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傳超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

鎖定
王傳超,1987年8月出生,山東陽穀縣人,復旦大學人類生物學博士,哈佛醫學院、德國馬普所博士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11]  ,曾獲吳瑞獎 [1]  、教育部學術新人獎 [2]  、復旦大學“五四”青年獎章,入選廈門大學南強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主要通過古DNA和羣體遺傳學與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的交叉研究來解析東亞古今各族羣的起源、遷徙、演化和混合過程。 [8]  研究成果由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探索發現》等全國多家知名媒體廣泛報道 [4] 
現任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雙聘教授。 [15] 
2024年4月,入選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名單。 [16] 
中文名
王傳超
出生日期
1987年
祖    籍
山東陽穀縣
專    業
人類學、遺傳學、古DNA
榮    譽
吳瑞獎、教育部學術新人獎

王傳超人物經歷

2006-09~2010-01,中國海洋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班;
2010-02~2015-06,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11年7-9月: 美國貝勒醫學院人類基因組測序中心
2015年7月,獲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人類生物學博士學位
2015年10月,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Department of Genetics, Harvard Medical School),博士後(Research Fellow) [5] 
2015年7月-2017年6月,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博士後(Postdoctoral Researcher) [6] 
2017年7月,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助理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 [6-7] 
2017年8月,入職廈門大學,任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副教授 [3] 
2018年1月,晉升為特任研究員,
2018年6月,晉升為教授 [4] 
2021年9月,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雙聘教授 [11] 
現任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 [12] 
2024年4月,入選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名單。 [16] 

王傳超學術兼職

擔任SCI期刊Historical Biology副主編,SSCI期刊Human Biology副主編,SCI期刊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Mitochondrial DNA編委,SCI期刊Frontiers in Genetics評審編委、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Medicine編委等,

王傳超學術成就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包括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等在內的國內外期刊上發表SCI、SSCI或A&HCI論文40餘篇,以參與作者在Cell、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6篇,精細解析了東亞人羣遺傳結構,系統性地重構了東亞人羣形成史,為漢藏同源、南島與壯侗同源提供古基因組學證據,反駁了現代語言起源非洲説以及泛歐亞語的農業傳播假説,發展了印歐語的起源和擴散假説,推動了人類基因組學大數據在法醫學中的應用,累計被引用2300餘次,h指數為24,i10指數為49 [11] 
2022年12月,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王傳超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團隊聯合在iScience上發表題為“Cultural and demic co-diffusion of Tubo Empire on Tibetan Plateau”的研究論文。研究成功測序唐代吐蕃時期熱水墓羣哇沿水庫遺址中的10例古代個體全基因組序列,解析吐蕃古人的遺傳結構,不僅實證了吐蕃族羣屬於漢藏人羣的論斷,而且還原了吐蕃政權在青藏東北緣人羣和文化共擴張的發展模式,為揭示中國首次發現的吐蕃墓葬羣——熱水墓羣相關人羣的遺傳信息的這一“藏地密碼”提供了科學分析依據。 [13] 

王傳超主要貢獻

1. 反駁語言非洲起源論,提出早期人類及語言“亞洲擴張”的新假説;
2. 利用Y染色體調查曹操世系,加快了人類基因調查從以民族向以家族為對象的轉變;
3. Y染色體全測序精確估算羣體分化時間,理清中華民族起源、擴張等重大事件;
4. 人羣遺傳結構分析:漢族、羌語系、回族、仫佬族、茶洞人、僜人、平話漢族等族羣調查;
5. 酒精基因家族ADH和ALDH各種序列變異在東亞地區農業化過程中的微進化過程和對農業人工環境的適應性。

王傳超出版書籍

  1. 劉學禮,朱長超,王傳超,陳志輝,岑少宇,蔣功成. (2012).《課本上學不到的生物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28-5526-8/Q·52.
  2. 岑少宇,朱長超,趙佳媛,周東,馮建明,王傳超 (2015). 生物學的足跡(改變世界的科學叢書).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62037. [9] 
  3. 王傳超, 李大偉(譯著) (2017). 人類通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1276846. [10] 

