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獸面紋盉

鎖定
獸面紋早期的文物,1974年湖北省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出土,頂部隆起,長方形口,斜長管狀流,上粗下細,旁有二圓餅飾,頸飾獸面紋。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代酒器,用青銅製成,多為圓口,腹部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調和酒水的濃淡。盛行於中國商代後期和西周初期。.0
中文名
獸面紋盉
藏    於
湖北省博物館
外    形
長方形口,斜長管狀流,上粗下細
規    格
高36釐米,長9釐米,弧頂、斜流

目錄

獸面紋盉簡介

商早期 獸面紋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高36釐米,長9釐米,弧頂、斜流、束頸、下體如鬲,分檔款足,實足跟,牛首扳,頂沿周飾浮雕獸面紋,頸飾一週水平浮雕雲紋,三袋分飾浮雕大獸面紋,流口小底大,整個器形立體感強烈,是一件非常珍稀的青銅器。酒器,有蓋,直口,扁圓腹,三出脊蹄足;夔龍形提樑,龍首形流,龍首張口瞠目,與流相對的一側有鏤空稜脊;器身飾夔龍紋,足飾獸面紋,蓋面以四節雙環鏈與提樑相連。 [1] 
盉,是一種酒具,有時也用來裝水,主要流行於商代。商代青銅盉器身一般呈分檔形。從世界各大博物館的現存的青銅盉的資料及圖形來看,多顯得單薄和形制簡約及紋飾的簡單化,而此盉是目前所發現的形制最為莊嚴而滿飾,主次紋飾浮雕分明、對比強烈的藝術傑作,通過雲雷紋、饕餮紋的繁密佈局,給人一種緊張而又恐懼的視覺感,明確無誤地表明商王地位的獨尊性。
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銴,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從商代至戰國都有,尤其盛行於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款足;還有一種異形盉,流在頂上,主要見於商代前期。西周的盉款足的較少,而多四足。春秋戰國時出現了圓腹、有提樑的盉。
頸飾一週龍紋,肩上有一條斜角雷紋,每一袋腹飾由雷紋構成的獸面紋,兩組獸面紋之間各有夔龍組合而成,此器造型美觀,工藝精巧。
1974年湖北省黃陂盤龍城出土,頂部隆起,長方形口,斜長管狀流,上粗下細,旁有二圓餅飾,頸飾獸面紋。此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中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敦厚凝重,裝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制而略有變化。隨着王權衰落,禮崩樂壞青銅禮器中逐漸透出一些令人輕鬆的氣息,舊有的神秘、莊重與沉悶漸漸隱去,而新的有創意的造型和紋飾,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與古代陶瓷器、玉器、木器等其他藝術品相比,劉亞諫先生認為,青銅具備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完備性。青銅是後人叫的,春秋之前,青銅被稱為“金”、“吉金”。這種“金”的生成,先是從“土”(礦石)中選料,通過“木”生“火”而把礦石冶煉為熔液體“水”,再把熔液澆鑄入模範,經冷卻而成銅器。在這個過程中,“五行”的互動合力,才使“吉金”得以生成。後母戊鼎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最重的青銅器,達832公斤,據推測若用殷墟出土的直徑80釐米的大型熔爐,則需六座熔爐同時鑄造,再有兩三百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成功鑄造如此重器,需要有嚴密管理體系和高度協調能力。 [1] 
金、木、水、火、土是中國古老的文化學説,包含了豐富的哲學內涵,“五行”相生相剋,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自古至今,青銅器所以為人們所重視,視為國之重器,且不論其採礦、設計、冶煉鑄造過程工藝有多麼複雜,劉亞諫先生認為,僅就以古文化的“五行”兼備而論,其他藝術品皆不可比。
青銅器按用途劃分為工具類、武器類、飪食器類、酒器類、水器類、樂器類、雜器類。其中最為珍貴、最有特色的是用於王朝大型祭祀、宴享活動的禮器和樂器。這些重器在祭祀中奉獻於天地鬼神,在禮樂中彰顯其“鐘鳴鼎食”,盡顯王朝氣派和威風。祭祀、宴享中的容器包括了飪食、酒器、水器等,如鼎、鬲、釜、鍋、豆、敦、缽、簋、尊、彝、鑑、盆、盤、缶、舜、匜等;樂器有鼓、磬、編鐘、鈴、鉦、鐸等。青銅重器象徵着王權,比如大鼎,象徵着立國建邦和統治權力,具有王權性。 [1] 

獸面紋盉獸面紋

獸面紋舊稱饕餮紋饕餮之名本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向,以言報更也。“宋代人將青銅器上表現獸的頭部、或以獸的頭部高產田主的紋飾都稱饕餮紋。實際上這類紋飾是各種各樣動物或幻想中的物像頭部正視的圖案。後來不少著作中稱它為獸面紋。獸面紋這個名詞比饕餮紋為勝,因為它指出了這種紋飾的構圖形式,而饕餮紋一詞卻只限於“有首無身”這樣的定義,絕大多數紋飾並非如此。
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的兩側有的有耳,多數獸面紋有曲張的爪,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少數簡略形式的沒有獸的體部或尾部。所有獸面紋基本上是按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現方法和技藝上,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有所不同。
商代早期獸面紋,最簡單的僅有一對獸目,而將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一般的都用橫條或者直條的複線或單線為主體的末端呈勾曲形的條紋結構成,並岐生出簡單的雷紋。小器的紋飾很單調,大器的紋飾顯得複雜一些。角不發達,也不大具體,較大的紋飾才可能看到角型的狀態。大體上商代中期的圖像比商代早期的圖像線條和結構更為複雜。象徵性的體軀,尾端上下彎曲分開,如果獸面兩側配置有鳥紋,則獸的兩尾是上卷的。紋飾線條有粗獷的和纖細的兩類,有時一件器上兩個圖案各用不同販線條構成。
商代中期的變化是突出了目紋,有的比例相當大,炯炯有神。紋飾很少用粗條紋構成,而是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紋和並列的羽狀紋構成紋飾的其餘部分。整個獸面紋比早期精細,神秘的氣氛強烈,但圖案仍然是抽象的。獸面的主幹和地紋區別仍不明顯。
商代晚期的獸面紋有三種形式,形象具體的、肢體省略的和變形的。形象具體的獸面紋的特點是擴大了角的部位,獸目相對地縮小,獸的臉頰和兩腮額頂、獸腿、爪、體軀和其餘的地紋能夠用平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這是最常見的一類獸面紋。肢體省略的獸面紋是隻有平雕或浮雕的獸面,沒有獸體的其餘部分,也仍然是圖案結合的象徵性省略,與所謂“有首無身,食人未咽”的形象無甚關係。變形的獸面紋分三種,一種是隻保留一些角、目鼻、耳、爪等彼此各不相連的線條,多數是素面的,沒有地紋,然而有的也有地紋,但是仍然沒有紋飾實象的整體感。第二種是隻表現一對獸目,其餘部分皆以細密而規則的雷紋組成,是構圖的退化現象。第三種雖然只剩下了象徵性性的大獸目,但其餘的條紋仍然做得相當精麗,不以其變形而簡陋粗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