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獨龍阜

鎖定
“獨龍阜”南京風水寶地,朱元璋陵墓就在這裏,該地本來是葬梁朝高僧寶誌,從風水學的角度裏説該地只旺一人,所以朱元璋寶誌禪師的墓遷走,自己葬在這裏
中文名
獨龍阜
地理位置
南京
遺址介紹
獨龍阜
獨龍阜(3張)
方城正中有一洞券門,高近4米,門內是通向寶頂的圓拱形縱向隧道。隧道深邃,兩壁底部為須彌座結構。隧道從低向高建有54級台階,其設計別出心裁,充滿神秘色彩。幽深的隧道陰暗而潮濕,因為年代久遠,滲水現象嚴重,有不少的地方遺留下了水的痕跡。隧道右邊的牆上有一塊石板上,刻着“民國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餘杭章炳麟、騰衝李根原、崇明徐蘭墅同謁孝陵記於隧中”34個字。出了隧道北口,是方城與寶頂之間的“夾道”。夾道呈月牙形,據説這種形狀是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之意。人死謂之虧,皇帝死了,更是一缺,因此設月牙形的夾道以示悲傷。夾道之北即是寶頂南牆,用13層條石壘築,牆上用楷書橫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據説刻於民國初年,是用以回答遊人詢問的。
順着“夾道”東西兩側的台階登上方城頂部,就可以看到俗稱“馬娘娘梳妝枱”的明樓。明樓原來覆蓋着黃色的琉璃瓦,飛檐翹角,十分壯觀。據推測,明樓內原應有一座碑,上刻碑文“大明太祖高皇帝之孝陵”,屋頂重檐間應有書寫着“孝陵”兩字的匾額。但現在僅有四壁留存。四壁均為紅色,南面為正面,開了三洞拱門,東、西、北三面各設券門一洞。明樓內的地面用方磚鋪就,這些方磚大都已經破裂,積水滲入石基,造成隧道滴水。為了保護明樓,在獲得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後,中山陵園管理局籌集資金照原樣為明樓加了頂,並於2009年7月3日舉辦了明樓加頂工程竣工典禮。結構
寶頂位於方城北面,是一個直徑達325米至400米、高約70米的圓形大土丘。原是鐘山南麓的一座小山,稱“獨龍阜”,朱元璋選做陵寢玄宮所在地後,又對其修整和填補,益顯高大雄偉,體形圓潤,氣勢不凡。寶頂周圍建有平面略作圓形的磚構城牆,稱為寶城,周長1000多米,牆以條石作基礎,上砌城轉,頂覆黃瓦,高近7米。寶頂上樹木參天,其下即為朱元璋與馬皇后的玄宮所在。
可以看到,整個陵宮區地面上的建築由三進院落組成。而這三進院落與陵寢所在地寶頂形成的格局正是明孝陵建築規制上最具開創性之處。它新創了方城、明樓和享殿等建築,改歷代方墳為圜丘,使陵宮建築的平面佈局呈現出“前方後圓”的形式。這是孝陵對歷代陵寢規制改革後所形成的基本格局,為明十三陵、明顯陵、清東陵和清西陵所承繼,開啓明清數百年間帝陵建築形制之先河。 [1] 
參考資料
  • 1.    ·  .·[引用日期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