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玄奘寺

(河南省洛陽市玄奘寺)

鎖定
玄奘寺,又名唐僧寺,位於偃師緱氏鎮唐僧寺村北的白鹿原上,緊傍207國道。始建於北魏,原名靈巖寺。
唐玄奘去世後葬在偃師白鹿原上的靈巖寺,後人為紀念唐僧,便稱之為唐僧寺,寺院西北尚存有唐僧冢。
明末,靈巖寺遭戰亂焚燬。清初重建並改稱興善寺,清同治年間正式更名為唐僧寺。 [4] 
1996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拜謁唐僧寺,提議更名為“玄奘寺”,並親題“玄奘寺”匾額。
中文名
玄奘寺
外文名
Xuan zang temple
始建於
北魏
原    名
靈巖寺
總佔地面積
85000多平方米
建築面積
38000 m²
方    位
坐東面西
位    置
緱氏鎮唐僧寺村北,緊傍207國道

玄奘寺地理環境

玄奘寺又名唐僧寺,位於洛陽東南40公里處207國道北側,偃師市緱氏鎮東南約兩公里的唐僧寺村北,北距玄奘故里約4公里。

玄奘寺建制沿革

玄奘寺北魏始建

玄奘寺始建於北魏,原名靈巖寺。

玄奘寺隋唐繁榮

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幼年的玄奘曾多次到該寺聆聽佛法。
玄奘取經返回後曾回寺看望僧眾,被譽為大德、大善之人,為了弘揚他堅毅卓絕的精神,又改名為“興善寺"。
唐太宗曾賜地40頃敕令重修,武周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武則天自神都洛陽出發,登封中嶽,路過該寺,也曾賜金重修,並賜地百頃。

玄奘寺歷代修葺

元朝時,古靈巖寺仍然非常興盛。現在唐僧寺玄奘殿前立有一陀羅尼經幢,一人多高,保存完好,為元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所立,説明當時寺院仍受到信眾重視。
據明弘治版《偃師縣誌》記載,當時該寺廟仍被稱為靈巖寺,説明至少到明朝中期,該寺仍被稱為靈巖寺。唐僧寺玄奘殿前有一塊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立的“重修伽藍殿碑記”,其中提到“(供奉)唐僧之神”,説明至少在明末,人們就認為靈巖寺與玄奘有關,寺廟就供奉有唐僧玄奘的塑像。
明末戰亂,寺廟被毀。清初恢復,改稱興善寺。寺內現存有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的“興善寺建火神廟碑”,還有一塊“興善寺施地碑”,兩碑風格一致,説明“興善寺施地碑”應該也是康熙年間的。此碑碑文提到:“唐僧之神,雖屬釋家,既為神矣,必非無補於生成也。”説明寺院至少在清代前期被稱為興善寺,並且供奉有玄奘法師像。在清同治年間,該寺被稱為唐僧寺。 [4] 
至今,在院內上殿內還保存有古碑多方,記載着歷代修葺唐僧寺的情況。有:明萬曆丙辰(公元1616年)重修唐僧寺碑;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7年)建火神廟碑;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唐僧寺上殿又重修碑;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修繕唐僧寺碑;重修唐僧寺伽藍殿碑;修唐僧神位碑等。
清朝末年,寺內尚存有建築幾十間,建有天王、大雄、白衣、伽藍等殿堂,殿堂兩側還有鐘鼓樓、藏經閣等。寺內後院有古柏100多株,古碑100餘方。

玄奘寺現代重修

唐僧寺幾經枯榮。到了近代,已是殿頹碑殘,墓塔破敗,海法老和尚(1921出生)睹之,扼腕嘆惜,惻然心傷。他深知玄奘大師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深知玄奘寺的歷史價值,乃發願予以重修。他募資收回玄奘寺舊址,並另行徵購了數十畝土地,同時新建了山斗、圍牆、及鍾、鼓二樓。
1996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拜謁唐僧寺,提議更名為“玄奘寺"並親題“玄奘寺"匾額,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
香港玄奘法師研究會會長圓明法師將任玄奘寺第一任方丈,現主持玄奘寺寺院的創立和建設工作 [1]  。在施工期間,委其弟子印定、印觀尼師為該寺住持。不幸工程尚未全部完成,一九九七年計劃重建大雄寶殿之時,海法老和尚示寂,給該寺建設造成極大的困難。幸而印定、印觀眾尼師繼師遺志,克服萬難,繼續興建未了工程,總投資約3億元的玄奘寺改造工程隆重開工,規劃建設週期為3年。這是偃師市玄奘故里旅遊區開發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是紀念玄奘大師的重要菩提道場。
根據總體規劃,玄奘寺總佔地面積8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0平方米,坐東面西。
其中2255平方米的大雄寶殿可容納千名僧人同時進行佛事活動,而位於寺院“後花園”的玄奘三塔,中塔為13層39米高,左右兩塔分別為11層33米高。
玄奘寺在設計理念上體現隋唐建築格局,除了位於中軸線上的主建築羣外,玄奘寺還建有鐘樓、鼓樓、寺院辦公區、僧人居住區以及玄奘佛學院等配套設施。建成後,這裏將成為集佛教聖地、休閒修學、旅遊觀光、學術研討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羣,是國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之一。
2011年10月,玄奘寺大雄寶殿大佛落成。 [3] 

