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仁齋

(抗日英烈)

鎖定
王仁齋(1906年-1937年9月)(概述圖來源:[1]) [1]  ,原名王仁增,字仁齋,綽號“王羅鍋”。山東文登高家村(今文登市侯家鎮)人。 [1]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甲種農業學校畢業。曾加入吉林柳河民眾自衞軍第九路,進行抗日武裝鬥爭。1923年10月第九路受挫,同劉三春將海龍工農義勇軍拉出來,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任隊長,在柳河、海龍一帶進行抗日鬥爭。1933年11月率游擊隊編入楊靖宇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任副師長。不久任第一遊擊大隊政治委員。1934年10月任中共南滿特委委員。1936年2月成立中共南滿省委,任委員。同年5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三師師長,率部參加抗聯第一軍各次重要戰鬥及西征。1937年9月在遼寧清原釣魚台作戰時犧牲。 [2] 
2014年9月,王仁齋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3] 
中文名
王仁齋
別    名
王仁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37年9月
畢業院校
甲種農業學校
出生地
山東文登高家村

王仁齋人物生平

王仁齋,原名王仁增,字仁齋,掉號“王羅鍋”,1906年生,山東文登高家村(今文登市侯家鎮)人。1921年人山東青州省立甲種農業專科學校讀書,1925年在本村小學任教。1927年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以後,他相繼在瀋陽《平民日報》社、平旦中學和三源浦小學工作,並堅持黨的地下活動。1930年春,到通化、柳河、海龍等地以教師身份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加入了遼寧民眾抗日自衞軍,任第9路軍上校教官,開展抗日武裝鬥爭。
1932年春,柳河縣三源浦北校校長包景華組織抗日隊伍,被遼寧民眾自衞軍總司令唐聚五收編為第9路軍,包景華被任命為第9路軍司令,王仁齋任政治教官。同年10月,第9路軍在日偽重兵進攻下失敗,海龍中心縣委在原縣委游擊隊的基礎上,組建海龍工農義勇軍。1933年,楊靖宇將工農義勇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7軍海龍游擊隊,王仁齋任隊長。他認真執行上級指示,團結各界抗日武裝力量,帶領部隊在海龍、柳河、金川(今吉林省輝南縣)、通化四縣邊界活動,襲擊日軍部隊,擊毀敵人運兵車,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開闢了抗日遊擊根據地。
同年,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師成立,王仁齋任副師長。11月,協助楊靖宇指揮部隊攻克三源浦鎮。不久,又攻克敵人重要據點八道江鎮,並在旱葱溝重創偽軍。1934年12月,王仁齋在中共南滿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南滿臨時特委委員,改任東北人民革命軍南滿第1遊擊大隊政委。1935年春,王仁齋被調回第1軍軍部,負責組織領導地方抗日武裝。3月,他與第1師師長李紅光一起指揮部隊伏擊敵人,抓獲偽通化縣長和日本參事官。1936年5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第3師成立,王仁齋任第3師師長。7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王仁齋任第3師師長。為了擴大抗日聯軍的影響,王仁齋率部轉戰海龍、柳河、清原、撫順、興京、桓仁、西豐、鐵嶺、開原等廣大地區。11月,他將所部改編為騎兵,闖過清原、鐵嶺和南滿鐵路,西征至遼河岸邊。
1937年初,王仁齋帶領一支小部隊活動在瀋陽、撫順、清原一帶。期間,收編“金山好”反日山林隊100餘人。隨後,又在砬子山重創日偽軍。秋季,王仁齋率部回到清原,與第3師其他兩部勝利會師。年末,王仁齋帶領通訊員和一名小戰士從筐子溝嶺出發去嶺南籌集子彈。當他們行至釣魚台時,遭到偽警特務的突然襲擊。王仁齋一邊開槍還擊,一邊帶領兩名戰士向後山轉移,不幸被子彈擊中右腿。在一名小戰士的掩護之下,通訊員急步上前,背起王仁齋向後山撤退。上山後,王仁齋與通訊員立即將文件、印鑑和現款等焚燬。此時偽警特務已經猛撲過來,王仁齋臨危不懼,奮不顧身地進行還擊。駐地的抗聯戰士聽到槍聲火速前往營救,待趕到現場時,偽警特務已經逃走,王仁齋和兩位戰友卻躺在了血泊之中。王仁齋犧牲時年僅31歲。 [4] 

王仁齋後世紀念

王仁齋是楊靖宇的親密戰友,東北抗日聯軍的著名將領,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人們敬仰他,懷念他。1984年8月18日,中共清原縣委、縣政府在構乃甸鄉筐子溝釣魚台,隆重地舉行為王仁齋樹碑揭幕儀式。在近兩米高的石碑上鐫刻“英名千古”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昭示英雄雖死猶生,永垂不朽。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