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獅舞(席獅舞)

鎖定
獅舞(席獅舞),廣東省梅州市的傳統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獅舞(席獅舞),在抗日戰爭時期被引入佛事活動,常見在山村做喪事,僧人做齋超度亡魂的佛事活動中,帶有宗教舞蹈的特徵,舞蹈風格詼諧有趣。 [1]  席獅舞一般由兩人表演,其最大的特點是一個僧人就地取材、卷席為“獅”,另一個僧人拿“青”、持蒲扇伴舞,“獅子”在僧人的“逗引”下,和着音樂的節拍,模仿獅的行走、跳躍、翻滾,做出各種生動的形態。 [2] 
2008年6月7日,獅舞(席獅舞)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5。 [3] 
中文名
獅舞(席獅舞)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保護單位
梅州市梅江區文化館
遺產編號
Ⅲ-5

獅舞(席獅舞)歷史淵源

唐文宗大和年間(公元832年),佛教傳入古梅州地區,後被稱為“香花”佛教,僧尼的佛事活動就稱為“香花佛事”。因客家人喜愛舞獅,僧尼便在民間的喪禮道場中,引入舞獅配合禪器敲擊,席舞獅就在香花佛事中逐漸演化為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 [4]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前後),舞獅漸被引入佛事活動中,變成“席獅”這一獨特的表演形式,由蕉嶺縣釋基堯僧師創編。他仿效民間喜聞樂見的舞獅形式,就地取材,利用一張席子巧妙地摺疊成獅頭模樣,便活靈活現地舞弄起來,在佛事活動中穿插表演,以後又吸收糅進了木偶戲和民間雜要的表演特點,逐步形成了現代的席獅舞。 [4] 

獅舞(席獅舞)舞蹈特色

獅舞(席獅舞)表現形式

席獅舞表演的一大特色是以一張草蓆扮獅,角色分席獅扮演者和沙僧兩人。兩人穿着相同,都是穿深灰色棉布(俗稱“和尚布”)對襟上衣、中式褲,扎黑色布腰帶,腳穿草鞋或布鞋。席獅扮演者雙腳走動的步法一步一頓,稍穩。沙僧扮演者除規定動作外,主要是依情節隨意發揮生活動作,但應經常向前彎腰,表演較風趣。在舞蹈開始時,由席獅扮演者將草蓆卷為長筒狀,並在上端反覆繞成“∞”字形作為獅頭,下部作為獅被,隨即將獅子披在身上起舞;沙僧則一手拿長命草做“青”,一手持扇伴舞。表演的主要動作有起獅扮獅、獅子擺頭、獅脖伸縮、參獅、蹲獅、睡獅、卧獅、搖扇跳步、逗獅退步等,節拍比較自由;還有引獅、出獅、舞獅、偷青、搶青、逗獅、人獅等程式和套路。整個舞蹈似獅非獅,即道具造型不像獅,而表演卻酷似獅,達到了神似的效果。席獅舞的表演和伴奏均由寺廟的僧人進行,所用樂器皆為堂鼓、銅鑼、小鈸等佛家禪器,樂曲較為簡單沉悶,但可多次反覆。在喪事的特定場合,進行超度亡靈的佛事中穿插席獅舞表演,象徵驅兇辟邪、降瑞迎祥,讓死者親屬寄託了哀思,又在悲痛中得到了精神慰藉。 [4] 

獅舞(席獅舞)表演過程

席獅舞音樂分為前奏、鑼鼓點一以及鑼鼓點二。一般席獅的表演過程是:“前奏”以後,在反覆的鑼鼓點二音樂中,席獅扮演者先擺席捲上場,做“舞席捲”動作,而後跑至台前背向觀眾做“起獅扮獅”動作扮成獅子,再面向觀眾做“參獅”致意;擊樂轉為鑼鼓點一無限反覆,沙僧做“搖扇跳步”上場,至獅子面前,做“逗獅退步”動作逗引獅子,引獅繞場一週後,可反覆逗引獅子吃青;獅做“獅搖頭”“獅脖伸縮”等動作與之呼應。隨後,獅背向觀眾做“睡獅”,沙僧至獅背後,做替獅子挖耳、捉蝨、扇風等動作;獅配合動身動頭,做舒服狀。沙僧將青置於台中,獅做“卧獅”、搶青、食青,隨後又做“蹲獅”,做獅食吞飲水狀。最後在沙僧的逗引下退場。 [4] 

獅舞(席獅舞)傳承保護

獅舞(席獅舞)傳承價值

“席獅舞”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雖然“席獅舞”道具簡單,但動作技巧豐富,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2] 
“席獅舞”是梅州客家人傳承“孝悌”美德的縮影,是梅州客家人健康、獨特、傳遞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共建和諧的表現方式之一,是梅州客家民俗文化的體現,其在梅州城區民間習俗裏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2] 

獅舞(席獅舞)傳承狀況

民間原生態“席獅舞”賴於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部分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特別是殯葬制度的改革,喪事從簡,“席獅舞”的活動陣營逐漸縮小,過去那種為長輩辦喪動輒半個月、一個月的場面一去不復返,“席獅舞”在鄉間民俗中的展示平台日益縮小。 [2] 
“席獅舞”採用嫡傳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口傳心授,習藝週期長,難度較大。老師傅隨着年紀的增大,已經不能完成難度較大的動作,年輕人多不願學,已經是後繼乏人,面臨斷代失傳了。 [2] 

獅舞(席獅舞)傳承人物

池宏慶,男,漢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梅州市申報。 [5] 
釋寶華,原名池寶華,男,1960年生,席獅舞代表性傳承人。 [6] 
釋彰龍,原名池彰龍,男,1927年生,席獅舞代表性傳承人。 [7] 

獅舞(席獅舞)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梅州市梅江區文化館獲得“席獅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獅舞(席獅舞)項目保護單位梅州市梅江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獅舞(席獅舞)社會影響

獅舞(席獅舞)獲得榮譽

1982年6月,蔡漢強、丘彩雲同志收集、挖掘、整理、創作《席獅舞》,參加梅縣地區民間藝術匯演獲二等獎。 [9] 
1990年8月,梅州市藝術學校在蔡漢強老師創作的《席獅舞》的基礎上重新編排,獲閩、粵、贛三邊首屆舞蹈邀請賽三等獎。 [9] 
2005年12月,經創作昇華的《中秋席趣》獲廣東省第三屆羣眾音樂舞蹈花會舞蹈類金獎。 [9] 

獅舞(席獅舞)主要表演

1994年12月,在第12屆世界客屬懇親會上表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客家春秋》節目中,《席獅舞》參與表演。 [9] 
2012年11月,廣東梅州舉辦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席獅舞在晚會亮相。 [10] 
2017年6月,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在梅城亮勝客家藝術中心開幕,席獅舞在開幕式上表演。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