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御道

鎖定
古御道位於楊令公廟東側一個很窄的通道,就是古御道,歷史上是南北往來的必經之路。
中文名
古御道
地理位置
北京古北口文化文物旅遊區 [1]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夏令時 5月1日-9月30日:週一至週日 08:00-17:30;冬令時 10月1日-4月30日:週一至週日 08:30-16:00
歷史地位
南北物資的集散中心

古御道簡介

凡是皇帝經常走的道路或專為其修的道路,都被稱為御道。清朝是滿族統治的朝代,當他們入主中原後,統治者由於本民族的遊牧、射獵習俗,加之清初邊疆戰事頻繁,致使清皇頻頻北巡,這樣促成了北巡御道修築。
是古北口文化文物旅遊區重要景點之一,地處具有“京師鎖鑰”之稱的密雲縣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市區近10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古北口長城在北京東北部與河北省交界處,位居山海關和居庸關之間,是萬里長城上著名的關塞之一。

古御道文物旅遊區

景區內文化古蹟眾多,故事傳奇,不僅有明長城,更有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北齊長城和建於1860年的古御道,1025年的楊令公廟,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三眼井,充滿神奇傳説色彩的七郎墳,1934年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為紀念在古北口長城抗戰中犧牲的抗日將士而修建的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公墓,古北口民俗展室等大小景觀30餘處。

古御道歷史沿革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在熱河興建大型行宮,初名熱河行宮,康熙五十年(1711年)題額“避暑山莊”,又稱承德離宮,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最後完成全部工程。自建承德避暑山莊起,清代皇帝差不多每年夏天都要前去避暑,併到圍場秋獮。
為了北京與承德間來回的方便,清朝修建了600多華里的京熱御道,並在御道中築行宮多處。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117年間,這條御道和眾多行宮一直迎送着清王朝的幾代皇帝往返於京師、熱河木蘭圍場之間。可以説,這條御道和途中的行宮是清朝統治者使用時間最長、修築最好、風景最優美的,而御道古北口段則是整個京熱御道途中的靚點。
這條御道從京師出發,到密雲一般有兩條路線:第一條是從東直門出京城向東北,經當時順義縣三家店、牛欄山、懷柔密雲,康熙時期多走此路線;第二條是出圓明園往北經湯山,再往東北經南石槽至密雲行宮的路線,乾、嘉兩帝主要走這條路,接着從密雲起程經羅家橋、石匣城、遙亭、南天門至古北口。
南天門御書房始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位於古北口西南,正在御道之上。南天門建在兩山崖間,門呈拱形,上有鏈式矩形木欄杆圈圍樵樓,門旁依山壘築平台,上建南海大士、真武大帝殿各三間。關聖帝君、二郎神配殿各三間,山門外建有禪房六間,團圍羣牆長三百九十丈,高二丈五尺。工程告竣後,康熙皇帝手書“橫翠”匾額,題聯曰:“書閣山雲起,琴齋澗月流。”新建成的南天門,“前拱神京,後臨古北口,崇山羅列,峻嶺迢遙,地雖無雁門之險,景亦有劍閣之形”,是清帝北巡熱河避暑山莊的御道息飲之地(停歇站,不留宿)。南天門最終還是毀於1933年日軍的炮火,眼前只有這古御道上無語的殘跡。

古御道作用

正因為古北口交通位置的重要,特別是清代御道的開闢,這裏便成為溝通關內外的通道,南北物資的集散中心。南方的絲綢、布匹、茶葉、瓷器等多種工業品多運到這裏銷售;北方的糧食、牲畜、皮毛等畜產品、藥材等也運到這裏集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