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季午

鎖定
王季午,1908年6月9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內科學、傳染病學專家和醫學教育家。畢生致力於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培養了幾代醫藥衞生科技人才。對中國傳染病的防治研究成績卓著,在幾種中國常見的傳染病與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總結了國內外傳染病研究最新成就,主編了適合於中國國情的傳染病學教材和參考書,是中國編著傳染病教材的奠基者。
2005年6月5日18時5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歲。
中文名
王季午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8年6月9日
逝世日期
2005年6月5日18時50分
畢業院校
北平協和醫學院
職    業
醫生、教師
主要成就
我國著名的內科學、傳染病學專家和醫學教育學家。
出生地
江蘇省蘇州市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王季午人物概述

王季午,我國著名的內科學、傳染病學和醫學教育專家。第一、二、三屆浙江省政協常委、第四屆省政協副主席,第二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第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七屆中央常委、第八屆、九屆參議委員會常委,九三學社浙江省第一屆委員會副主委、第二至五屆名譽副主委,原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會主任委員
1934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後留學美國。
1941年回國。
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貴陽醫學院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院長。建國後,歷任浙江醫學院副院長,浙江醫科大學校長、名譽校長,浙江省科協主席、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委、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浙江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主任委員,國際傳染病會議理事。長期從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的研究。
1935年首創血塗片診斷黑熱病新法,並驗證新銻波霜為該病的有效藥物。五十年代提出對肺吸血蟲病防治方案,已廣泛應用。
1952年首次證實鈎端螺旋體病在浙江的流行。
1984年領導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在子宮內的傳染獲得成功。主編《傳染病學》、《醫學百科全書·傳染病學分卷》等。

王季午生平簡介

王季午,1908年6月9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他出身書香門第,但父親參加科舉僅中秀才,因此希望下代進洋學堂。王季午讀的是洋書,中學、大學上的都是教會學校。兄弟4人,王季午排行最小。他自幼聰穎,讀書成績優異。童年時,慈母死於傷寒,姨母死於肺結核,自己多次患瘧疾。一連串的遭遇促使他決心從醫。少年時代,他目睹上海西藏路時疫醫院的病人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情景和江南水鄉血吸蟲病人的慘狀,發奮要成為一名濟世救人的醫生。1926年考入蘇州東吳大學醫預科。醫預科課程十分繁重。僅基礎課就有20多門,課本、講授、做習題都是用英文。他對生物學、微積分、三角函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學等基礎課程都學得十分紮實。他勤奮好學,僅用3年的時間就讀完了4年的醫預科課程,1929年考進北京協和醫學院,於次年獲東吳大學理學士學位。在協和醫學院時,他的全部生活是在宿舍、實驗室和病房裏度過的。每逢臨牀病理討論會,他都事先作好充分準備,把學過的微生物學、寄生蟲學、藥理學等基礎知識與臨牀實踐密切聯繫起來,在會上積極發言,認真記錄。病房實習時寫病史,做常規化驗等,都細心認真,從不敷衍了事。
1934年,他又以優異成績在協和醫學院畢業,獲得美國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擔任1年實習醫師,3年住院醫師和1年住院總醫師。
1940年協和醫學院派他去美國圖蘭大學熱帶病與寄生蟲學院為訪問學者,追隨原協和醫學院教授C.E.Faust。王季午在該校協助講授熱帶醫學和進行學術交流。他的優秀學業成績,精湛的醫療技術,很快得到圖蘭大學的賞識,他被授予“名譽講師”之銜,1941年成為美國熱帶病學會會員。在美一年期間,考察訪問了全美各有名的醫學院校與熱帶病研究機構,如哈佛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芝加哥大學及其所屬醫學院,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胡佛基金會鼠疫研究所研究蚤類生活史。瞭解了美國醫學教育概況和科研動態。
1941年,自美返國後,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停辦,他應邀擔任貴陽醫學院內科教授兼內科主任、附屬醫院院長、醫學院教務長等職。抗戰勝利後,王季午接受竺可楨校長的邀請,負責籌辦浙江大學醫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
從1952年起,他擔任院系調整後單獨建校的浙江醫學院(1998年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1960年浙江醫學院改名為浙江醫科大學後他任副校長、校長。又任內科學、傳染病學一級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等職務,1984 年起任該校名譽校長。
1954年以來,歷任浙江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衞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衞生部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浙江分會會長、名譽會長,《中華傳染病雜誌》總編輯,《浙江醫學》、《浙醫學報》主編等60多個職務。在這幾年裏,王季午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了20餘篇具有相當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引起了醫學界的重視。