王傳超研究領域

1.分子人類學和人羣遺傳結構分析
以分子人類學證據為主,結合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和民族學等其它學科,分析中國人的起源和蒙古人種的形成。我們已基本證實了中國人的非洲起源説,並發現現代人進入中國大致有兩條路線。中南半島進入的人羣構成中國人的主體成分,阿爾泰山脈進入的人羣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南北兩支人羣對現代東亞人羣的相對貢獻及其相關的遷移路線;東亞人羣主要擴張事件的年代估計和規模;歷史上東西方人羣的基因交流;美洲印第安人在亞洲的祖先羣體的確定;東亞人羣與太平洋島嶼人羣的關係;台灣少數民族與大陸民族之間的關係、藏族的起源等。
2. 人類分子進化
重點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自然選擇、以及環境—基因相互作用與疾病的關係。進化通過突變積累和自然選擇而實現,其中功能的發生和發展是進化事件的主要體現。在人類基因組中發現被選擇的基因或被選擇的位點可揭示該基因在進化過程中可能的功能變化。為什麼不同人羣的疾病譜和疾病易感性不一樣? 為什麼不同個體或羣體藥物反應性差異很顯著? 關鍵在於不同人羣、不同基因常常處於不同的物理(如:不同氣候條件)、化學(如:不同飲食習慣和外源化合物)和生物(如:不同病源微生物)環境中,面臨不同的環境選擇壓力,因此在分子和表型水平上產生了特殊的適應性分化。有證據表明,很多複雜疾病(如:腫瘤、肥胖、高血壓等)實際是多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運用羣體遺傳學和分子進化的原理與方法,發現人類或靈長類進化史中受過正選擇或平衡選擇的基因和位點,研究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進化的自然歷史過程,瞭解自然選擇對人類發展和進化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瞭解包括腫瘤和心腦血管等重大複雜疾病的病因學,瞭解導致不同人羣疾病譜和藥物反應性差異的原因,闡明環境污染導致疾病及其易感性差異的分子機制。該方向研究涉及基因組學、分子進化和羣體遺傳學等多個領域,因此需不同領域專家合作進行。
體質人類學的許多觀察和測量項目涵蓋了人體形態的方方面面,這些人體形態特徵性狀多為可遺傳性狀。可應用遺傳學方法研究這些性狀的遺傳方式,找到人體性狀的相關基因位置,發現基因控制身段、容貌等外形特徵的奧秘。這是人類生物學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本實驗室已在髮旋方向、膚紋、膚色等方面研究上取得一定進展。同時還將探索這一研究在法醫學中的應用。
4.古代人類DNA研究
王傳超 王傳超
中國有着豐富的歷史和遺傳資源,存在許多獨特的古代DNA研究材料。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古代人體遺骸的DNA研究可以瞭解古代人羣的基因多樣性及其演化特徵,並對古代人種進行準確的歸屬;對古代牲畜遺骸,農作物,器物,塗料中潛在的DNA研究可以提供中國古代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信息,同時古代生物的DNA可以幫助我們揭示古代中國特有的動植物資源及其發展演化。我們希望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古代資源,通過古代DNA研究來了解古代生物羣體的進化和遷移,建立古代遺傳信息庫,這對於加強古生物學、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和遺傳學等相關學科的合作和交流,解決歷史疑難問題有着重要的意義。
5. 考古和語言民族學
東亞地區的現代人形成了蒙古人種之後,如何分化成各種民族類羣、社會文化、語言系統和遺傳種系。由於這些從不同側面劃分羣體的特徵體系在歷史上的協同演化,研究人羣系統結構需要綜合民族學、考古學、語言學與分子人類學多學科成果,鑑別各系統在基因組、體質、語言、風俗等諸方面的特點,相互印證,從而從多學科的角度探討中華民族“同根多元一體”格局。中國有漢藏、阿爾泰、南亞、南島、印歐、侗台、苗瑤等語系或亞語系,這些語類的從屬發生關係意義重大又頗具爭議,直接關係到對中華民族這一文化羣體發生過程的認識。通過分子人類學方法分析這些現代類羣的發生和分化,可以解決這一領域的一大批懸案。對考古材料分析多角度特徵,可以瞭解現代民族是由古代哪些部族發展而來,中華民族中的各部分如何分分合合,從而整理出一張時空交錯的人羣結構網絡。我們曾從基因組上證明了漢族和藏族的主體有着非常近的同源關係,都由古代氐羌部族分化形成。而百越、苗瑤、孟高棉、阿爾泰等系統民族的變遷,對於中華民族的遠古歷史研究,特別是中華文明史的瞭解意義都十分重大。我們已經發現了侗台與南島語系人羣、苗瑤與孟高棉人羣的緊密遺傳關係。現代未定民族成分羣體的民族劃分也是個重要課題。此外,用生物統計學和生物信息學的方法分析語言材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可以科學分析語言特徵的起源和演化。

