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猶在鏡中

(1999年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猶在鏡中》是1999年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戴錦華 。
中文名
猶在鏡中 [1] 
作    者
戴錦華 [1] 
出版社
知識出版社 [1] 
出版時間
1999年06月 [1] 
頁    數
平裝 [1] 
定    價
18.8 元 [1] 
裝    幀
平裝 [1] 
ISBN
9787501520275 [1] 

目錄

猶在鏡中內容簡介

這是北京大學女教授戴錦華在美洲、歐洲以及台灣地區的一些名牌大學訪學的過程中撰寫的一部思想新著。書中既有對比較文學的反思,也有對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的重新審視,還有對文化學、電影學、和自我內心的不斷追問。其體裁雖採用名人訪談的形式,但她顯得更靈活。其話話顯得更有“平民”意味。用她的一些學生的話説,她不但具有一種觀照“平民”的文化精神。還擁有一種拯救婦女的自我犧牲精神。所以。她在國內外。尤其是在北大獲得成千上萬的學生的愛戴。應該説,這也不足為怪。 [1] 

猶在鏡中目錄

目 錄
猶在鏡中(代序)
1、清醒的立場
學術自傳
文化研究的描述與立場
文學批評種種
福柯、權力與“遊戲”
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
薩特與知識分子角色
文學、哲學一議
2、電影史的文化精神反思及其他
學術轉型與文化思考
反思80年代
歷史斷裂與原畫復現
學術“近代熱”及其他
電影理論與文化研究
“現代性”討論與電影史
理論資源及反思
女性主義與電影史寫作
電影、文學與個人習慣
3、都市文學、文學批評和知識分子角色
都市、都市文化與“革命”
歷史與現實
關於“都市”的話語
90年代文化與文學
“代”文化與文學
文學體制與文化格局
知識分子身份
西方知識分子與中國文化現實
4、革命 意識形態・文化研究
“五月風暴”與現代世界
意識形態批評與中國批評空間
“缸中之腦”與面對現代噩夢
5、女性主義:文化立場、性別經驗與學術選擇
中國女性主義與女性學,昨天和今天
女性文學?
林白《一個人的戰爭》和“女兒”
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
女性寫作
性別研究及其困境
性別的差異與本質主義
個人經驗與女性主義立場
附錄1、對話錄:女性文學與個人化寫作
女性寫作脈絡與男性視點
反詰
個人化寫作與女人的“被看
對反詰的反詰
女性空間的爭論
附錄2、四人談:面向挑戰的文化批評
文化批評與理論立場
再讀《渴望》
構造“個人”與社會轉型
附錄3、四人談:漫談文化研究中的現代性問題
“現代性”討論及其他
廣告研究與文化語境
關於“世俗化”的質疑
廣告與社會機制
跨國資本與廣告表象
“命名”與“斷裂”
現代性話語與二項對立式
“別人”和“自己”的故事
對80年代文化的一種檢討 [1] 
作者自述:
“鏡子”是我偏愛的一個意象,它有幾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在最早的文學理論中,比如《鏡與燈》裏面,“鏡子”是指反映生活,映照生活,鏡像是作為真實的副本。但是在拉康之後,在西方理論中,“鏡子”就更加普遍地用作一種幻象。我也經常開玩笑説拉康的“鏡子”更接近於《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鑑,它是一種幻,也是一種真,不過它不是一種物象的真,而是一種本質的真。這個對電影理論的影響很大,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用“鏡像”這個隱喻來表現,因為在有了電影以後,人們一直用各種隱喻來談銀幕,最早的時候是用“畫框”,接着開始用“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去看世界,後來人們更喜歡用“鏡子”。
我個人之所以非常喜歡“鏡子”這個意象,是因為它是生活的再現,各種各樣的再現,和我們的社會生活、社會心理、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真實與虛構的關係,而是一種更為複雜的心理幻象的投射,或者是某種我們不自知、無法正視的真實。到了後來,鏡像也發展出它的意識形態藴含,一個有效的意識形態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在裏面找到自已,獲得自己社會生存的合法性。
我很小的時候看過“愛麗絲鏡中奇遇”,你想象自己進入到鏡子的世界裏,一切都是相反的,這種狀態也很像我們很多時候的文化情景,我們以為在反抗什麼批判什麼逃離什麼,但是如果在鏡子當中,你卻離它越來越近;又或者相反,我們追求什麼夢想什麼,但是在幻象當中我們又在遠離它。所以我覺得“鏡子”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比喻,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力但要謹慎使用的電影造型語言,一旦出現鏡子就會出現兩個形象,一個鏡子外的一個鏡子內的,它會形成一個非常有力量的視覺表述,有時候內心的彷徨、分裂還有你所處的現實其實是一個幻象等,會形成一個很有趣的表達。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