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則堅

鎖定
王則堅(1944-) 福州朝陽倉山人。民國33年農曆2月15日生。當代著名雕塑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
中文名
王則堅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44年
職    業
教師
職    務
廈門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主要成就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榮膺者
籍    貫
福州朝陽倉山
職    稱
副教授

王則堅人物簡介

何朝宗瓷塑藝術優秀傳統忠實研究者與傳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榮膺者。全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廈門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王則堅人物經歷

王則堅的作品 王則堅的作品
王則堅出身於首飾業商人家庭。祖父、父親都是首飾業工藝名匠。他自幼賦有非凡的藝術氣質,加上家庭環境的薰陶,從小愛好工藝美術。1959年夏初中畢業後,考入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今福建省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大專班。1963年夏畢業後,分配於省輕工廳研究所陶瓷研究室任技術員,開始從事瓷塑藝術研究與創作設計。1965年省輕工廳研究所陶瓷研究室擴編為瓷器研究所,是年冬,他隨省瓷器研究所下遷到德化。1969年底精簡機構,省瓷器研究所合併到德化瓷廠,王則堅到該廠雕塑組(後改稱車間)任技術員。1976年夏調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任雕塑科科長兼教研組長,後被評為副教授。
王則堅早在廈門工藝美院求學期間,曾從老師的授課中聽到過古瓷都德化何朝宗的名字,即對這位馳名國際瓷壇的雕塑藝術大師萌生着一種神秘與崇敬的心情。1965年冬,剛20出頭的王則堅,懷着幾分稚氣與神秘、幾分興奮與好奇,來到何朝宗藝術大師的故鄉——當年生活、從藝、成長的地方——德化,決心對這位舉世無雙的瓷塑藝術巨人進行較深入的探尋、研究,追隨他的足跡。實現自己對藝術的理想與追求。他如飢似渴地廣泛接觸、瞭解德化的陶瓷文化與何氏藝術的有關一切。他有機會得到與民國時期特級雕塑師、何派藝術的傳人、國際博覽會四次金獎榮膺者許友義當年一手所培養起來的一代瓷塑名師蘇勤明、陳其泰師傅在一起從藝,並深受其教益;與比自己年長的同行互相學習切磋;與瓷工打成一片,為他潛心深入對何氏藝術優秀傳統的探尋、研究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使他更好地把學校所學的雕塑藝術科學知識,與德化民間瓷塑藝術的優秀傳統得以高度的結合,為其後來的藝術成就紮下堅實的基礎。另一個使他極深的感受,是他到德化不久,先後看到瓷塑名師蘇勤明、陳其泰等人不少的仿何作品,給他在藝術技法上不斷以啓迪。尤其是去新建瓷廠(今德化第二瓷廠)探訪他的同學洪村德、蘇彬彬、曾錦德等人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該廠的試製室看到瓷塑老藝人黃奢所製作的一尊《仿何渡海觀音》。
據稱,這尊仿何作品,系臨摹現珍藏於泉州市海交館(一説為福建省博物館)那尊何作真品。後來王則堅對其評價為:“可稱為至今所有仿何作品中臨摹得最到家,比較忠實於原作,能基本體現何氏風格與特點,保留原作的氣質精神的仿何作品。仿製者黃奢老師傅,不僅在它的各部分忠實尊重原作,而且臨摹、修工以及工藝特點保留得最好。其臨摹之認真,工藝之細緻,一絲不苟;如頭髮似逐根雕鏤,其精神、耐力,真是令人歎服。”其後王則堅又發現黃奢的另一件仿何精品《坐巖觀音》。他喜獲這些發現後,曾屢次尋找機會再去“參謁”它,而每次“參謁”又都得到不同的啓迪與感悟。賦有特殊藝術靈性的王則堅,長期生活在古瓷都處處藴含何氏藝術氛圍環境中,使其在潛心專注對何氏藝術廣泛探索與深入研究進程中不斷得以獲益與突破,造就他後來在藝術上獲得高度成就的內涵與素養。
正當王則堅開始潛心投入事業追求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風暴席捲全國,且愈演愈烈。誰能想象到,瓷塑藝術競也屬革命對象——“封資修”之列,遭到“紅衞兵”的猛烈批判、衝擊,瓷塑作品被砸碎,雕塑車間被解散。1969年,王則堅與雕塑車間老藝人、老技工被分別下放到加上車間去挑礦石、煉瓷泥,到日用瓷成型車間去製坯,到燒成車間去打雜,接受工人“再教育”,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改造”,一晃兩年多。在這期間,他被作為普通勞動力使喚,幹着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的作業,虛度寶貴的青春年華,內心無比的痛惜與悵惘,對於如何實現自己事業的追求產生強烈的緊迫感。然而面對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可又能奈何?!但這一嚴酷的考驗經歷,卻為他後來攀登藝術高峯、造就他成長為一位具有極高造詣的雕塑藝術家磨礪出更為堅強的意志與堅韌不拔的毅力。

