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仲清

(中國禪畫研究院原名譽院長)

鎖定
王仲清(1924年-2012年 [2]  ),四川成都人。擅長中國畫、連環畫。1945年畢業於省立成都師範美師科,後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師從我國著名繪畫大師張大千,歷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上海戲劇學院中國畫教師、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品有中國畫《小三峽》、《 胡笳十八拍》(合作)、連環畫《阿詩瑪》等。出版有《王仲清畫集》等 ,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禪畫研究院名譽院長。
中文名
王仲清
籍    貫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24年
逝世日期
2012年
畢業院校
省立成都師範美師科,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職    業
畫家
代表作品
《小三峽》

王仲清師從名家

1924年,王仲清出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大姓之家,從兒時起就與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並表現出了不凡的天賦。1943年,王仲清考取了四川省立成都師範學校,選修美術師範科,師從名家丁忠瑛。這段求學經歷使他接受了較全面的美術基礎教育,對他的藝術之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回憶説:“丁老師不但中西畫藝非常出眾,而且通音律,擅詞曲。故而先生筆下秀作,極富內涵。我隨師學習西畫水彩畫,通過水彩和素描之寫生來建立西畫水彩畫之基礎。這方面得益於先生巨大。”
抗戰期間,天府之國四川是大後方,許多書畫名家雲集於此。在王仲清就讀於成都師範學校的三年中,成都經常舉辦高水平的書畫展,他在參觀完張大千徐悲鴻及其弟子們的畫展後,從中得到啓迪,受益良多。張大千清麗的畫風,集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之大成於一身的寬廣畫路征服了青年王仲清。更難得的是,他還有幸親聆張大千徐悲鴻兩位大師的諄諄教誨。張大千鼓勵王仲清説:“要不怕苦,要立志出名,衝出夔門,集眾家之長,方可成器。”徐悲鴻則強調説:“中國畫要發展,一定要借鑑西方繪畫的長處,倘若因循守舊,那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兩位大師的繪畫理論和藝術風格,對青年時代的王仲清產生了強烈的衝擊。自此之後,他漸漸確立了以張大千作品為藍本,借鑑嶺南派的渲染技巧,仿效趙望雲關山月旅行寫生之法,來實現徐悲鴻倡導的融貫中西、開拓新國畫之路的藝術目標。

王仲清衝出夔門

王仲清畫路十分寬廣,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但是,不論從藝術風格還是藝術成就的角度來看,最能反映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藝術目標的還是他的山水畫。其原因並不難深究,王仲清解釋説:“從成都師範畢業後,曾隨丁師到峨眉山下任教。峨眉山雲山深邃,霧靄氤氲,我有幸能朝夕感受這天下秀的山靈神髓,成了我迷戀山水畫並準備為之獻身的內在原因。”在飽餐了巴山蜀水的清新、秀麗和雄偉之餘,他須臾不忘去實現張大千先生要他“衝出夔門”的期望,決心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
1947年,王仲清從峨眉山經樂山到重慶,順流東下,奔赴他嚮往已久的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對於這段旅程,王仲清一直將其視為人生中刻骨銘心的藝術之旅。步入晚年生活的他仍常飽含深情地回憶道:“船進三峽後,壯麗無比的自然山水圖卷迎面展開,置身其中,真是如夢如幻,如痴如醉。我廢寢忘食地沉浸在這目不暇接的立體圖卷中,全神貫注,不停地一張接一張地速寫下去。突然,主船上傳來一片驚叫聲,我這才發現船過險灘,水手正舉起斧子砍斷縛木船的粗繩,同時感到我的雙腳已被湧上木船油布的急浪所淹沒,待我站起身往主船上逃命時,速寫夾子已滑開,所有的畫稿均隨急流漂去,只有掛在脖子上的空夾隨我逃到了安華輪上,所幸險情沒有進一步惡化,順利闖過了險灘。”王仲清很快就為那場幾乎使自己葬身於三峽急流的危難感到欣慰了,因為沒有它,恐怕也就不能領略到何謂真正的“三峽天下雄”。
到南京後,他以社會為課堂,以行人為對象進行繪畫速寫。及至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系招生,王仲清應試錄取,到蘇州入學,多年的大學藝術深造之夢一朝得以實現,這使得王仲清特別珍視在校園畫室中的分分秒秒,從此如飢似渴地學習繪畫的技巧,沉浸在藝術的殿堂之中。1949年底,王仲清應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編輯部之邀到上海工作,從此揭開了他藝術人生最重要的一頁。1954年,王仲清擔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創作室的創作組長,迎來了他藝術事業的第一個高峯。

王仲清藝術成就

王仲清畫作
王仲清畫作(16張)
在上世紀50年代,王仲清萌發了創作一些有關於少數民族和二萬五千里長徵故事的念頭。於是,他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深入苗家生活,從廣西到貴州,幾乎跑遍了苗族所有的生活居住地,創作出了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大量素描作品,由於當時大苗山地區土匪很多,在外出寫生的過程中,王仲清有時甚至還必須冒着付出生命的風險。除了每天要面對土匪的騷擾、野獸的威脅之外,其生活條件也相當艱苦,幾乎每天就是靠一桶泉水和幾個玉米餅充飢。然而這些困難和險阻都沒能動搖王仲清的繪畫熱情,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熱血和汗水換來了大量珍貴的作品,完成了他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本長篇彩墨連環畫鉅作——《苗山怒火》。同時,他又創作了《苗家生活素描集》和歷史畫《歃血為盟》,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以大型開本出版。1977年,又被文化部選中,用以在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60年代初,王仲清先生自編自畫完成了一部長篇詩情彩墨畫《阿詩瑪》,這也是他的成名作。為了將這則動人的愛情故事繪成連環畫,王仲清先生曾長期深入西南邊陲地寫生,採用意筆重彩連環畫的形式向讀者再訴了這個令人感動而又傷感的愛情故事。而西南邊陲的秀麗風光也在他的畫筆下得以充分的展現。此書出版後,被選送日本名古屋萬國博覽會參賽。王仲清長期深入到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區,進行大量的寫生和創作活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徐悲鴻先生倡導的拿起畫筆到生活中去、跳出模仿的老路、對景寫生,並以中西結合的方式發展開拓新國畫的藝術道路,他創作出了大量有影響力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代表作之外,他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如中國畫《八路軍子弟大戰南泥灣》、《山村鄉郵員》參加了全國美展和建國十週年美展;國畫寫生《滇西古鎮》選入1978年雲南出版的《雲南寫生集》畫冊;白描連環畫《沙家浜》(與丁斌曾合作)獲全國連環畫二等獎,彩色的展出稿則為中國美術館收藏。改革開放後,王仲清夫婦組建了“雙清樓畫室”。在這個時期,他的繪畫創作又達到一個頂峯。他們夫婦合作創作了很多名作,如《胡笳十八拍》、《木蘭辭》、《長恨歌》、《關漢卿名劇選》等詩畫集,為中國歷史上的東漢蔡文姬,北魏花木蘭,唐代楊貴妃、文成公主,宋代梁紅玉、李清照等傑出女性塑造出了各具歷史內涵和特點的藝術形象。 [1] 
他的作品無論是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都非常有個性,他一直主張三不重複:不重複古人,不重複自己,不重複名家。他的每一幅作品裏,人、景、情,藉助水墨、淡彩與獨具匠心的構思,婉約抒情,渾然一體,是一幅幅動人的詩情畫。
參考資料
  • 1.    阿詩瑪 (豆瓣)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23-09-30]
  • 2.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編;沈祖煒主編. 仁者壽 文化名人的長壽人生 下[M]. 中西書局, 2013.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