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乃文

鎖定
王乃文阿訇,經名穆罕默德·歐拜頓拉,1997年哈吉。1926年8月12日生於安徽省全椒縣管壩鄉壩王村.16歲時,初中畢業就立志學經獻身主道。2003年11月(正值齋月期間)19日凌晨3時50分,一代經師王乃文老阿訇因病醫治無效,在從容誦讀古蘭的情況下,于山東省曹縣侯集清真寺安祥歸真,享年77歲。
中文名
王乃文阿訇
生    於
安徽省全椒縣管壩鄉壩王村
經    名
穆罕默德·歐拜頓拉
出生日期
1926年8月12日
逝世日期
2003年11月19日

王乃文人物簡介

王乃文阿訇,經名穆罕默德·歐拜頓拉,1997年哈吉。1926年8月12日生於安徽省全椒縣管壩鄉壩王村,當時村裏的教門很好,特別是王阿訇的祖父是管寺大鄉老,父母都是齋拜之人,王阿訇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教和伊斯蘭的薰陶。16歲時,初中畢業就立志學經獻身主道。先去南京,求與馬品山阿訇,後到商丘從師馬敬伍阿訇。1946年秋與馬世貞(現於陝北當阿訇)、何中立(注:已故,《哲倆來尼》字典編著者)三人結伴,跋山涉水徒步兩千餘里,趕到甘肅廣河和臨夏(韓家寺)先後投師楊宗保和著名阿訇馬天民(即俗稱“金溝四師傅”)共習經六年多,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並穿衣掛幛。為以後的傳教辦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11月(正值齋月期間)19日凌晨3時50分,一代經師王乃文老阿訇因病醫治無效,在從容誦讀古蘭的情況下,于山東省曹縣侯集清真寺安詳歸真,享年77歲。

