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健儒

鎖定
王健儒,男,1978年出生於陝西,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工程學院。
現任陝西團省委副書記(兼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科技處處長。
中文名
王健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78年
畢業院校
西北工業大學
出生地
陝西

王健儒人物履歷

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41所首席專家、固體運載動力研究室主任,長征十一號火箭發動機總師、總裝航天運載技術專業組專家。 [1-2] 
現任陝西團省委副書記(兼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科技處處長。 [3] 

王健儒任免信息

2017年12月19日,共青團陝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閉幕。共青團陝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團省委常委和書記班子。王健儒(兼)當選為團省委副書記。 [4] 

王健儒人物成就

先後負責並完成多項固體運載動力技術的立項和研究,填補了中國大推力固體運載發動機的空白。在長征十一號研製中,先後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為中國首個實用型快速發射固體運載火箭首飛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2] 

王健儒人物事蹟

航天發展,動力先行。2015年9月25日,中國首枚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首飛成功,固體動力應用實現了歷史性拓展。2016年8月2日,國內迄今直徑最大的航天固體發動機首次試驗成功,標誌着中國航天運載能力的發展進入新階段。
有專家坦言,這幾次突破將在我國航天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在不久的將來,固體運載、固體助推將助力中國人將視野拓展到更為遙遠的星宇深空”。而這幾次歷史性大突破的背後,都有一個年輕人的默默奉獻和付出,他就是王健儒。
十年一劍
2012年,國家正式將大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立項。在北京,年輕的王健儒代表設計團隊參會。之後他帶領團隊,攻克一系列難關,通過3年緊張而有序的研製,全面完成了首飛前各項研製工作。2015年9月25日,在西北大漠,由四院提供固體大推力主發動機的我國首枚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一飛沖天,一時間舉世矚目。
從2005年的理論預研到2015年長征十一號的飛行成功,時間跨度整整10年,可謂十年磨一劍。而王健儒,也從一個毛頭小夥子成長為一位可以獨當一面的固體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總設計師和我國固體運載動力技術的領軍人物。
青春記憶
王健儒記憶裏的第一個關鍵詞是 “味道”。試車前的每次燃燒試驗做完,他都會在冷卻後的第一時間爬進燃燒室,看絕熱層燒蝕情況,仔細測出燒完後的剩餘量,為後續研製積累數據。而他要面對的,是燃燒室裏面碳化物、氯化物,以及各種化學物質的刺鼻氣味。絕熱層燃燒前後味道的變化,他一聞便知。
另一個關鍵詞是 “首飛”。2015年9月。長征十一號首飛前,王健儒已經是火箭發動機總設計師了,同時兼任全箭的副總師。在發射現場,他是最忙碌的,也稱得上是最如履薄冰的人。他可以直觀看到的,是發動機上的一個壓力錶。他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表上哪怕有一毫針的變動,都讓他把心提到嗓子眼,立即召集主任設計師們,一遍遍複查,看前期的設計是否有疑點。雖然,這樣的複查,已經進行了無數遍。
王健儒對自己評價是:聰明説不上,但還算勤快。單位各個部段的生產,他總要親臨現場,敏鋭地發現可能出現的薄弱環節,及時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在面臨艱難技術問題的時候,他總是説,“想一想,再想一想”。就為這句“想一想,再想一想”,王健儒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身邊的同事説,他是技術問題的“活字典”,“問一下王總,你就會清楚”,他總能夠第一時間調動大腦數據庫的存儲系統,迅速跟當下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匹配,搜索出相關結果和數據。
滿滿的日程表
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源於日常工作中的積累。
在某型運載火箭固體助推發動機全尺寸工程樣機試車前很長一段時間,王健儒就過上了天天往返於辦公室、會議室和車間的“三點一線”的生活,全程跟蹤發動機的狀態。
跟他一起幹這個項目的設計師説:有好多次,王總上午剛在所裏開完會,就第一時間直奔幾十公里以外的廠區現場跟蹤產品狀態,然後又趕回所裏參加下一個評審會議或前往另一個試驗現場,會議或試驗結束後又再次趕赴生產試驗廠區,一天之內要來來回回好幾次。哪怕是一個單項試驗,他也要全程跟蹤。大家説,看着他都覺得他累。在現場的時候,他依靠多年的經驗積累,同時根據其他型號曾經出現的問題,舉一反三,先後解決了密封結構設計、熔渣沉積等多個技術難題。
因為忙碌,王健儒三天兩頭出差,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很少。他許諾孩子幾年的出遊計劃一再泡湯。他在家的時候,和工作中嚴厲的形象完全相反,對孩子的管教特別寬鬆,甚至還因為太過慣着孩子被家人數落。王健儒的妻子,也是一名設計師,本身工作也很忙。但面對更忙王健儒,妻子還不得不承擔起家裏大大小小的家務,照顧老人孩子。儘管妻子也有怨言,但她依然全力支持王健儒的工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