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獻王陵

鎖定
獻王陵是獻縣漢墓羣中的一座漢墓 ,位於西八冊屯村西側,封土南北242米,東西197米,佔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主人是西漢河間獻王劉德
中文名
獻王陵
地理位置
西八冊屯村西側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佔地面積
40000 m²

獻王陵文物歷史

獻縣漢墓羣是漢代河間王及其子孫、樂成侯、中水侯等葬於獻縣境內墓葬的總稱。現存37座漢墓。獻縣漢墓羣規模大、級別高、數量多、層次全、時間跨度大,貫穿於漢代的始終,對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

獻王陵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獻王陵歷史典故

劉德,西漢景帝劉啓之子,武帝劉徹之異母兄。公元前155年,被封為河間王。班固《漢書》載:“(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他傾注畢生精力,置日華宮蒐集典籍,整理詩經,成為一代宗師。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為先秦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當時漢武帝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極為欣賞劉德的才華,因此,劉德幾次到長安“獻雅樂,策對三雍宮。”武帝既折服他的才華,另一方面又猜疑他,恐他與自己抗衡,江山不穩,劉德知其意後,終日縱酒聽歌,不久鬱悶而終。他在位二十六年,因其“聰明睿智”,諡號曰“獻”,稱之為“河間獻王”,這就是獻縣得名的由來,劉德是最早實施“實事求是”的,而獻縣則成為“實事求是”的發源地。

獻王陵文獻記載

唐代詩人張繼憑弔獻王陵後,留下詩篇:“漢家宗室獨稱賢,遺事閒中見舊編。偶過河間尋往跡,卻憐荒冢帶寒煙。頻求千古書連帙,獨對三雍策幾篇。雅樂未興人已逝,雄歌依舊大風傳。”
明嘉靖十三年(1534)曾在墓上建有河間獻王祠,後經隆慶、乾隆、道光等多次重修,歷經風雨至1946年獻王祠被毀。
清乾隆在原日華宮舊址修建紅杏園行宮,並賦詩稱讚劉德:“請書獻樂甚彬彬,華表千秋景行新,令史諸侯傳曾讀,最心許者是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