王乃文人物生平

一生辦學,愛徒如子
1953年,王乃文阿訇首任安徽省亳州北京寺教長,1954年秋,任山東省曹縣侯集清真寺教長。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先在當地,後遣返原籍勞動改造,歷經20餘年的艱辛,1979年“平反”後,即變賣家產,到河南省柘城縣慈聖集清真寺當“伊瑪目”,並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用變賣家產的錢創辦了20來人的經學班,歷時三年並獲得了很大成功。在“十年浩劫”後,教門坍塌的危機時期,培養出第一批承傳伊斯蘭教的人材。
此後,王乃文阿訇輾轉東西南北,先後在河南柘城西關、浙江嘉興、河南睢縣西關莊、山東定陶縣中沙海西寺、西安東郊、河南鄧州穰東、武陟縣圪當店、開封文殊寺、山東曹縣侯集 當阿訇又兼辦學,共培養出學生兩千餘人。其中在山東、河南、甘肅、山西、河北、安徽、江蘇、上海、廣州、東北等地當阿訇、當阿語教師,既當翻譯的就有五百多人,可謂“桃李滿天下”,成為新時期振興教門的中堅力量。
王乃文阿訇一生為興教而辦學,嘔心瀝血、矢志不移,不僅繼承了傳統的“經堂教育”,而且大膽嘗試,進行革新,促使發展,與時俱進,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有待於我們去研究、總結和學習。(例如,山東省定陶縣中沙海正規的阿語學校,就是在王阿訇原經堂教育的基礎上成立起來的)這裏要説的是王阿訇辦學育人最感人是一腔“愛徒如子”的真情。每當學生們回憶起當年跟隨王老上學的情景,大都淚花閃閃,感慨不已,似有千言萬語要説要講,但他們幾乎都是眾口一詞地愛用“愛徒如子”四個字來讚美恩師。王阿訇在二十餘年的辦學生涯中,不僅歡喜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對素質低下的劣等生也關懷備至。如有一個來自寧夏貧困地區的學生,幼年喪母,兄弟姐妹多,生活苦,他七、八歲就離家在社會上流浪,參加幫派,沾染了各種壞習氣。後經一位親戚介紹到當時在鄧州穰東清真寺辦學的王乃文阿訇。剛一進校,他感到不習慣,經常打架罵人惹是生非,甚至動刀子砍人,弄得班級和清真寺不安。王阿訇再三説服寺裏的鄉老,沒有趕他走,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一顆慈父般的心感化他。學習上關心他,生活上照顧他,為他買衣服鞋襪,為他“請經”,買學習用品,送他零用錢,給他回家的往返路費,還經常請他到家裏吃飯……,感動得他痛哭流涕,下決心痛改前非,重新作人。他咬咬牙一氣跟王阿訇學經三年,畢業後,一家三口到駐馬店地區一個非常艱苦的教坊當了阿訇。由於收入微薄,難以餬口,王阿訇還繼續給他送錢、送衣物,鼓勵他為主道堅持留下來。王老招收學生,從來就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他常説:“不是教出一個徒弟,就推出一個阿訇。青年人在寺裏學幾年經,堅定了伊瑪尼,積累了知識,增長了才幹,不管是經商,還是作工務農,都是正人君人,不違規犯法,幹非法的事:“王老辦學這麼多年,從來不向學生收取學雜費、住宿費、伙食費,唯獨“請經”,收取其中一小部分,意在讓學生珍惜經典。至於貧困生則全免。也許有人會問:大量的辦學開支從何而來?回答是:來源有三個,一是當地教坊供應一部分;一個是外地穆斯林主動捐助一部分;三是,實在難以維持時,王阿訇便帶領鄉老外出求援!王阿訇常説:“多招收一個學生,安拉就多給學校降一份‘勒志蓋’,有安拉襄助,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真的,王阿訇一生辦學就是這麼託靠安拉,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一步步地走過來的,特別是王阿訇自1986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定陶縣中沙海西寺的七年,一人教授百名學子,當是他辦學生涯中名聲大振、碩果累累的鼎盛時期,至今教坊上流傳着他很多辦學的動人故事。
平易近人,生活檢樸
外坊人常讚譽王老阿訇是“大阿訇”,可是王阿訇所住過的教坊都説他平易近人,架子一點也不‘大’,他常常先給人説‘賽倆目’!至於提起他生活上的艱苦樸素來,更是有口皆碑。他在中沙海西寺的七個春秋,和師孃僅住15平方米的一間小屋,屋裏放一張大牀,一個辦公桌、鋪一條拜墊、砌一個小淨池,在如此擠擁的情況下,還點一個爐子做飯吃(夏季炎熱時,就把爐子搬到門外走廊下)。就在這間屋子裏,王老還有時用來輔導學生。王老常自足地説:“寧可心寬,不住屋寬。知感真主,這條件比起我在慈聖集和西吳莊來,已好得不得了啦!”在飲食上,王阿訇樂於粗茶淡飯,從不浪費一口飯、一粒米、一碗水,至於穿戴更是驚人的節儉。據馬心慈哈吉回憶:王老有一件黑麪子老羊皮大衣,穿了幾十年,裏面的皮子都老化開裂了,他還照樣穿,捨不得扔掉換新的!據三次朝覲的沙德坤哈吉説:“有一次我到王老阿訇房間,正巧碰上師孃在給王阿訇補破絨褲,我清清楚楚的記得,那是一條蘭絨褲,也不知穿了多少年,上面花花綠綠法補滿了補丁,少説也有幾十個!”