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單橋石橋

鎖定
單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位於河北省滄州市西的獻縣城南6公里處的南河頭鄉南單橋村與北單橋村之間,2012年3月23日該橋成功創下“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的世界紀錄。
中文名
單橋石橋
簡    稱
石橋
創辦時間
1629
類    別
國家文物
所屬地區
河北省滄州市

單橋石橋簡介

河北省獻縣單橋石橋 河北省獻縣單橋石橋 [1]
單橋是一座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的五孔石拱橋,為青石結構,橋身長69米,寬9.6米,高8米,橋孔跨徑、拱頂高程各不相同,南北橋頭高差1.785米,呈南北不對稱形態。橋身料石,表面用鐵榫,中間用木柱穿心連結加固,使整個大橋連成一體。值得一提的是:大橋按地形水勢設計,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寬略高,並在拱與拱之間增添4個小腹拱,以減輕石橋自重,提高泄水能力,使橋體顯得美觀別緻。大小九個拱頂的兩端,雕飾着18個龍頭,在欄板、欄柱上雕刻着不同的動物圖案,當地至今對單橋還有“三千獅子,六百猴,七十二統蛟龍碑”的傳頌。此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單橋石橋評介

單橋於2012年3月23日成功創下“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世界紀錄,當日,世界紀錄協會工作人員親赴獻縣進行認證,並頒發了世界紀錄證書。世界紀錄協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批准設立的,是專門收錄非體育賽事的民間世界紀錄收錄機構,真實紀錄民間世界紀錄成就。經過前期的嚴格審批,數據分析比較,以及現場確認,世界紀錄協會認定單橋創下了“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的世界紀錄。

單橋石橋人文歷史

單橋,因地處京德古御道滹沱河的交匯點上,自古即為南北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後,人來車往,更感到無橋之不便。明正統六年(1441年)開始建木橋,因滹沱河水勢洶湧,木橋屢經毀復,耗費了大量人力財物。河間知府王逢元等,為長久之計,提議修建石橋。獻縣知事李粹自捐資主修,邑人劉尚用、石守志、張九敍等捐資募款,力成此舉。為此捐資出力者不計其數,就連石料都是商船縴夫不辭勞苦從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區義務代運。經過8年的努力,於崇禎十三年(1570年)落成,而成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橋面仍留有20公分深的車轍,可見石橋當年的繁華。自明代以後,單橋歷代都設有重兵把守。日本帝國主義侵佔華北時,對京德古御路採取避村過野,裁彎取直的辦法,向西移了1公里重新修建新橋,使興盛了幾百年的單橋冷落蕭條下來,而石橋也得已完好地保存。

單橋石橋當地特產

金絲小棗又名河西紅棗。因幹棗剝開時有金黃絲相連,入口甜如蜜,外形如珠似璣,故稱金絲小棗。其特點是色澤鮮紅、皮薄、肉厚、核小、味道甘美清香,並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金絲小棗含糖量高達65%。每100克鮮棗含維生素C300-600毫克,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磷、鈣、鐵、鉀、鈉、鎂、氯、碘、尼克酸和維生素A、B1等多種維生素。被視為良好的滋補品,具有益心潤肺、合脾健胃,益氣生津、補血養顏之功能。《本草綱目》載:“棗味甘性温,甘能補中,温能益氣”。金絲小棗食法多樣,除生食外,還可煮食、熬湯或作為燉品之配料,也可製成各種傳統的甜、粘食品。還可以加工成蜜棗、糖棗、脆棗、燻棗、醉棗、棗茶、棗酒等受人歡迎的風味飲食品。
獻縣補花是當地有名的手工藝品。補花是以精湛的藝術,巧妙的手法,將花補在各種顏色的底布上,顯示出自然美的特色和獨特的藝術性。其針法繁多,多采用柳埂、套花、衲針、壩活、扦補、撥花、勒絲等20種左右針法,要求做到緊、齊、淺、勻。緊即扦線扣於花邊及底布上,花片應趴而不起;齊即要求扦線針腳長度一致;淺即扦線以扦住花片與底布結合處兩根布絲為準,並在花片上不得有明顯針跡;勻則要求針距間隔勻而不斜。補花製品其工藝以花卉圖案為主,構思巧妙,圖形清晰,色彩豔麗,結構勻稱,不僅典雅美觀,而且經洗耐燙,久不變色。

單橋石橋旅遊指南

單橋石橋
單橋石橋(8張)
獻縣單橋石橋交通指南自駕交通:獻縣單橋石橋位於河北省滄州市西的獻縣城南6公里處的南河頭鄉南單橋村與北單橋村之間。從石黃高速公路陳莊出口下,沿106國道北行至獻縣單橋石橋。從北京來的遊客也可以直接走106國道到單橋石橋。單橋村有樹木環繞,當落葉時節,從106國道向東望去,很容易看到穿村而過的滹沱河上的古石橋。
最佳出遊時間:獻縣單橋石橋位於河北省東南部的渤海灣畔,屬於典型的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裏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約為12℃,最佳出遊時間在秋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