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孝錫

鎖定
王孝錫(1903-1928),字遂五,甘肅寧縣人。1918年考入平涼省立第二中學。1924年考入西安國立西北大學,並結識了魏野疇等共產黨人。1925年,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投入反對陝西軍閥吳新田黑暗統治和聲援“五卅運動”的鬥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 
1927年3月,王孝錫和胡廷珍保至善、馬凌山等共產黨人,以國民黨黨務特派員的身份到達蘭州,整頓了國民黨甘肅省黨部,王孝錫任省黨部青年部長,兼任督辦公署政治部主任、甘肅政治委員會會長以及第二軍事政治學校政治處處長等職。中共蘭州特別支部成立後,王孝錫任組織委員。 [1] 
1927年4月,蘭州青年社成立,王孝錫為青年社社長,馬凌山為書記。“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1927年8月,王孝錫回到寧縣太昌鎮。同年秋,中共邠(彬縣)寧(縣)支部成立,王孝錫任書記。1928年5月,王孝錫組建了中共太昌臨時區委,統一領導陝西彬縣、旬邑、長武和甘肅寧縣邊界黨的工作,籌建革命武裝。 [1] 
王孝錫在寧縣的活動,引起反動派的極大恐慌,便加緊追捕他。1928年11月26日,王孝錫在寧縣被捕,後解送蘭州。在蘭州獄中,敵人多次對王孝錫進行審訊,企圖從他口中得到共產黨的機密。王孝錫巧妙與敵周旋,始終嚴守黨的機密,身受重刑,堅貞不屈。他和其他難友互相勉勵,堅持鬥爭。敵人對王孝錫毫無辦法,決定對他下毒手。同年12月30日,敵人在蘭州安定門外蕭家坪城隍行宮廟前,殺害了王孝錫。 [1] 
本    名
王孝錫
遂五
出生地
甘肅省寧縣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28年12月30日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國立西北大學

王孝錫人物生平

王孝錫早年經歷

王孝錫,字遂五,甘肅寧縣太昌鎮人。王孝錫8歲入太昌義學讀書,1918年考入平涼省立第二中學學習。平涼位於陝甘交界地區,有甘肅“旱碼頭”之稱,也是新思潮傳入甘肅的主要通道之一。五四運動爆發後,在各種新思潮新文化的影響和薰陶下,王孝錫有了強烈的反封建觀念和意識,開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921年5月,平涼當局為封建遺老魏寶山舉行“地方特別紀念會”,平涼二中組織學生參加紀念活動,王孝錫當場發表演説,公開反對封建禮教和學校的陳腐制度,引起校方的不滿,被學校以“唆亂秩序”的罪名開除。之後,他長途跋涉到蘭州學習,直到平涼二中校長被撤換,才又返校學習,完成中學學業。 [2] 
1924年3月,王孝錫考入西安國立西北大學。他在西北大學讀書期間,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在中共北方區委的領導下,陝西民主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國共兩黨合作,在西北大學建立了中山學院,開辦農民運動班、軍事政治班、婦女運動班、地方行政人員暑期訓練班等,傳播民主革命思想。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學生劉含初、魏野疇、李子洲等知名人士在西北大學任教。他們不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還是陝西早期的共產黨員。《新青年》《嚮導》、《獨秀文存》等進步刊物和書籍在學生中廣泛流傳。王孝錫在閲讀了這些進步書刊後,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逐漸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開始投身革命事業。1925年,他積極投入反對北洋軍閥、陝西督軍吳新田的“驅吳運動”。五卅慘案發生後,受劉含初、魏野疇等人的影響,王孝錫參加了“反對英日屠殺同胞雪恥會”“滬案援紅委員會”,帶領同學們走出校門,示威遊行,開展聲援上海工人的鬥爭。由於他在五卅運動中表現積極,被吸收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2] 
1925年暑假,王孝錫徒步回家,途經永壽縣監軍鎮,向趕集羣眾講述五卅慘案經過,號召人們起來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作鬥爭。回到家鄉寧縣,他利用這個機會,與外地求學暑期回家的學生任鼎昌、王彥聖(又名王曉時)、王之經等在太昌鎮建立了青年社,參加的人員主要有太昌小學的青年老師和平涼省立第七師範寧縣籍學生,共30多人。王孝錫帶領青年社成員走鄉串户,教導農民遺棄舊風俗,動員男子剪髮,女子放足,並帶來自己收集的反映新風尚的照片給農民看,對農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宣傳。青年社以“改造社會”“改造人生觀”為口號,在青年知識分子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成為大革命期間甘肅省第一個農村進步青年團體。 [2] 