王則堅事業理想

1971年末,王則堅與同行們終於盼來了廠“決定重建瓷塑組”的好消息。在者於恢復組建前,他與老師傅陳其泰,原瓷塑生產作業組組長邱玉雲等人,帶着學習取經的使命,從德化出發,先後走遍福建、廣東、江西、浙江、江蘇、山東、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大江南北10多個省、市的重點瓷產區,參觀了當地著名的藝術瓷瓷廠、瓷研所,飽覽了附近古剎名寺的泥塑木雕。這次出行,使他大大廣闊視野,對雕塑藝術領域的感性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從中吸取了另一分豐富珍貴的營養。這對於他後來的高度藝術成就,無疑又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與經歷。回廠後,他與同行們不知疲倦,拭去汗水,即和原雕塑組的林崇高、張良達、蘇桂英、許興泰、許興評、林月英、周雅各等人,因陋就簡,搭起竹棚篾篷,為儘快恢復瓷塑生產又重新投入緊張的創作。他為繼續追隨何朝宗的足跡,實現自己的事業理想,日夜兼程,廢寢忘食。從這時起,他開始步入創作的高峯期。

王則堅主要作品

1970年代前期,王則堅在德化瓷廠期間的創作,主要為生產服務,從銷售需要出發,在考慮商品屬性的同時,儘量提高藝術性。當時的主要作品有如《木蘭從軍》、《文君聽琴》、《凡事回頭看》(張果老倒騎毛驢),送子、麒麟、立巖、大小披坐等各款姿式《觀音》,以及《五子彌勒》、《達摩》、《獻哈達》、《新疆舞》、《漁女》、《山鬼》等瓷塑。這個時期的作品,其中有數十件為當時的報刊雜誌所報道刊載,有很多作品被選刊於《中國建設》外文版。有好些作品德化瓷廠曾專櫃收藏陳列。他還在德化首創瓷塑施彩,增加產品品種,提高藝術魅力,提高經濟效益。
1970年代後期,王則堅回到他母校廈門工藝美院任教後,其創作主要是從藝術效果考慮。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蔡文姬》、《李清照》、《琵琵女》、《鑄劍》、《秋瑾》等瓷塑。其《蔡文姬》瓷塑,1978年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榮獲一等獎,其他各件先後獲省工藝美術展覽優秀作品獎;《大風歌》、《天問》瓷塑雙獲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優秀作品獎,並由全國工藝美術館珍品館收藏。
1970年代末期以後,因社會發展需要,他主要為省內外設計巨型城雕。如1970年代末設計、安放於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校園的高7米《白鷺女神》(水泥雕),其照片選送參加第一屆全國城雕展榮獲優秀創作獎。1980年代初,先後為廈門市設計高4米的《浣紗》漢白玉石雕、高7.2米《嘉禾女神》花岡石雕、高4米的《出水芙蓉》漢白玉石雕。1980年代中期,為北京國際飯店設計高6米多《山鬼》鑄銅雕,得到劉海粟大師的高度評價,並被接見於釣魚台國賓館。1980年代後期,為泉州石獅市設計市雕高7米長14米《東方神獅》(石雕)。 1980年代末,為廈門市鼓浪嶼皓月園設計高5米寬15米《閩海雄風》(鄭成功立像)鑄銅雕,獲第二屆全國城雕展優秀作品獎。
1990年初,為台北市設計高14米寬24米巨型《濟公坐像》石雕。1995年,又為廈門市設計市雕高14米《白鷺女神》(花岡石雕,安放市政府對面白鷺洲公園)。
王則堅所創作的每一件瓷塑精品,每一件巨型雕塑,都凝聚着他長期辛勤勞動揮灑的心血與汗水,都藴含着何朝宗藝術優秀傳統的精髓。
