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王仲清
- 籍 貫
- 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
- 1924年
- 畢業院校
- 省立成都師範美師科,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 職 業
- 畫家
- 代表作品
- 《小三峽》
王仲清師從名家
編輯1924年,王仲清出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大姓之家,從兒時起就與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並表現出了不凡的天賦。1943年,王仲清考取了四川省立成都師範學校,選修美術師範科,師從名家丁忠瑛。這段求學經歷使他接受了較全面的美術基礎教育,對他的藝術之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回憶説:“丁老師不但中西畫藝非常出眾,而且通音律,擅詞曲。故而先生筆下秀作,極富內涵。我隨師學習西畫水彩畫,通過水彩和素描之寫生來建立西畫水彩畫之基礎。這方面得益於先生巨大。”
抗戰期間,天府之國四川是大後方,許多書畫名家雲集於此。在王仲清就讀於成都師範學校的三年中,成都經常舉辦高水平的書畫展,他在參觀完張大千、徐悲鴻及其弟子們的畫展後,從中得到啓迪,受益良多。張大千清麗的畫風,集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之大成於一身的寬廣畫路征服了青年王仲清。更難得的是,他還有幸親聆張大千和徐悲鴻兩位大師的諄諄教誨。張大千鼓勵王仲清説:“要不怕苦,要立志出名,衝出夔門,集眾家之長,方可成器。”徐悲鴻則強調説:“中國畫要發展,一定要借鑑西方繪畫的長處,倘若因循守舊,那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兩位大師的繪畫理論和藝術風格,對青年時代的王仲清產生了強烈的衝擊。自此之後,他漸漸確立了以張大千作品為藍本,借鑑嶺南派的渲染技巧,仿效趙望雲、關山月旅行寫生之法,來實現徐悲鴻倡導的融貫中西、開拓新國畫之路的藝術目標。
王仲清衝出夔門
編輯王仲清畫路十分寬廣,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但是,不論從藝術風格還是藝術成就的角度來看,最能反映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藝術目標的還是他的山水畫。其原因並不難深究,王仲清解釋説:“從成都師範畢業後,曾隨丁師到峨眉山下任教。峨眉山雲山深邃,霧靄氤氲,我有幸能朝夕感受這天下秀的山靈神髓,成了我迷戀山水畫並準備為之獻身的內在原因。”在飽餐了巴山蜀水的清新、秀麗和雄偉之餘,他須臾不忘去實現張大千先生要他“衝出夔門”的期望,決心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
1947年,王仲清從峨眉山經樂山到重慶,順流東下,奔赴他嚮往已久的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對於這段旅程,王仲清一直將其視為人生中刻骨銘心的藝術之旅。步入晚年生活的他仍常飽含深情地回憶道:“船進三峽後,壯麗無比的自然山水圖卷迎面展開,置身其中,真是如夢如幻,如痴如醉。我廢寢忘食地沉浸在這目不暇接的立體圖卷中,全神貫注,不停地一張接一張地速寫下去。突然,主船上傳來一片驚叫聲,我這才發現船過險灘,水手正舉起斧子砍斷縛木船的粗繩,同時感到我的雙腳已被湧上木船油布的急浪所淹沒,待我站起身往主船上逃命時,速寫夾子已滑開,所有的畫稿均隨急流漂去,只有掛在脖子上的空夾隨我逃到了安華輪上,所幸險情沒有進一步惡化,順利闖過了險灘。”王仲清很快就為那場幾乎使自己葬身於三峽急流的危難感到欣慰了,因為沒有它,恐怕也就不能領略到何謂真正的“三峽天下雄”。
到南京後,他以社會為課堂,以行人為對象進行繪畫速寫。及至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系招生,王仲清應試錄取,到蘇州入學,多年的大學藝術深造之夢一朝得以實現,這使得王仲清特別珍視在校園畫室中的分分秒秒,從此如飢似渴地學習繪畫的技巧,沉浸在藝術的殿堂之中。1949年底,王仲清應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編輯部之邀到上海工作,從此揭開了他藝術人生最重要的一頁。1954年,王仲清擔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創作室的創作組長,迎來了他藝術事業的第一個高峯。
王仲清藝術成就
編輯
王仲清畫作(16張)
他的作品無論是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都非常有個性,他一直主張三不重複:不重複古人,不重複自己,不重複名家。他的每一幅作品裏,人、景、情,藉助水墨、淡彩與獨具匠心的構思,婉約抒情,渾然一體,是一幅幅動人的詩情畫。
- 參考資料
-
- 1. 阿詩瑪 (豆瓣)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