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門關

(隋唐玉門關)

鎖定
隋唐時,玉門關關址由敦煌西北遷至敦煌以東的瓜州晉昌縣境內。學界普遍認為隋唐時期的玉門關位於鎖陽城北30公里許(約合唐裏50餘里),即安西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岸雙塔堡附近,已移至漢玉門關東約240公里之處。這裏正處交通的樞紐地位,東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鎖陽城),西北與伊州(哈密)相鄰。且傍山帶河,形勢險要。
中文名
玉門關
外文名
Yumen pass
關    址
敦煌西北遷至敦煌以東瓜州晉昌縣
南    北
160米
東    西
155米

玉門關隋唐關址

隋唐時,玉門關關址由敦煌西北遷至敦煌以東的瓜州晉昌縣境內。唐慧立彥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於貞觀三年(629年)九、十月間抵達瓜州晉昌城(今甘肅瓜州縣鎖陽城),在當地詢問西行路程,有人告知:從此北行五十餘里有一葫蘆河,“下廣上狹,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嚮導,於半夜三更到達河邊,遙見玉門關。“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葫蘆河即今流經玉門布、安西縣等地的疏勒河。這裏標明瓜州晉昌城以北五十餘里的葫蘆河上置有玉門關。《隋書·西突厥傳》《元和郡縣圖志》亦記載玉門關在瓜州晉昌縣境。據此,學界普遍認為隋唐時期的玉門關位於鎖陽城北30公里許(約合唐裏50餘里),即安西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岸雙塔堡附近,已移至漢玉門關東約240公里之處。這裏正處交通的樞紐地位,東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鎖陽城),西北與伊州(哈密)相鄰。且傍山帶河,形勢險要。其四周山頂、路口、河口要隘處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亂山子七烽等。關址於1958年修建雙塔水庫時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時可露出水面。關牆已坍,夯築,殘寬3.5—4米,殘高0.3—0.75米,南北160米,東西155米,開東、西二門,四周環以護城河。關牆內外散落大量素面灰陶片、碎磚塊、花崗岩石條、殘石磨等,均系隋唐時期遺物。

玉門關關址遷移

唐邊塞詩人岑參曾作《玉門關蓋將軍歌》:“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形象地描繪了玉門關的重要地位。守關甲兵多達五千,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隋唐玉門關為何東徙瓜州?這與當時伊吾路,即由瓜州經玉門關徑趨西北直達伊州(今哈密)的道路之開通有關:此路之名始見於北周。《周書·高昌傳》:“自敦煌向其國多沙磧,道里不可準記,唯以人畜骸骨及馬糞為驗。又有怪異。故商旅來往,多取伊吾路雲。”這條道路在敦煌唐人寫卷中又稱之為“第五道”。它的開通使瓜州與伊州直接連通起來,無須再繞行敦煌又往,縮短了驛程,玉門關自然亦隨之東徙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