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漢玉帶鈎

鎖定
西漢玉帶鈎,即1972年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漢墓出土的古玉帶鈎,鑑定年代為西漢中期,長6.2釐米,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西漢玉帶鈎屬青玉,部分受沁泛黃。器作長條倒鈎形,長把短鈎,形體是前圓背平,前挺後彎,鈎首作鴨頭狀,後背彎曲處帶一長方形扣鈕,整件如一伸脖曲頸的鴨子,造型美觀。
玉質帶鈎始於戰國時期,它是人們用在腰帶上的飾品,起扣攏腰帶的作用,故名帶鈎,帶鈎有以銅、鐵、玉等多種材料製成,帶鈎古時又名“師比”。
中文名
西漢玉帶鈎
所屬時代
西漢中期
配飾位置
腰帶上
配飾作用
扣攏腰帶

西漢玉帶鈎帶鈎結構

玉質帶鈎的基本形狀一般為扭曲“S”形,一端有鈎,多作獸首裝飾;背有柱,柱下有頂,帶鈎除“S”形狀外,還有棒形、竹節形、圓形、獸面形、琴面形等。
古代玉質帶鈎多系新疆的白玉、黃玉、青玉、墨玉、碧玉和水晶、瑪瑙、翡翠等等。戰國兩漢直至宋代玉帶鈎都有製作,且在形制上區別不大,數量亦少,而元明清時期玉帶鈎風靡於世,現存數量亦較大。它一端的獸首裝飾以龍首居多,有的在鈎背上再琢一小龍,謂之螭(古有龍九子螭居其一之説),昂首與大龍首相對,毛髮畢現,四足凌空,雙尾神采奕奕,故謂之雙龍鈎。 [1] 

西漢玉帶鈎出土文物

西漢玉帶鈎江蘇省銅山

西漢玉帶鈎圖 西漢玉帶鈎圖
名稱:西漢玉帶鈎
類別:玉器
年代:西漢中期
尺寸:長6.2釐米
收藏:南京博物院
出土時間及地址:1972年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漢墓出土
文物鑑賞:西漢玉帶鈎屬青玉,其中一部分受沁泛黃。器作長條倒鈎形,長把短鈎,擁有前圓背平的形體,前挺後彎,鈎首作鴨頭狀,後背彎曲處帶一長方形扣鈕,整件帶鈎宛如一隻伸脖曲頸的鴨子,造型美觀。

西漢玉帶鈎安徽省巢湖

西漢玉帶鈎 西漢玉帶鈎
名稱:西漢玉帶鈎
尺寸:長約11.7釐米,寬約1.2釐米,厚約1.4釐米。
出土時間及地址:1996年端午前後,巢湖市東亞梁機廠在建住宅樓的工地上。為漢代木槨墓。
文物鑑賞:這枚玉帶鈎的玉質非常考究,用的是新疆和田玉的籽料,僅產於新疆和田縣河庫中,不僅產出稀少,且品質屬於上乘。其次,看它的刀法和造型,這玉帶鈎上的紋飾簡約大氣,整體造型規整簡潔,圓潤流暢,具有獨特的藝術神韻。 [2] 

西漢玉帶鈎歷史沿革

歷史上玉龍鈎的流行主要在兩個時期:一是戰國至漢代;二是元、明、清時期。
  • 戰國玉帶鈎
玉質帶鈎始於戰國,它是人們用在腰帶上起扣攏腰帶的作用,故名帶鈎,帶鈎有以銅、鐵、玉等多種材料製成,帶鈎古時又名“師比”。
  • 元代玉龍鈎
元代玉龍鈎的特徵龍首小而扁長,龍的雙角雕刻的不太清晰。龍首的眉毛上揚,相向彎轉呈勾雲紋;眉額隆起,有重眉壓眼之感;龍首的吻部用陰刻線條表現唇和上下的排牙;龍嘴側橫鑽一對穿孔,以示空腔;龍無鬢而有發較粗,發有兩撮、三撮之分,且有長有短,長者可披肩。龍鈎的鈎背上琢的皆系螭,有作伏地狀的浮雕,也有螭身騰起其口含靈芝,方首單尾,但尾後部左右捲曲分離。螭身細呈弧形,曲線流暢,偎依貼附在大龍身上,用深雕技法。其龍首與螭之間的間距較大。元代龍鈎的形較寬,似琵琶形,鈎鈕作成長方形環孔或琢成錘形鈕,且貼近尾部。
  • 明代早期玉龍鈎的特徵
龍首昂起,較宋時寬大,龍眼顯然已從重眉中游離出來,眼球突起;螭的耳尖由元代下聳式轉而向上方聳立;鈎的軀體造型已從琵琶形轉向螳螂形,鈎體變薄,鈎鈕亦低,有的為花瓣形鈎鈕。
  • 清代玉龍鈎的特徵
以乾隆為代表,選料講究,玉質純淨,脂感較強,除了繼承明代的傳統以外,雕刻更細膩和豐滿,可謂毫髮不爽。唯其刀法生辣,出筋露骨,以手撫之其稜角和運刀的交接處有楞手之感。其一,龍首額部出現塊狀起凸,龍眼更突起謂之“蝦米眼”;龍耳由貓耳形轉為棒狀形;龍腮上亦出現了表示力度的塊狀肌肉,鼻翼開闊,鼻尖突起,露出角狀鼻孔,龍嘴開口比元明大而深,龍首較短不刻龍發。其二,螭的圓窩狀耳向上隆起,額部出須,螭體圓渾,螭首上仰,螭身抬起而與鈎背的連接點較多。龍首與螭之間的距離比之明代更窄(恰好擱住一支自來水鋼筆)。其三,鈎身厚薄均勻,線條形板塊,鈎鈕薄而短。
  • 清乾隆翡翠雕雙螭龍鈎
現代市面上有用白玉和翡翠及獨山玉帶鈎,其工藝不難分辨。大部分也是元、明、清時期的仿品和衍生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