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二

(明末農民起義早期領袖)

鎖定
明朝明末農民起義早期領袖,出生於陝西,崇禎二年(1629)為陝西商洛兵備道劉應遇所殺。
全    名
王二
所處時代
明朝萬曆、天啓、崇禎年間
民族族羣
出生地
陝西
逝世日期
1629年
逝世地
陝西
陵    墓
白水縣王二墓
繼    任
王嘉胤
主要成就
帶動了後續的農民起義浪潮
本    名
王二

王二起義前奏

自古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秦之強盛,兼併六國,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六國也,乃陳勝、吳廣一二小民也。漢之天下,四夷款塞,呼韓來朝,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四夷也,乃黃巾等賊一二小民也。元之天下,滅金滅宋,一統四海,卒之擾亂天下者,非金非宋也,乃韓山童、劉福通一二小民也。 [4] 
盜賊之禍,歷代恆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極矣。史冊所載,未有若斯之酷者也。永樂中,唐賽兒倡亂山東。厥後乘瑕弄兵,頻見竊發,然皆旋就撲滅。惟武宗之世,流寇蔓延,幾危宗社,而卒以掃除。莊烈帝勵精有為,視武宗何啻霄壤,而顧失天下,何也?明興百年,朝廷之綱紀既肅,天下之風俗未澆。孝宗選舉賢能,佈列中外,與斯民休養生息者十餘年,仁澤深而人心固,元氣盛而國脈安。雖以武之童昏,亟行稗政,中官幸夫,濁亂左右,而本根尚未盡拔,宰輔亦多老成。迨盜賊四起,王瓊獨典中樞,陸完、彭澤分任閫帥,委寄既專,旁撓絕少,以故危而不亡。莊烈帝承神、熹之後,神宗怠荒棄政,熹宗暱近閹人,元氣盡澌,國脈垂絕。向使熹宗御宇復延數載,則天下之亡不再傳矣。
莊烈之繼統也,臣僚之黨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國家之法令已壞,邊疆之搶攘已甚。莊烈雖鋭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於中,不搖於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夫羣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中制,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於不能制。加以天災流行,饑饉洊臻,政繁賦重,外訌內叛。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併發,厥症固已甚危,而醫則良否錯進,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於流賊,而其致亡之本,不在於流賊也。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王二天災人禍

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此時的明朝處於明朝小冰河時期,萬曆後期至天啓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鋭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温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着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後中原氣候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 [4] 
陝西長期以來是全國社會矛盾的焦點,明朝藩王對農民橫徵暴斂,生活比其地區更為困苦,階級矛盾尖鋭。這一地區又是蒙、漢、回民雜居地區,是激烈的民族爭場所,各族人民與明朝統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陝西地區成為最早醖釀和爆發農民爭的地區。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以陝西為中心,全國各地農民起義,士兵兵變,手工者罷礦不斷髮生,為明末農民戰爭準備了必要條件。 [4] 

王二澄城首義

在敍述明末農民戰爭的歷史時,人們習慣於以天啓七年(一六二七年)發生在澄城縣的農民起義作為起點。澄城在當時是一個十分貧窮的縣份,境內大部分是山谷。史籍記載,這裏“土瘠賦重”,本地農民由於負擔不了政府的沉重賦税,逃亡的很多,丟下大片土地沒有人耕種。隆慶、萬曆年間,還有來自朝邑、郃陽、蒲坂等鄰近縣份的農民開荒佃種。天啓以後,由於政府的壓榨越來越重,又加上天災,户口凋敝更甚。 [4] 
“四遠之民,望澄以為苦海。”儘管生產的破壞、人民的災難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明政府不但不設法救濟,反而一味追逼錢糧。髓幹血盡的農民被逼得走投無路,感到與其束手斃命於杖下,不如揭竿而求生。 [4] 
天啓七年(一六二七年)二月十五日黃昏時,知縣張鬥耀正坐堂比糧,怒火填膺的農民們各持利器,從西門擁進公堂。張鬥耀見勢頭不好,嚇得躲進私宅,被鄭彥夫等人追上亂刀砍死。澄城農民抗糧殺官的消息迅速傳佈開來,各地的農民、飢軍紛紛響應,一場轟轟烈烈席捲全國的燎原大火就這樣點燃了。 [4] 
『崇禎改元之歲,秦中大飢,赤地千里。白水王二者,鳩眾墨其面,闖入澄城,殺知縣。』 [2] 
『先是天啓丁卯,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耀採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陰糾數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塗面。王二高喝曰:“誰敢殺張知縣?”眾人齊聲應曰:“我敢殺!”如是者三,遂闖入城,守門者不敢御,直入殺耀採。眾遂團聚山中。』 [1] 