王孝錫參加革命

王孝錫 王孝錫
返校後,王孝錫更加積極參加各種進步組織和革命活動。在西北大學和進步學生一起創辦平民學校,幫助失學青年和勞苦大眾學文化,灌輸革命思想。他發起組織由甘肅籍同學參加的“旅陝青年會”,隴東籍學生有10多人,並起草散發了《告隴東十七縣父老兄弟書》。參加陝西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間諜活動的“非基大同盟”,帶領同學剿教會,砸十字架,和外國傳教士展開面對面的鬥爭。大力支持楊虎城團結陝軍,反對軍閥劉振華圍攻西安的鬥爭。1926年6月,經劉含初、呂佑乾介紹,王孝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 
1925年10月,國民軍劉鬱芬部進入甘肅後,在該部工作的共產黨員宣俠父錢崝泉等作為政治工作人員也來到甘肅。12月,甘肅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甘肅特別支部成立。1927年3月,為了加強中共甘肅組織的工作和推進國民革命,王孝錫和胡廷珍、馬凌山、保至善等人以國民黨西北政治委員會特派甘肅省黨部黨務委員的身份,來到蘭州。他們整頓了國民黨甘肅省黨部,王孝錫擔任了省黨部青年部長、督辦公署政治部主任、甘肅政治委員會會長及第二軍事政治學校政治處處長等職務。4月初,王孝錫在市中心轅門廣場(今省政府門前)主持召開一次反蔣(介石)動員大會。他手持喇叭筒,向羣眾宣傳馬列主義和共產黨的綱領,揭露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的反革命本質。這次集會,提高了羣眾覺悟,引導了社會輿論,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右派勢力,大長了革命的志氣。根據蘭州地區革命鬥爭形勢和中共陝甘區委的指示,針對甘肅特別支部組織不健全的實際情況,於同年4月17日,建立中共蘭州特別支部,胡廷珍任書記,王孝錫任組織委員,馬凌山任宣傳委員。為了加強黨對青年運動的領導,王孝錫組織成立了蘭州青年社,並任社長。青年社以蘭州女子師範、蘭州一中為陣地,動員300多名進步青年加入組織,展開活動。青年社舉辦各種形式的座談會、學習會,在蘭州產生了很大影響。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在北京遇害的消息傳到蘭州後,1927年5月7日,蘭州特支和王孝錫在東教場主持召開各界人士悼念李大釗同志集會,介紹烈士生平和遇難經過,揭露反動軍閥的罪惡行徑。 [2] 
1927年8月,在中國革命處於嚴重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開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村。根據黨組織的指示,王孝錫與胡廷珍回到甘肅寧縣太昌鎮,與共產黨員王彥聖、王之經、任鼎昌等人共同研究行動方針,決定胡廷珍回家鄉導河開展活動,王孝錫等在寧縣一帶堅持鬥爭。當年秋天,中國共產黨邠(陝西彬縣)寧(甘肅寧縣)支部委員會成立,王孝錫任支部書記,王彥聖任組織委員,任鼎昌任宣傳委員(後被派往平涼),王之經任青年委員。中共邠寧支部建立,成為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的第一個農村基層組織。 [2] 