王傳超榮譽獎勵

  1. 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2014,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會)
  2. 教育部學術新人獎(2012,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3. 吳瑞獎(2012, Ray Wu Prize: Ray Wu Memorial Fund)
  4. 復旦大學優秀學生標兵(2013-2014學年)
  5. 國家獎學金(2013-2014學年)
  6. 復旦大學相輝獎(2012)
  7. 復旦大學“學術之星”(2012)
  8. 復旦大學光華自立獎(2012)
  9. 聯合利華創新研發獎(2012)
  10. 江新林人文優才獎學金(2014)
  11. 浙江科技館、果殼網菠蘿科學獎(2012)
  12. 復旦大學光華獎(2011)
  13. 復旦大學一等學業獎學金(2011)
  14. 復旦大學二等學業獎學金(2010)
  15. 2024年4月,入選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名單(2024) [14-16] 

王傳超學術論著

Peer-Reviewed and Invited Publications (*Co-first author)
前排中:校長楊玉良,後排中:王傳超 前排中:校長楊玉良,後排中:王傳超
1. Wang CC, Ding QL, Tao H, Li H. Comment on “Phonemic diversity supports a serial founder effect model of language expansion from Africa”.Science. 2012, 335(6069):657.
2. Wang CC, Wang LX, Shrestha R, Zhang MF, Huang XY, Hu K, Jin L, Li H. Genetic Corridor for Origin of Sino-Tibetan populations.PLoS one, 2014, 9 (8), e103772.
3.Wang CC, Li H. Inferring human history in East Asia from Y chromosomes.Investig Genet. 2013, 4(1):11.
4.Wang CC, Jin L, Li H. Natural selection on human Y chromosomes.J Genet Genomics. 2014, 41(2):47-52.
5.Wang CC, Yan S, Hou Z, Fu W, Xiong M, Han S, Jin L, Li H. Present Y chromosomes reveal the ancestry of Emperor CAO Cao of 1800 years ago.J Hum Genet. 2012, 57(3):216-8.
6.Wang CC, Yan S, Yao C, Huang XY, Ao X, Wang Z, Han S, Jin L, Li H. Ancient DNA of Emperor CAO Cao’s granduncle matches those of his present descendants: a commentary on present Y chromosomes reveal the ancestry of Emperor CAO Cao of 1800 years ago.J Hum Genet. 2013, 58(4):238-9.
7.Wang CC, Yan S, Qin ZD, Lu Y, Ding QL, Wei LH, Li SL, Yang YJ, Jin L, Li H,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2013) Late Neolithic expansion of ancient Chinese revealed by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O3a1c-002611.J Syst Evol. 51 (3): 280–286.
8.Wang CC, Farina SE, Li H. Neanderthal DNA and Modern Human Origins.Quatern Int. 2012, 295: 126–129.
9.Wang CC, Gilbert MTP, Jin L, Li H. Evaluating the Y chromosomal timescale in human demographic and lineage dating.Investig Genet. 2014, 5:12.
10. Xu HY*,Wang CC*, Shrestha R, Wang LX, Zhang MF, et al. Inferr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emographic history using Y-STR data from worldwide populations.Mol Genet Genomics. 2014, doi: 10.1007/s00438-014-0903-8.
11. Li DN*,Wang CC*, Yang K, Qin ZD, Lu Y, Lin XJ, Li H,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Substitution of Hainan indigenous genetic lineage in the Utsat people, exiles of the Champa kingdom.J Syst Evol. 2013, 51(3):287–294.
12. Deng QY*,Wang CC*, Wang XQ, Wang LX, Wang ZY, Wu WJ, Li H,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Genetic affinity between the Kam-Sui speaking Chadong and Mulam people.J Syst Evol. 2013, 51(3):263-270.
13. Li DN*,Wang CC*, Lu Y, Qin ZD, Yang K, Lin XJ, Li H,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Three phases for the early peopling of Hainan Island view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J Syst Evol. 2013, 51 (6): 671-680.
14. Yan S,Wang CC, Zheng HX, Wang W, et al. Y Chromosomes of 40% Chinese Are Descendants of Three Neolithic Super-grandfathers.PLoS One, 2014,9(8): e105691.