王二燎原之火

澄城農民起義爆發之後,陝西許多地方的饑民和飢軍也聞風而動。 [5] 
府谷縣有王嘉胤率領“楊六、不沾泥等羣掠富家粟。有司捕之急,聚為盜。”王二等人起義後,攻破宜君縣城,放出獄囚,隨即北上同王嘉胤會合,人數達到五六千名,聚集在延安、慶陽的黃龍山。不久,被明陝西督糧道洪承疇擊敗,轉入山谷。安塞人高迎祥在崇禎元年率眾起義,帶領一支隊伍同王嘉胤會合。 [5] 
清澗縣人王左掛(原名王子順)也招集“騎賊萬人反於宜川之龍耳咀。”他的部下頭目有苗美、飛山虎、大紅狼等人。崇禎三年二月,王左掛嚮明總兵杜文煥乞撫,不久復謀再起,被洪承疇和陝西巡按御史李應期定計殺害。王左掛受撫時,部下苗美等人不從,帶着隊伍向西轉移,被官軍擊潰,苗美也被清澗庠生李攀龍殺害於賀家灣。 [5] 
漢南人王大梁起義後,有部眾四百人,自稱大梁王。崇禎元年十月,他糾集成縣、兩當二地的農民三千多人,攻克陝西略陽,逼近漢中府(府治在南鄭縣)。二年二月,陝西商雒兵備道劉應遇,會合四川官軍吳國輔部圍剿漢中,起義軍大敗,王大梁被俘殺。除了三百多人突圍逃入四川以外,參加起義的羣眾都遭到屠殺。 [5] 
點燈子,名趙勝.又名趙四兒,原是清澗縣書生,借住在本縣石油寺裏日夜攻書。有人訛傳他夜間點燈於孤寺,是象平話中描繪的黃巢那樣造兵書謀反,又喧傳官府將要逮捕他。趙勝無以自明,耽心被誣陷入獄,終於逼上了梁山,在解家溝花牙寺聚眾起義。 [5] 
崇禎元年十二月,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奏固原兵變。參加兵變的士卒劫取了固原州庫的財物,接着轉攻涇陽、富平、三原,官軍遊擊李英也被俘虜。 [5] 
崇禎二年四月,階州士兵周大旺也率眾起義,不久被明副總兵賀虎臣部鎮壓下去。 [5] 
崇禎三年十一月,陝北延西一帶由於缺餉四年,本地極目黃沙,一物不產,糧食貴得好比珍珠,飢軍們實在被逼得無路可走,在神一元領導下舉行起義,參加的有三千多人。起義後,連續攻克新安邊、寧塞營、柳樹澗三堡,殺參將陳三槐,隨即佔領保安縣。四年正月,明副總兵張應昌、苑攀龍部同神一元領導的起義軍作戰於保安,神一元陣亡,他的弟弟神一魁被推舉為首領。 [5] 
農民起義的聲勢一天天擴大,北方官僚們束手無策。崇禎元年七月,陝西巡按御史李應期上言説:
“全陝地多磽确,民鮮經營。慨自邊疆多事,徵兵徵餉,閭閻十室九空。更遇連年凶荒,災以繼災,至今歲而酷烈異常也。臣自鳳漢興安巡歷延慶、平涼以抵西安,但見五月不雨,以至於秋,三伏亢旱,禾苗盡枯,赤野青草斷煙,百姓流離,絡繹載道。每一經過處所,災民數百成羣,擁道告賑。近且延安之宜、雒等處,西安之韓城等屬,報有結連回羅,張旗鳴金,動以百計。白晝摽掠,弱血強食。蓋飢迫無聊,鋌而走險。與其忍餓待斃,不若搶掠苟活之為愈也。” [3] 
李應期接着向皇帝請求,“伏(俯)念奏(秦)災重大,關係匪輕,敕下户部覆議,將天啓七年負欠並今歲加派地畝遼餉亟賜免徵,復將見年者酌減一半,其餘軍餉宗祿一併寬緩。不然,即日取此餓莩斃之杖下無益也。更祈皇上敕部俯查萬曆十一年並十三年全陝大荒事例,慨發帑金遣官賑濟,於以救災民而安地方。異日公家之賦,尤(猶)可望之將來。如曰內帑以(已)匱,諸餉不繼,蠲賑兩端,概靳不施,萬一禍亂大作,天下動搖,勿謂臣今日緘口不言。” [3] 
李應期奏疏中請求蠲税和賑濟,是從統治者的根本利益着眼,希望朝廷拿出點殘羹剩飯施捨給農民和邊軍,使他們能夠苟活下去。這在起義剛剛爆發時,不失為緩和階級矛盾的一個重要辦法。可是,明廷連這樣一點微小的讓步和施捨也不肯答應,飢寒交迫的軍、民只有自尋出路,越來越多地湧進起義的行列。崇禎二年正月,陝西巡撫胡廷宴、延綏巡撫嶽和聲向朝廷報告:“洛川、淳化、三水、略陽、清水、成縣、韓城、宜君,中部、石泉、宜川、綏德、葭州、耀、靜寧、潼關、陽平關、金鎖關等處,流賊恣掠。”農民起義在陝西大部分地區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5] 

王二義軍共首

崇禎二年(1629)春,明廷詔令兵部尚書楊鶴陝西三邊總督,圍剿農民起義軍,以王二該部為全體義軍之共首,剋期必剿。
在與官軍的艱苦作戰中,王二被俘,為陝西商洛兵備道劉應遇所殺。
王二死後,起義軍餘部將他葬於故鄉陝西省白水縣北塬鎮南鹿角村,由王嘉胤領導餘部繼續與官軍鬥爭,頑強地堅持了數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