陽刻描金“大夫第”三字楷書。左側門上額匾陽刻描金“迎旭”二字行書。原屋內雕樑畫棟,屋外石刻精美,門窗木刻,為典型徽雕,民宅內廳堂,正間、偏房、廂間、柴房、廚房、倉庫、天井、走廊、花園、養魚池,一應俱全,極具南方明清古建築特色。

王安石故里“雙龍出水”

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
古建築羣民宅,坐落在上池自然村南,磚、木、石結構,由清乾隆年間金溪滸灣書鋪街印刷出版業“二儀堂”創始人王接雲所始建。 王接雲,名國康,諱文康,號南浦,清太學生誥贈奉直大夫, 王接雲是個真正的儒商,在江西省金溪縣滸灣鎮開創了全國聞名的印刷出版行“二儀堂”,並在吉安、樟樹、南昌等地開設有大書店。他在從事經商,教育事業的同時,更注重教育子孫從文習武,在上池老宅後構建“二龍出水”雙宅,並同時在“二龍出水”宅後構建了一幢書院,以供子孫讀書習武之所。雙龍出水”建築羣以“雙龍出水”緊密相連、結構相同的雙宅為主體建築。 “雙龍出水”坐北朝南,進深16米,寬22米,兩大門前封有4米高的照牆,每幢均設上、下二廳一天井,兩屋中間設券門相通,連同前庭院,西庭院和東走廊,共佔地約600平方米。 老住宅前照牆左邊設總大門,門上額匾陽刻“衍慶”二楷書,坐南朝北,與東邊書院並排而建,進深18米,寬25米,每幢均設二廳二天井,連同前庭院,西庭院,東走廊,共佔地約600平方米。 以上“雙龍出水”建築羣佔地面積共約3000平方米,另有花園、水井、池塘、廁所等約佔地面1000平方米。 王接雲一家四世同堂,子孫文武雙全並善經營,故“雙龍出水”建築羣佔地龐大,結構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