據王老阿訇的徒弟沙啓國(現任侯集清真寺阿訇)説:“王老阿訇有一雙‘抹代’(牛皮襪子),誰也説不清穿多少年了,他是破了就貼膠布,爛了就糊傷濕止疼膏,一雙黑牛皮襪被搞得快看不見底了,可他還視若珍寶,不肯扔掉,叫人又心疼又好笑!後來老阿訇的學生沙啓偉從甘肅廣河給他捎來一雙新‘抹代’,可他一轉手就送給別人了!”有一次,王老的學生幫師孃洗衣服,有一件王老穿的襯衣爛得實在不行了,他壯壯膽,一咬牙,“嚓嚓嚓”幾把撕了稀巴爛。事後,王阿訇對他説:“我不知道是該批評你,還是感謝你——這不,被迫換了件新的!”也許有人會説:“王老舍不得吃捨不得穿怕是手頭緊張吧?”請聽王雲(王老的孫女,現在候集當阿語教師)説的一番話吧:“俺爺爺教出哪麼多學生,哪個學生來看他不是捎的好茶葉,好點心,好衣服,好皮鞋什麼的,別看俺爺爺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喝,捨不得穿,可他捨得送人,全都轉手送給窮學生和貧困教親了!”請再聽聽當年曾在中沙海西寺管理財金賬目的沙義良阿訇的一番話吧,“王老辦學,成績卓著,名聲遠播。常有外地教胞匯款給他贊助辦學,少則幾百元,多則一兩千元。也有的在匯款單上特別註明其中多少元是照顧王老本人的,可是,王老視名利淡如水,接到匯款總是一律交公、入賬,全歸辦學使用,自己從不截流擅花分文!他常説:‘知感真主,我能衣暖飯飽,足矣,用不着花錢,應把錢用在刀刃上——辦學吧!’”
無私奉獻,集資建寺
20多年前,王老變賣家產辦學興教,在安徽老家早已“無家可歸”,但十年浩劫後,家鄉的教門的衰落時時牽掛“遊子”心。為振興家鄉的教門,王老又多方運作籌集資金,在2001年還先後建起了全椒縣白酒鄉西莊村清真寺管壩鎮清真寺。
有感於王老阿訇一生辦學,勞苦功高,德高望重,國內一位有教門的穆斯林企業家,千里迢迢慕名求見,表示願出“乜貼”贊助王老購置一套房子,以便“退休”後安度晚年。王老説:“先生這份美意,我領了,可是我四海飄泊,以寺為家,以學生為友,已成習慣,今雖年邁多病,亦不想離開清真寺獨享清福。再者,離開學生,我會感到孤獨,精神上失去寄託……”王老沉思片刻,接着説:“先生的一片誠心和熱情難能可貴,我想,若能將這筆款改用在建築清真寺上,你會得到安拉更大的回賞……”穆斯林企業家完全被王老的高風亮節和無私奉獻精神所感動。他連連點頭應允,一下捐資14萬元,坊上又籌集10萬,合在一起24萬,在2002年上半年為侯集清真寺重建一座600平方米的兩層樓(樓下辦學,樓上禮拜)禮拜大殿。王老這種捨己為主道的事蹟,在魯西南教親中傳為佳話。
淡化教派,維護團結
無須諱言,鑑於種種原因,中國伊斯蘭教形成多種教派。歷史上教派之間曾多次發生不愉快的事。王老阿訇最後任職的侯集,整個曹縣有22個教坊,主要分為“新古”兩大派。王阿訇一貫主張顧全大局、淡化教派,求大同存小異,維護安定團結。他經常教育子女和學生:“伊斯蘭教是講求和平的宗教。人為的教派是錯誤的,鬧紛爭更是大錯!當有人問你時,你不要自稱“新派”,要回答“我是穆斯林”就行了。”當有個別鄉老談論教派中的“我是他非”時,王老總是嚴肅地制止:“要多談共同點,不談分歧,這樣有利於團結!”王阿訇不僅是宣講團結,更是體現在行動上。他摒棄“劃地為牢”的教派圈子,到附近的北沙樓清真寺看望老派阿訇,加強了解,溝通感情。曹縣東關清真寺(老派坊)李超英阿訇歸真,王阿訇沒收到邀請而主動去參加“者那則”(殯禮),使李阿訇一家深受感動。事後,李師孃帶領子女,掂着禮品到侯集清真寺看望王阿訇,表示謝意。在曹縣一批“開明”阿訇的帶動下,“新古”兩派避免紛爭,友好往來,呈現出一派安定團結的太平景象。
治病救人,民族團結
王老阿訇不僅主張教內團結,同時也講究與兄弟民族搞好團結。在王阿訇首任侯集清真寺阿訇時,正值年富力強的“而立”之年。他不僅善當阿訇,長於辦學,而且會武術,會醫術(在他打成右派的年月曾在家學醫看病)。他中西內外兼通,尤其擅長看眼病,最拿手的當是“摘除白內障”。他每天除了忙教務、搞教學之外,就是免費為登門求診的看病。侯集是回漢共居一萬多人口的鄉鎮所在地,周邊也全是漢民村莊,來看病的既有回民,也有漢民。王老都是來者不拒,一視同仁。而且只收藥品成本費,分文不取醫療費,有些困難户則全免。故此,“阿訇先生”(魯西南農村習慣上稱醫生為“先生”)在侯集周圍十里八鄉是出了名的。歲月滄桑,當王老阿訇二任侯集阿訇時,一位白髮蒼蒼八十多歲的漢族老太太,讓兒孫一幫人用地排車拉着她,帶了滿滿一籃子雞蛋,從十里以外來看望王老阿訇。她們進了清真寺,見到王阿訇,看了老半天,“哇”地一聲哭開了。她拉着王老阿訇的手説:“十年啦,你老得認不出來了!先生還記得嗎?你老沒要一分錢為俺看好了白內障,使我看到了光明,活到了今天,你是俺的大恩人啊!後來聽説你打成右派,走了,我天天嘮叨你可是個大好人啊!俺做夢也沒想到你二次又來到侯集!”在場的教親無不感動得淚如雨下……
2003年11月20日,為王老阿訇舉行“殯禮”。當天上午,儘管細雨濛濛,曹縣境內的“新古”二十二個教坊的阿訇哈吉鄉老從四面八方湧向侯集村。從山東、河南、安徽、陝西等地日夜兼程趕來的各種車輛,擺滿了整個南北大街。共計三千多穆斯林聚集侯集清真寺。晌禮後,為王老阿訇舉行了空前隆重的“殯禮”。人們沉重地捧起了雙手,向安拉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