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來任

鎖定
王來任(?-1688年),字宏宇,奉天人,清朝漢軍正黃旗,天聰八年(1634)舉人(誤,天聰八年舉人實為王來用,非王來任)。清代康熙四年以副都御史巡撫廣東。 [1]  [3] 
全    名
王來任 [1] 
宏宇
所處時代
清朝
逝世日期
1668年
主要成就
諫議開界
籍    貫
清朝漢軍正黃旗

王來任人物生平

王來任 ,中國清朝官員,在逝世前不足一年,上任廣東巡撫一職。由於當地受到遷界令的影響,居民生活受到很嚴重的打擊。於是他便實地考察和調查,瞭解居民實際的影響情況,結果辛勞之下得到重病。他曾聯同時任廣東總督周有德,上疏康熙皇帝,極力請求復界,可惜疏書未及呈上便已病逝,幸於翌年(1669年)朝廷終允復界。

王來任主要功績

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廣東巡撫王來任在巡視粵東海疆時,來到了新安,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熱血沸騰,為民請命,冒死奮筆疾書,寫下了向大清朝廷請求復界的《展界復鄉疏》,直接上疏康熙皇帝。 [3] 
康熙六年,周有德升任兩廣總督,再次覆呈王來任《展界復鄉疏》,並隨疏附信“廣東沿海遷民,久失生業,今海口設兵防守,應速行安插,復其故業”,明確表示支持王來任的奏疏。 [1] 
王來任雕像(右) 王來任雕像(右)
在遷海問題上,王巡撫因同情遷民,執行上司命令不力,康熙七年(1668)被罷官還京,不久病倒不起。然而,他掛記廣東遷民之苦,冒死寫下《展界復鄉疏》,以勸清廷展界,讓遷民回鄉復業。他在奏疏中道:“微臣受恩深重,捐軀莫報,謹臨危披瀝,一得之愚仰祈睿鑑,臣死瞑目。”他直言粵遷界參事,數百萬遷民流離失所,每年拋棄地丁糧銀30餘萬兩,又置重兵,驅使未遷之民築墩台,樹椿柵,乃勞民傷財之策。他巡撫廣東兩年多,從未聽過鄭成功大逆侵掠之事,所見的都是遷海之民被逼為盜。如展邊界,這些為盜之遷民,會賣刀買犢了。他力陳建言:“將原遷之界悉施其禁,招來遷民復業耕種與煎曬鹽斤”。王來任披肝瀝膽之奏稿,被康熙皇帝詔許之。
清朝康熙八年,朝廷下詔,同意展界復鄉。被迫離鄉的邊民們開始回遷,回到自己的家園。而王來任卻因為操勞過度,不幸病逝了。西鄉人民有感於王來任救民於水火之中的恩德,於是自發捐建了這座“王大中丞祠”。 [1] 

王來任後世紀念

王大中丞祠
王大中丞祠(7張)
在深圳市寶安區西鄉真理街和巡撫街的交界處,有一座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祠堂,又稱巡撫廟,大門石額上書“王大中丞祠”五個大字,兩側刻有石聯:“巡粵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牘兩章留史冊;撫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謳思萬載仰旌常。”300餘年的王大中丞祠成了西鄉人的“文化地標”,王來任“勤廉守正”的精神品格也激勵着一代代的西鄉人。年逾七旬的“老西鄉人”黃泰昌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他小時候就聽長輩講這段歷史故事。退休後,黃泰昌義務守護這座祠堂,堅持每天六點到丞祠開門通風,打掃衞生。 [1-2] 
1987年,王大中丞祠被列為寶安區第一批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王大中丞祠被寶安區人民政府公佈為寶安區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月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西鄉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啓動王大中丞祠修繕工程;2017年西鄉街道進一步挖掘丞祠歷史文化內涵,將王大中丞祠升級改造為“一中心兩基地”,即王大中丞紀念中心、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勤政為民教育基地。 [2]  [4] 

王來任史書記載

清雍正《廣東通志 名宦志 王來任列傳》:“王來任,字宏宇,奉天人,天聰八年(1634)舉人。康熙四年以副都御史巡撫廣東。時粵地屢經盜寇,賦役未減,平靖兩藩輕視民命,來任至,安集流亡,諮詢疾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