在發展黨組織的同時,王孝錫又恢復和整頓了1925年暑假建立起來的青年社,吸收進步青年參加,壯大青年社力量。組織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淺説》、《共產黨宣言》等,教唱《打倒列強》歌曲,領導青年社開展反帝反封建活動。在他的領導下,寧縣太昌鎮首先組建學生會,附近各校學生會也相繼成立。在此基礎上,王孝錫將和盛、焦村、新莊等地學校聯合起來成立學生聯合會,利用集日上街演説,宣傳革命;和遊鄉串村的外國傳教士開展當面辯論,揭露他們的文化侵略行徑;鼓動太昌小學學生掀起反對頑固守舊校長楊蕃昌的“逐楊運動”,提出“打倒爛髒校長楊蕃昌”的口號,揭露楊蕃昌的貪污醜行,終於把楊蕃昌趕下了台。寧縣縣長索呈祥貪贓枉法,任意攤派捐税、糧款,農民不堪重負。為了給老百姓除害,王孝錫組織進步青年及學生,深入開展社會調查,歸納了索呈祥的24條罪狀,提出“抗糧、抗款、抗捐”“驅逐索呈祥”的口號,並以“寧縣紳民聯合會”的名義,寫信向甘肅省政府告狀。平涼鎮守使陳毓耀企圖採取高壓手段平息此事,追查寫信人,更加激起了寧縣各界人士和人民羣眾的義憤,最終迫使當局追回了贓款3000元,撤銷了索呈祥的縣長職務。 [2] 
為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社會狀況,把更多的羣眾組織和動員起來,把革命鬥爭推向更大更廣的範圍,1927年夏,王孝錫以行醫為名在寧縣、長武、涇川、正寧、慶陽、合水、鎮原等縣開展社會調查,寫出了《農村階級分析》一文。內容包括農村社會各階級的經濟狀況和農民羣眾的生活狀況。他分析認為:地主,“其經濟在這個社會上是佔着最高地位,與紳士立於同等的地位,壓迫貧農”;自耕農(中農)“可以自耕而食,自織而衣,在經濟上的外交很少,常取各掃門前雪的獨立保守主義”,對於政治漠不關心,對於社會問題很難注意;半耕農(貧農)的“土地很少,常有食料不足之慮,不得不乞求於地主的土地,常受地主的剝削,他們的經濟是常不足的,不保險的”,所以,貧農是“有革命本質的”;佃農是農村社會中最沒有地位的羣體,是“社會上具有革命特質”的人;農村中的僱工“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工人也,他們無家庭可言,無幸福、娛樂可言,只有出賣勞動力於人,維持其不死,社會上最痛苦難堪的,莫過於這一等人”。通過調查分析,王孝錫認識到地主、豪紳是革命的敵人,自耕農、半耕農、佃農和僱工是革命的力量,從而分清了敵我,增強了革命的信心。他堅信:即使在革命處於低潮時期,在共產黨領導下,認清敵友,堅持鬥爭,革命就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2] 
王孝錫通過深入調查和認真分析農村各階層的經濟狀況、政治地位以及對待革命的態度,於1927年10月寫出了《解決中國問題的草案》,提出瞭解決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的15條辦法,主要有:一切地主之土地無代價地沒收,一切私有土地完全歸組成蘇維埃政府的勞動貧民所公有,實現“耕者有其田”;寺院教會的土地,皇族、族官公產的土地、祠田族產的土地、官荒、沙田、湖田等土地,“一律歸農民代表會議支配”;農民代表會議(蘇維埃)是鄉村中的革命機關,一切森林、礦產完全歸蘇維埃國家所有;一切豪紳、反革命的財產完全沒收,廢除一切苛捐雜税;改良農業,興修水利,贊助農民的合作社運動,鼓勵發展工業;頒佈保護僱農、苦力的法律,保證無產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寡、老、病、廢)的生活等。 [2] 