15. Yan S,Wang CC, Li H, Li SL, Jin L,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An updated tree of Y-chromosome Haplogroup O and revised phylogenetic positions of mutations P164 and PK4.Eur J Hum Genet. 2011, 19(9):1013-5.
16. Kang L,Wang CC, Chen F, Yao D, Jin L, Li H. Northward genetic penetration across the Himalayas viewed from Sherpa people.Mitochondrial DNA. 2014, doi: 10.3109/19401736.2014.
17. Lu Y,Wang CC, Qin Z, Wen B, Farina SE, Jin L, Li H,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Mitochondrial origin of the matrilocal Mosuo people in China.Mitochondrial DNA. 2012, 23(1):13-9.
18. Kang L, Lu Y,Wang CC, Hu K, Chen F, Liu K, Li S, Jin L, Li H,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Y-chromosome O3 haplogroup diversity in Sino-Tibetan populations reveals two migration routes into the eastern Himalayas.Ann Hum Genet. 2012, 76(1):92-9.
19. Lu Y, Kang L, Hu K,Wang CC, Sun X, Chen F, Kidd JR, Kidd KK, Li H. High diversity and no significant selection signal of human ADH1B gene in Tibet.Investig Genet. 2012, 3(1):23.
20. Ding Q, Hu Y, Xu S,Wang CC, Li H, Zhang R, Yan S, Wang J, Jin L. Neanderthal Origin of the Haplotypes Carrying the Functional Variant Val92Met in the MC1R in Modern Humans.Mol Biol Evol.31 (8): 1994-2003.
21. Cai X, Qin Z, Wen B, Xu S, Wang Y, Lu Y, Wei L,Wang CC, Li S, Huang X, Jin L, Li H,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Human migration through bottlenecks from Southeast Asia into East Asia during Last Glacial Maximum revealed by Y chromosomes.PLoS One. 2011, 6(8):e24282.
22. Lu Y*, Pan SL*, Qin SM, Qin ZD,Wang CC, Gan RJ, Li H, the Genographic Consortium. Genetic evidence for the multiple origins of Pinghua Chinese.J Syst Evol. 2013, 51 (3): 271-279.
23. Huang SQ,Wang CC, Li H. Natural Selection on Human mitochondrial DNA.Biotechnology Frontier, 2014, 3(1):1-7.
24. Deng QY, Wang XQ,Wang CC, Li H. Genetic structure of Y chromosome and paternal origin of the Population speaking Chadong in Guangxi, China.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2014, 33(1):1-7.
25.Wang CC, Wang LX, Zhang MF, Yao DL, Jin L, Li H. Present Y chromosomes support the Persian ancestry of 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 and Eminent Navigator Zheng He.COM.on C.A.2014, 8:8-10.
26. Wang XQ,Wang CC, Deng QY, Li H. Genetic analysis of Y chromosome and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 of Mulam ethnic group in Guangxi, China.Hereditas (Beijing). 2013, 35(2):168-174.
27. Ding QL,Wang CC, Farina SE, Li H. 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on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Advances in Anthropology, 2011, 1(2)19-25.
28.Wang CC, Yan S, Han S, Jin L, Li H. Poyang CÀO clan has no genetic origin in the CÁO Cào clan.COM.on C.A.2012, 6:e2/14-16
29.Wang CC, Li H. Three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DNA Analysis Techniques.COM on C.A.2010, 4:34-41.
30. Fu SS, Mu FH, Yang SC,Wang CC. Study on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eiofauna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Cangkou, Qingdao.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42(Sup.): 124-13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