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獨坐

(李贄詩歌)

鎖定
《獨坐》是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泛寫獨居生活,頷聯寫季節轉換展現終年獨坐的情景,頸聯寫獨坐的原因,尾聯點題寫獨居生活的寧靜與心境的淡遠。全詩表現了作者心靈與自然的契合,詩句對仗工整,沉鬱頓挫。
作品名稱
獨坐
作    者
李贄
創作年代
明代
出    處
《李贄集》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獨坐作品原文

獨坐
有客開青眼1,無人問落花2
暖風燻細草3,涼月照晴沙4
客久翻疑夢5,朋來不憶家。
琴書猶未整6,獨坐送殘霞7 [6] 

獨坐註釋譯文

獨坐詞句註釋

1、青眼:以眼睛正視(眼珠子在中間)友人,示意喜迎。
2、問落花:指獨自春遊。問,可作慰惜解。
3、暖風:和暖的風。燻:燻蒸。
4、涼月:秋月。睛沙:明亮月光照耀下的沙灘。
5、“客久”句:為客他鄉久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身在夢中。翻,反而。
6、未整:未曾整理的書籍。
7、殘霞:晚霞。全詩説一年到頭,一天到晚,往往獨坐。 [2]  [3] 

獨坐白話譯文

有客人的時候就興高采烈,無人來訪之時,只能與落花對話。
微醺如酒的春風拂弄着細細的草葉,皎潔的月光映照着廣闊的沙灘。
離家在外久了反而懷疑自己是在夢中出遊,有朋友來訪,暫時減少了思家的念頭。
琴和書也懶得去整理,看見天邊絢麗的晚霞,竟然不覺陶醉其中。

獨坐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為僧以後之作。詩人長期在外漂泊,自二十九歲中舉人仕後,只有嘉靖四十二年(1563)祖父去世時曾回福建家鄉安葬祖先在家鄉待過三年,和家人長期分離,這三年中妻兒留在河南,待及聚首,兩女兒已因飢餓死;萬曆八年(1580),他姚安知府任滿,到湖北麻城芝佛院削髮為僧,妻子便回到家鄉泉州,至死不曾再晤面,而李贄雖身居佛院,卻並未受戒,對於家人他是始終懷念而寫下這首詩。 [5] 

獨坐作品鑑賞

獨坐文學賞析

首二句以有客襯無人,托出獨坐時的心境。有客時,詩人興高采烈,眼神中閃爍出歡欣和喜悦;無客時,詩人愁悶無遣,只能與花為伴,向飄零的落英傾灑心頭的孤苦。“開青眼”,傳出意外的驚喜,呈示熱切的企盼;“問落花”,透出沉摯的情愫,表現豐富的情感波濤。“無人問落花”,意藴豐厚。其中,有“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五代·翁宏《春殘》)時的孤獨感,更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曉》)般的感傷情。落花暮春,象徵美好時光的流逝,正與詩人風燭殘年的境況相似。詩人向落花詢問,這份痴情中積澱着多少人生悽楚,又有誰説得清、猜得透呢!詩人惜花,實則是自悲自憐。
“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寫春風駘蕩,温暖細弱的嫩草;秋月皎潔,朗照平曠的沙灘。這兩句寓理於景,把獨坐時涼暖自知的人生體驗和細微深廣的思想活動具象化,給人以清新的藝術感受。暖風細草,體察專注,恰能排遣孤寂無聊;涼月晴沙,視野廓大,正可驅使思想馳騁。詩人在與傳統思想的鬥爭中孤軍作戰,勢單力薄,就像柔弱的細草,幸有客人帶來友情的暖風,温熱孤獨的心。詩人尋尋覓覓,上下求索,幸有明月灑下真理的光輝,照亮黑暗的路。
“客久翻疑夢”寫客居他鄉久了,反而疑心自己身在夢中。這一句化用南唐後主李煜《浪淘沙令》詞中“夢裏不知身是客”句,意謂“客裏不知身在夢”,是人生如夢的深長感喟。“朋來不憶家”,這一句措語灑脱,卻浸滿人生酸辛。表面看,親朋好友來了,就不思念家鄉;實則是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只是在朋友來時,海闊天空,暢談社會和人生,詩人才暫時中斷無窮無盡的思家情。側面着筆,把刻骨銘心的思情表現得酣暢淋漓。
“琴書猶未整,獨坐送晚霞。”尾聯攝取獨坐黃昏的即景,表現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的情志。琴以娛情,書以勵志.琴書為伴,是詩人晚年客居生活的主要內容。説明詩人剛撫過琴,剛讀過書,只是被滿天璀璨絢麗的晚霞吸引,他才拋開琴,丟下書,獨坐觀賞晚霞。“獨坐”二字點醒題面,是全詩之眼,全詩之神,也是全詩之魂。詩人對晚霞是充滿感情的,他等不及整理琴書.正是為了這紅透天邊的晚霞。“送”字別情依依,尤為詩人傳神寫照。在詩人的精神世界中,自然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登樂遊原》)的哀嘆和感傷,但更多的則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的樂觀和豪情。
李贄不以詩擅勝場,但這首詩卻寫得沉鬱頓挫,錘鍊精緻。他抓住客居他鄉極平常的獨坐情景,展示意象豐贍而富象徵意味的“落花”、“晚霞”、“暖風”、“涼月”、“細草”、“晴沙”,深刻地抒寫了自己對來客的渴望,對朋友的思慕,對家鄉的懷念,對生活的信心,是詩人晚年生活的真實記錄。整首詩內涵豐富,詩情深至,是李贄詩中少有的佳制。 [1] 

獨坐名家點評

貴州省古典文學學會副秘書長鄭國周《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李贄作為一個思想家,寫詩並不是很多。這首詩寫了晚年的寂寞、思鄉的傷感、悠然的心緒,展現了一個能戰勝孤獨痛楚而孤高自得的思想家的形象。” [4] 

獨坐作者簡介

李贄(1527~1602),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李贄著有《焚書》《藏書》等。 [2]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第1版  遼、金、元、明.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03:第694-696頁
  • 2.    古志昂編著.古典詩詞四百首鑑賞與古詩詞創作入門  創新版.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3.06:第59頁
  • 3.    鄭國周編著.中國古典詩詞賞析.貴州:貴州大學出版社,2008.08:第270頁
  • 4.    鄭國周.中國古典詩詞賞析.貴州:貴州大學出版社,2008.08:第271頁
  • 5.    周嘯天主編.元明清詩歌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06:第604頁
  • 6.    (明)李贄著;魏曉虹解評.李贄集.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10: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