王季午技術成就

王季午從讀書時候起就養成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尋根究底,嚴謹踏實,一絲不苟的良好科學作風。他在協和醫院實習期間,有些疾病的病原體,別人找不到,他卻能找到。如要在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和胸膜炎患者的胸水裏找到結核桿菌,並不是一件易事。可是他不怕困難,不厭其煩,一次次地在一張張玻片內尋找,直到找到為止。他發現推血片快尋瘧原蟲時,將推片推到載玻片一端,並將推片一端略提起,使推片與載玻片之間角度變大,就可使比重較高的瘧原蟲集中於載玻片邊緣,易於找到,從而提高檢出瘧原蟲的陽性率。他勤奮好學的精神博得上級醫師肯定和讚揚,稱他為“活郭霍”(科赫,Koch)。
30年代初期,黑熱病的診斷是靠脾臟和骨髓穿刺尋找病原體,操作繁瑣且有一定危險性。王季午根據黑熱病病原體利杜體存在於體內各種含有網狀內皮細胞的組織和器官的特點,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用穿刺周圍腫大的淋巴結和檢查人體周圍血液鉅細胞找到利杜體,創始了一種嶄新的診斷方法。他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血塗片檢查黑熱病病人利杜體)的論文。當時治療黑熱病的特效藥物尚未問世,他多次進行動物實驗,論證了新斯銻波霜等藥物有較好的療效。他研究黑熱病的成果多次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他在美國留學時,哈佛大學的美國同行稱他為(研究黑熱病有成就的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季午行政工作很多,社會活動繁忙,但從未中斷學術研究。1952年他在浙江省臨海地區發現一種黃疸出血性的流行病,便親臨現場,細心調查研究,綜合流行學和臨牀資料,首先提出了鈎端螺旋體病的診斷,後來在屍體腎組織切片內找到了典型的鈎端螺旋體,又從病人的血、尿和腦脊液中分離到此種病原體,並獲得了純培養,從而證實了鈎端螺旋體病在浙江省的流行。此後,廣東、四川以及全國各地陸續報道本病在各地區的流行。該病的證實以及直接從人體組織中找到和純培養鈎端螺旋體成功,在國內尚屬首次。
1954年,許多志願軍戰士患肺吸蟲病,他接受衞生部任務,對肺吸蟲病進行了大量臨牀和治療研究,制定了氯喹和吐根鹼合併療法,這是當時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後來在全國各地及朝鮮推廣應用,對當時肺吸蟲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他又首次證實浙西地區急性血吸蟲病的流行,並制定措施及時予以控制。
1983~1985年,王季午與何南祥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首次證實乙型肝炎病毒宮內感染的存在。這一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1986~1988年,他和馬亦林教授等指導博士生,進行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實驗感染獼猴的研究,這居國內領先地位。
1941年他到貴陽醫學院任內科副教授,後任教授、教務主任,貴陽醫學院雖然條件艱苦,設備簡陋。王季午卻以嚴謹治校著稱。在他主持下,學院辦得很有特色,享有“小協和”的聲譽。抗戰勝利後,教育部確定浙江大學增設醫學院,校長竺可楨竭誠邀請王季午籌辦,他欣然應允,被聘為醫學院院長兼附屬醫院院長。他奔波於上海、南京,向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美國醫藥援華會申請教學、醫療、科研儀器設備。他從全國各地聘任了一批知名的教授(如解剖學王仲僑教授、生理學李茂之教授、放射學張發初教授、內科學鬱知非教授等)擔任教師。他十分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錄取新生嚴格挑選,寧缺毋濫,學制訂為七年,學生入學後即加強數、理、化、生物、英文等基礎課的教學,實行學分制,提倡自學,獨立鑽研,學生還可跨院系選課。由於王季午等人的齊心努力,浙大醫學院擁有充實的師資隊伍,在教學和醫療質量上亦具有較高水平,深得社會讚賞。所培養的學生,以思路寬廣、基礎紮實、學風嚴謹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季午繼續擔任醫學院的領導職務。他親自擔任傳染病學的教授,教學效果很好。他在臨牀教學中十分重視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50年代,中國高等醫學院校都採用外國的傳染病學教材。王季午決心要編寫出一本適合國情的傳染病學教材。50 年代中期,他自編了一本《傳染病學》講義,在浙江醫學院試用,教師和學生反應均很好。1958年他編寫的《傳染病學》講義受到學生批判,他毫不計較。1959年,在衞生部統一組織下,由他主編,並聯合吳朝仁、錢悳、曹鍾梁、戴自英、楊超前等傳染病學教授,編寫和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傳染病學》,並親自主持制定了教學大綱。他在主編這部教材中,參考了大量國內外有關文獻書刊,吸收了國內外傳染病研究的最新成就,並進行了中西醫結合的嘗試。該書內容充實,精練,全面,條理清晰,深入淺出,自1959年第一版問世以來,深受全國廣大師生歡迎。這部教材自1959年至少校正修訂了5次。1973年他主持重編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傳染病學》,該書1974年完成,就被批判為“大、洋、全”,“專家路線”,不能出版。王季午還主編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傳染病學》分卷、《內科理論與實踐·傳染病篇》、《鱟試驗在醫學上的應用》、《實用肝臟病手冊》、《醫學繼續教育》教材等。幾十年來,他單獨或合作在國內外醫學雜誌上發表了103篇論文,審閲了幾千萬字的稿件。1979年王季午又主編了中國第一部傳染病學參考書《傳染病學》,為中國高級醫藥衞生人才進修學習,提供了一部高級專著。為了編寫好傳染病學教材和參考書,王季午幾乎獻出了後半生的全部課餘時間和假期。

