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仁峯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王祖賢的曾祖父)

鎖定
王仁峯(1886年—1967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王祖賢的曾祖父。 [1] 
1907年,考入南京兩江優級師範理化科。此間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由革命黨人凌焦庵、鄭贊丞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5月,與柏文蔚、凌焦庵等人準備在南京發動武裝起義,為製造炸彈失去左臂。1911年春,赴香港準備參加廣州起義,因特徵明顯改為駐港管理同盟會機關財務。7月入江浙新軍徐紹禎部,參與光復南京之役。1913年,出任南京安徽公學校長,參加二次革命。1914年2月,在舒城桃溪創辦第二高等小學校。1920年,任省立合肥二中校長。1921年至1946年,先後在蕪湖、貴池、桐城、舒城從事教育工作。1948年,離職居家養病。新中國成立後,多次被選為鄉、縣兩級人民代表。1955年被聘為安徽省文史館館員。 [3-4] 
1967年4月病逝。 [1] 
中文名
王仁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安徽舒城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67年4月
畢業院校
南京兩江優級師範
主要成就
參加辛亥革命,安徽省著名書法家,安徽省文史館館員
出生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

王仁峯人物生平

王仁峯,字靄吾,號晦釋,安徽省舒城縣人。幼入私塾,19歲就學於舒城斌農中學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南京兩江優級師範理化科。此間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由革命黨人凌焦庵、鄭贊丞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與宋玉琳等去香港準備參加廣州起義,受命留駐香港管理財務。7月,與凌焦庵、金味魚等投江浙新軍徐紹禎部,參加光復南京之役。 [1]  [3] 
民國2年(1913年),在南京創辦安徽旅寧公學,不久即辭去校務參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返鄉當選為舒城縣教育籌備處主任,1914年2月邀請金味魚、金念曾數人在舒城桃溪創辦第二高等小學校,任校長。1920年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學校長。1921年任安徽省立第二農業學校校長。次年8月,調任省立第五中學教導主任。與校長劉希平等組織蕪湖學生會,反對曹錕、馬聯甲賄選,被軍閥馬聯甲拘禁,後經柏文蔚、光明甫等人相助出獄。1927年3月,任國民黨舒城縣黨部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次年辭職,去貴池籌建省立第三鄉村師範學校,任校長。此後歷任舒城縣立初級中學校長 [2]  、安徽省立第二臨時中學校長。1948年因病辭職。 [1]  [3] 
新中國成立後,王仁峯多次被選為鄉、縣兩級人民代表。1955年,經安徽省副省長沈子修和文史館館長光明甫推薦,被聘為安徽省文史館館員。1967年4月因病逝世。 [1]  [3] 

王仁峯人物軼事

宣統二年(1910年)5月,王仁峯與柏文蔚、凌焦庵等人準備在南京發動武裝起義,王奉命率部分同志潛往鎮江附近的三汊河製造炸彈。因當時天氣濕熱,雷管久置失靈,一人不慎用錘輕擊,雷管爆炸,將王仁峯左臂炸傷。清軍聞訊前往圍捕,有廣東人羅燦將他背到江邊,在蘆葦叢中隱藏三天,後經趙聲等人營救送至丹徒蔣懷仁醫院,因傷臂肌肉腐爛只得截肢。1911年傷愈後,與宋玉琳等去香港,準備參加廣州起義,主事者黃興、趙聲等認為其傷臂特徵明顯,一再慰勉,謝絕其參加起義,從而得以倖免於難。 [3] 
1920年秋,王仁峯調任省立合肥二中校長,他辦學開明,允許師生閲讀進步書籍,提倡自由發展,引起軍閥馬聯甲和當地豪紳不滿,指使駐軍營長楊其五誣陷其為“過激黨”,加以逮捕,欲定罪處決。事發後二中師生羣情激憤,罷課抗議,本省籍知名人士光明甫、柏文蔚等為之奮力奔走營救,王仁峯始獲出獄。王出獄後,柏曾以“當代幾人稱碩德,中原萬姓望旌旗”一聯相贈。 [4] 

王仁峯主要成就

王仁峯工於書法,尤擅魏碑,與安慶楊大沁、壽縣張樹侯並稱安徽三大書法家,喜藏書畫,建有“秋水山堂”書齋。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