王則堅在長期潛心探索、研究何氏藝術進程中,深刻感受到何氏的高尚思想境界,嚴肅的藝術態度,非凡的藝術才華與高超的藝術成就。王則堅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必須學習何朝宗嚴肅的藝術態度,學習他的獻身精神、責任感與事業心,不為名不為利,專注於藝術的追求;學習他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那樣高深的藝術造詣。對於何氏藝術的成就,王則堅作出概括精闢的剖析:何氏的《觀音》作品,為集古今觀音形象之大成。從整體構圖看,大氣磅礴,非常純熟,充分利用陶瓷原料的特質,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從衣紋佈局與結構看,疏密鬆緊寬窄高低極其合理。從此可以想象何氏的苦心耕耘,否則難以達到那樣高深的藝術境界。從其作品的整體可以看出,處處無不閃爍着何氏的高超藝術才華。正是由於他對何氏的全面深入探索與深刻理解,把何氏的嚴肅的藝術態度,優秀的藝術傳統、風格與技法融入自己的心田,注入每一項創作,才能使其能體現他的高度藝術水平的一件件精品不斷問世。但他回頭一看自己,則既謙虛又深有感受地説:“對於我,其實並沒有什麼大成就。如果談到有什麼感受,首先是應該熱愛自己的事業,願為事業獻身,才能吃大苦耐大勞,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其次應該客觀認識自己(氣質、興趣、素質),才能找到自己的適當位置”。

王則堅精益求精

藝無止境,精益求精,永不滿足。王則堅一生義無反顧地沿着何氏的足跡,不斷追求實現其更高的藝術境界與理想。他為人謙遜坦誠,從藝認真,治學嚴謹,關懷晚輩,傳藝無私。他在省瓷器研究所、德化瓷廠與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等所生活、工作過的地方,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愧為一位有成就、有造詣、有涵養的雕塑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與一代良師。他在古瓷都德化生活、從藝雖僅短短10餘年,但他貪婪地吸吮德化陶瓷文化與何氏藝術的精髓,營養自己,豐富自己,創造性地繼承與發揚其優秀傳統,造就自己藝術事業的高度成就,並薰染其瓷塑同行,傳藝予年輕一代,使古瓷都德化的藝苑更加芬芳璀璨,蓓蕾紛呈。如陳德卿、陳桂玉、柯宏榮、温清民、陳武平、林沐英(後嫁新西蘭留學廈門工藝美院的同學)等人,都是先後在他滋潤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瓷塑藝術新秀。德化陶瓷界,尤其是瓷塑藝術同行,社會有關人士,無不異口同聲給予誠摯的肯定與高度評價。他的許多作品,分別被專櫃珍藏於德化瓷廠陳列室及德化陶瓷博物館,永為人們參觀、學習、鑑賞。他又將何氏藝術的精粹,傳授予來自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的廈門工藝美院的一批批學子,傳播海內外,使德化的陶瓷文化、何朝宗藝術的優秀傳統在中華大地、五洲四海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1987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召開的省第三屆工藝美術創作設計、專業技術人員代表大會決定,授予王則堅為“工藝美術(美術陶瓷)大師”榮譽稱號。1993年9月,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榮膺“人民教師獎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