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山道中

(元代薩都剌詩作)

鎖定
《玉山道中》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聯描寫了一派夏日雨後天晴的景象;頷聯描寫了河岸邊的野花和山裏的小鳥;頸聯描寫沿岸方言改變,渡船月下航行;尾聯水到渠成地揭出詩的主題,即作者對江南山水的熱愛之情。全詩語言通俗簡練,融情於景,情真意切。
作品名稱
玉山道中
作    者
薩都剌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處
雁門集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玉山道中作品原文

玉山道中1
積雨千峯霽2,溪流兩岸平。
野花多映水,山鳥自呼名。
人語隨鄉變,官船帶月行。
江南數千裏,無處不關情3 [1] 

玉山道中註釋譯文

玉山道中詞句註釋

1.玉山:縣名,即今江西省玉山縣
2.霽(jì):雨後轉晴。
3.關情:牽動情懷。 [2] 

玉山道中白話譯文

雨過天清羣山秀朗,溪流兩岸坦坦平平。
岸邊野花映入溪水,山中飛鳥自相呼名。
人們的語言隨鄉土改變,官家渡船帶着月色航行。
走遍江南幾千裏,沒有一處不牽動我的心。 [3] 

玉山道中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至元三年(1337)前後,當時薩都剌任福建閩海道廉訪司知事,至元三年八月遷為燕南河北道廉訪司經歷。在這兩三年中,他數次入閩、出閩,由北而南,又由南而北,寫了大量的紀遊寫景詩。這首《玉山道中》也是在旅途中寫就。薩都剌乘舟經過玉山,感嘆於一路所見之景,創作了這首詩。 [4] 

玉山道中作品鑑賞

玉山道中整體賞析

詩的首聯描寫了一派夏日雨後天晴的景象。雨停了,仰望高山,只見陽光從峯巒間透射出來,空氣清新,令人心神俱爽。再看山腳下,只見山澗小溪因彙集雨水而變成了小洪流,洶湧地流淌。從這些描寫可以猜出,剛才下的應該是一場急驟的大雨。
頷聯描寫了河岸邊的野花和山裏的小鳥。“山鳥自呼名”一句,也可以理解為山鳥的鳴叫聲猶如相互呼喚。無論哪一種解釋,這句詩都顯得頗有新意,賦予了小鳥擬人化的人格和靈性,天真俏皮,有一種野趣天成的新奇想像。
描述完青山、溪水、野花、山鳥,作者的視角開始轉到景中人的身上。一路上,鄉人的語音隨着地域的變化而逐漸變化,作者身為一個北方人,對於南方方言本來就感到陌生和新奇,而福建、江西、浙江這一大片地區,有數十種不同的方言口音,有些地方甚至每村每莊都有不一樣的方言。這句“人語隨鄉變”可以説很貼切地寫出了本地風情。“帶月行”這種説法也別開生面:船隻緩緩前行,總是看到月亮高懸在頭頂上的夜空中,或者倒映在前面的江面上。作為現代人,我們知道這是因為月亮其實離人間非常遙遠,船隻的移動不足以使人感受到與月亮之間距離的變化。而在薩都剌筆下,月亮卻像別有情懷,雖然不能像山鳥一樣啾啾鳴叫,卻默默地、不即不離地隨着官船前行。這又是擬人化的手法和帶着誇張的想像。在這幽美夜景的感染下,也許作者更願意相信,野花、山鳥、月亮都跟人一樣有情。
在江南數以千里的廣闊地域上,千山萬水,種種景物,沒有一處不是清新美麗,引人入勝,可以發自內心地去喜愛。在這首詩中,從大雨寫到天晴,從山峯寫到山澗,又從野花寫到山鳥,從鄉人寫到詩人自己,再從晴天寫到月夜,既有景物的細緻描寫,又有因為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同景色,還有人的因素,把這些一一地點數一遍之後,作者水到渠成地表明自己的感受,“無處不關情”,無論是人是景還是物,都是他心目中所惦記、喜愛的。雖然江南不是他的故鄉,他也曾為年輕時流落江南經商而感嘆憂傷過,但是此時他遊歷山水,面對自然美景,及時地捕捉到這些普通事物中藴藏的詩情畫意,激發了他熱愛山水、賞玩不盡的愉悦心情。
《玉山道中》是一首紀景詩,也可以説是山水詩。它先寫景,由景引出詩人之情,情寓於景,景帶出情,透過詩中所描摹的畫面,可以領悟到詩人的心志,同時不由自主地受到作者的感染。薩都剌寫山水風景的詩歌擅長白描,他所選取的景物都具有典型性,寫景自然而不做作,充滿野趣。這首詩被前人拿來與唐代王維等人的寫景詩相比較。薩都剌在詩中使用一氣連貫的景物排比,雨後山峯、溪流、野花、山鳥、人語、月色等等,節奏明快,意境清新,想像豐富,詞句洗煉生動,通過前面的大段鋪陳,最後兩句水到渠成地揭出詩的主題,即作者對江南山水的熱愛之情。詩中花鳥活潑,人語歡笑,月亮含情,一片生機勃勃,連貫生動、有聲有色的描繪,融情於景,流露出作者對江南山河由衷的讚美、嚮往和熱愛。 [4] 

玉山道中名家點評

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周雙利:詩中描寫了一連串的玉山道中景色:積雨後的山峯,與兩平齊的溪流,野花山鳥,隨着鄉音的倏變,官船在月光下行進。這優美的山景,激發了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到了這時,詩人才説:“江南數千裏,無處不關情。”這“情”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是情由境出的另一種典型,即實境描寫的結尾之處,自然而然地導出情感的結論,由於境與情的和諧一致,也使人產生情真意切之感。(《中國文學史知識叢書 薩都剌》) [5] 

玉山道中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 [6] 
參考資料
  • 1.    (元)薩都拉.雁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01:243
  • 2.    劉試駿 張迎勝 丁生俊 選注.薩都剌詩選: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01:137
  • 3.    龍德壽譯註.薩都剌詩詞選譯:巴蜀書社,1994.07:182
  • 4.    廖菊楝編著.薩都剌: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10:89-92
  • 5.    周雙利著.中國文學史知識叢書 薩都剌:中華書局,1993.12:75
  • 6.    施紹文,沈樹華選注.絕句三百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0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