王孝錫壯烈犧牲

192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的《陝西工作決議》指出,實行工農武裝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5月7日,王孝錫參與組織了旬邑暴動。當日凌晨,潛伏在旬邑縣城內的起義隊伍,首先繳了警察局及守城警察的槍支,農民組織的“紅槍會”會員手持大刀、長矛、土槍,越城而入,裏外配合一舉攻佔了旬邑縣城,活捉縣長李克選和公安局長、糧秣委員及土豪劣神等7人,當日公判並予以處決。接着成立旬邑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2路軍,王孝錫擔任旬邑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委員。為了擴大起義影響,王孝錫提前離開旬邑縣城,前往彬縣百子溝煤礦,發動工人暴動。旬邑起義震驚了國民黨當局,派民團圍攻起義隊伍。5月30日,在敵人的瘋狂反撲下,旬邑起義失敗。許才升、呂佑乾等7名起義領導人被活埋。王孝錫因在百子溝煤礦倖免於難,王彥聖也受到追捕,他倆先後化裝離開旬邑,返回寧縣太昌鎮。 [2] 
回到寧縣的王孝錫沒有因旬邑起義的失敗而氣餒,毅然擴大黨的組織,組建革命武裝,繼續開展武裝鬥爭。他組織成立中共太昌臨時區委,下設寧縣、涇河川、長武3個支部,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9名,隸屬中共陝西省委。太昌臨時區委以太昌小學為活動據點,在寧縣和陝西的彬縣、旬邑、長武一帶開展革命活動。為加強大革命失敗後黨員的思想教育,王孝錫根據各支部黨員的思想狀況,親自制訂計劃,加強黨員的思想教育。給青年社提出“宣傳組織工農羣眾,進行武裝暴動,奪取政權”的任務,組織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提高階級覺悟。這年,甘肅的寧縣、涇川、慶陽、合水、鎮原、正寧一帶大旱,小麥減產過半,秋收無望,地主豪紳乘機囤糧,人心恐慌,成羣飢餓的農民自發拿起土製刀槍向地主搶糧。寧縣南區農民王瑞珊、傅明玉、邵三綱組織的3支農民武裝聲勢頗大,令地主豪紳和反動當局十分惶恐。王孝錫為建立革命武裝,決定將這3支農民武裝聯合起來,統一組織領導,同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豪紳作鬥爭。經過王孝錫多次説服和爭取,3支農民武裝終於聯合起來,王瑞珊任總指揮,共有1000多人,分駐寧縣早勝、石鼓鄉和正寧山河鎮一帶。王孝錫和王瑞珊商議攻打寧縣縣城,由於反動當局的挑撥離間和分化瓦解,傅明玉出走,邵三綱被殺,王瑞珊被捕犧牲,致使計劃未能實現。 [2] 
1928年11月,劉鬱芬部軍法處軍法官楊天樞攜帶密令來到寧縣,與寧縣縣長密議逮捕王孝錫。11月26日,楊天樞利用和王孝錫的同學、舊友關係,趁王孝錫不備將其逮捕。面對強暴兇殘的敵人,王孝錫大義凜然,從容不迫,揮筆在一家麪館的牆壁上寫下了詩二首:“慷慨歌太平,從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頭。”“書劍漂流二十年,國事無端尚依然。革命未成身先捕,普羅自在人世間。” [2] 
王孝錫被捕後,被押送至蘭州。在獄中,國民黨軍警多次對王孝錫嚴刑審訊,企圖從他口中得到共產黨的機密,但王孝錫始終堅貞不屈。對於王孝錫在獄中的表現,國民黨甘肅當局向中央執行委員會彙報説:“近在寧縣捕獲在甘共匪首領一名……絕無悔改之心。 [2] 
12月30日,王孝錫被國民黨反動當局殺害於蘭州安定門外蕭家坪城隍廟(今西北民大西側山坡上)。行刑時,王孝錫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精神不死”等口號,敵人用毛巾堵塞他的嘴,用刀砍他的臂,鮮血淋漓,他仍然堅貞不屈,慷慨就義,年僅25歲。 [2] 

王孝錫後世紀念

革命烈士陵園裏的王孝錫紀念碑
革命烈士陵園裏的王孝錫紀念碑(3張)
王孝錫紀念館位於寧縣城廟咀坪南麓烈士陵園大門西側。2013年4月完成布展並免費對外開放。2021年對紀念館進行了展覽提升,提升後佔地面積220平方米,展覽面積450平方米。紀念館採取圖片、實物、塑像、模型、影視、文字等相結合的方式,以寧縣紅色革命歷史和西北早期共產黨員、甘肅省第一個農村黨組織創建者王孝錫烈士早期革命活動為主題,分寧縣革命歷史展廳和王孝錫烈士專題展廳,再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寧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鬥的光輝歷程和王孝錫烈士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事業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