玄奘寺建寺由來

隋大業年間,幼年的玄奘常來此聽經聞法,結下佛緣;玄奘西行前,還曾住持過該寺,並留有門人弟子。 [4] 
玄奘大師病故後,有説葬於緱氏鎮東南3.5公里處的白鹿原,經考察便是這座寺廟所在位置。
為紀念玄奘,靈巖寺改稱“唐僧寺”,寺的西北牆外即為唐僧墓。“西天取經”成名後,人們為了弘揚他大善大德的精神,改名為“興善寺”。唐太宗曾賜給該寺土地40頃,並勒令對其進行重修。
公元699年,武則天從神都洛陽出發,幸登封中嶽時,路過該寺,也曾賜金重修該寺,並賜地百頃。明萬曆年間,又改名為唐僧寺。

玄奘寺主要建築

玄奘寺南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七層寶鼎、大雄寶殿;中軸線東側依次為送子觀音殿、法物流通處、玉佛殿、藥師佛殿、地藏殿、客堂、齋堂、僧院;中軸線西側為明清時期的老唐僧寺。 [4] 

玄奘寺玄奘殿

玄奘殿又稱為“上殿”,正中供奉玄奘大師塑像。

玄奘寺天王殿

天王殿又稱“下殿”,中間供奉彌勒佛塑像,兩側分塑四大天王。

玄奘寺寺院規模

唐僧寺隨著時代風兩唐僧寺原來的規模是相當宏大的,殿宇壯觀、香火旺盛。清朝末年寺內尚保存有建築幾十間,建有天王、大雄、白衣、伽藍等殿堂,殿堂兩側還有鐘鼓樓、藏經閣等。寺內後院有古柏100多株,古碑100餘方。寺北牆外有僧人墓地,範圍達50餘畝。
重建後的玄奘寺坐北朝南,佔地20餘畝,東西寬90餘米,南北長130餘米,總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 [4] 

玄奘寺軼事典故

玄奘摸松
偃師玄奘寺 偃師玄奘寺
明弘治版《偃師縣誌》記載,玄奘法師在去西域之前,曾在靈巖寺內手摸一小松樹,説我去西天取經,你可向西長;若我東歸,你可往東長。結果玄奘西行期間,樹枝就年年向西長。有一年松樹忽然開始向東長,弟子們就高興地説,法師歸來了!於是向西去接玄奘,玄奘果然回來了。人們就把這棵小松樹稱為“摩頭松”。 [4] 

玄奘寺後世紀念

玄奘寺玄奘像

唐僧寺玄奘殿前有一塊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立的“重修伽藍殿碑記”,其中提到“(供奉)唐僧之神”,説明至少在明末,人們就認為靈巖寺與玄奘有關,寺廟就供奉有唐僧玄奘的塑像。
現唐僧寺存有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的“興善寺建火神廟碑”,還有一塊“興善寺施地碑”,兩碑風格一致,説明“興善寺施地碑”應該也是康熙年間的。此碑碑文提到:“唐僧之神,雖屬釋家,既為神矣,必非無補於生成也。”説明寺院至少在清代前期被稱為興善寺,並且供奉有玄奘法師像。 [4] 

玄奘寺唐僧冢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的“唐僧寺上殿又重修碑”記載:“唐僧卒藏白鹿原處,確考即此寺也。現去西北數武(六步為一武),尚存有唐僧冢焉。”
1942年2月23日,日本人佔領南京期間,發掘一石函,上面寫有:“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玄奘頂骨,早因黃巢發塔,今長幹寺演化大師可政於長安傳得,於此葬之。”我們注意到,被可政大師帶到南京的,只是玄奘法師的頂骨。會不會有靈巖寺的僧人也像可政法師那樣,把玄奘法師身骨請來呢?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4] 

玄奘寺關於玄奘

玄奘負笈像 玄奘負笈像
玄奘,600—664)年,陳名禕,俗稱唐僧,法名玄奘,通稱三藏法師。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玄奘誕生於洛州緱氏縣鳳凰台陳村(今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
十三歲出家為僧,唐貞觀元年(627)隻身西行,到佛國印度取經,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520夾,凡657部,回國後潛心譯經十九年,先後譯出大小乘經論75部,1335卷。他撰述的《大唐西域記》成為世界名著,是研究中亞、西亞及印度次大陸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獻,對世界文化尤其佛教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影響至今。
梁啓超稱他是“千古一人”,魯迅稱他為“中國的脊樑”。
(概述圖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