王季午主要論著

1_8略
9 王季午,等.一百四十九例肺吸蟲病藥物治療的初步報告.中華醫學雜誌,1955,41:1122~1143.
10 王季午,徐慕韓.肺吸蟲病防治研究的成就.見:慶祝建國十週年醫學科學成就論文集.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59,下卷60-70.
11 王季午,主編.傳染病學(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第1版,1959;第2版,1961;第3版,1964;第4版(新1版),1980;第5版(新2版),1985.
12 王季午.流行性乙型腦炎、鈎端螺旋體病講座會資料.寧波:寧波地區防疫站印,1972.1~18.
13 王季午,主編.傳染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版,1979;第2版,1988.
14 王季午,劉克洲.國外關於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近況.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1981,8:241~245.
15 王季午.加強對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評述].中華內科雜誌,1981,20:705~706.
16 王季午,何南祥,主編.鱟試驗在醫學上的應用.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17 吳徵鑑(主編),毛守白,王季午(副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18 王季午,主編.內科理論與實踐.傳染病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19 錢惠、楊超前(副主編).王季午,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傳染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0 王季午.腸道原蟲病概論.見:鍾惠瀾主編.熱帶病學.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86.730~732.
21 王季午.阿米巴類感染.見:鍾惠瀾主編.熱帶病學.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86,733~745.
22 王季午.醫學院的創建及醫學教育.浙大教育文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105~108.
23 王季午.加強對艾滋病的研究.大眾健康,1987,(3):4.
24 王季午.從醫學生到內科總住院醫師.見:政協北京市委員會編.話説老協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35~41.
25 王季午.我為什麼學醫.中華內科雜誌,1987,26:625~626.
26 王季午,何南祥,主編.實用肝臟病手冊.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