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猴嶼洞天巖

鎖定
猴嶼洞天巖,即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著名僑鄉猴嶼的屏山洞天巖,俗稱猴嶼巖,位於閩江口南岸最北端,距福州市區28公里。猴嶼巖洞因巖疊洞勝為閩江一絕。
中文名
猴嶼洞天巖
即    稱
福州長樂區著名僑鄉猴嶼的屏山洞天巖
俗    稱
猴嶼巖
地    址
閩江口南岸最北端

猴嶼洞天巖地理外貌

猴嶼洞天巖
猴嶼洞天巖(5張)
猴嶼岩石奇巖怪,肖形狀物,千姿百態。已發現的有:野豬、松鼠、河豚、海豹、玉兔、烏龜、壁虎、蜥蜴、鯉魚、螃蟹、蛤蟆、老蛇、母雞、鸚鵡、蒼鷹、頹鷲、老虎、羔羊、白馬、黃牛、鱷魚、犀牛、虎爪、象耳、仙桃、西瓜、玉鼓、金鐘、硯盆、筆架、書包、籤筒、濟公帽、金剛靴、狀元帽、天仙履、老君卧榻、仙姑玉枕、孔明搖扇、織女拋梭、八戒仰眠、沙僧坐禪、三藏佛冠、佛祖袈裟……猴嶼巖綠蔭如蓋,松、、榕、樟、蘭、菊、紫薇、杜鵑、糃子、鐵樹、桂花、馬英丹、美人蕉、黃心榕、白玉蘭……層層疊疊,團團簇簇,外頭天氣再熱,日火再大也失去威力。
大雄寶殿前有一株光緒年間種下的百年茶花,是屏山寺的鎮寺之寶。茶花樹杆粗如大腿、彎曲如弓,高丈餘,樹冠罩在屏石之上,每年春天,盛開上千朵奼紫嫣紅的花朵,遠處望去,以為一片紅雲飄動在殿前。
“鼓巖”之上,一條巖縫中竟然長着兩棵品種不同的連根大樹,一株榕樹,另一株誰也叫不出什麼樹名,累累果實居然直接結在樹幹和樹枝上。兩樹樹皮一黑一白,疑是來自歐非兩洲膚色不同的情侶,依偎在一起傾訴衷腸。著名書法家沈覲壽先生生前在巖上留下題刻“一巖兩樹,同根並茂”八個大字。

猴嶼洞天巖眾多巖洞

現已發現的巖洞有10多個,如“狀元洞”、“仙人洞”、“蝙蝠洞”、“充天洞”、“湧泉洞”等。有的迂迴曲折,步步景生;有的徑收為洞、洞盡徑開;有的洞中套洞、洞上疊洞;有的狹窄如帶、僅容半身而過;有的寬闊似廳,可攤席鋪筵;有的陰不見掌,不辨東西南北;有的光影幻射、得現乾坤倒轉。山上還有不少巖洞尚未撩開神秘之紗。“無底洞”在“嚳巖”之下,潮濕的黃土堆積在洞前,洞口只有桌子大,可洞內卻寬闊幽深。曾有人鑽了進去,爬了一段,手電筒的光慢慢地被暗影吃掉,而底下卻出現了嗡嗡的響聲,怕有不測,只好無功而返。“雁陰洞”也是個神秘去處,有好事者進去想看個究竟,不敵寒氣森森,半途退出,回去後大病一場。如此神秘可怖,再無人敢越雷池一步了。
猴嶼巖中心建築是屏山寺,為宋朝孝宗年間名臣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里人鄭丙所創建。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仰佛堂等皆依山而就。一個個華亭,各立蹊徑,點綴綠叢,既供人休息,又可以賞景。凝雲橋、仙人橋、秀安橋巧布巖壑溪澗,既利通濟,又增景觀。“千禧”、“錦屏”、“海闊天高”、“山濤海籟”、“一巖兩樹,同根並茂”等摩崖題刻和亭台樓宇上名人對聯詩句,都可揣摩玩賞,增添雅興。萃景亭後三叉路口有抗倭義冢。

猴嶼洞天巖歷史意義

明朝倭寇侵擾,猴嶼鄉民不忍強盜蹂躪,奮起抗爭,成百人慘遭倭寇屠殺,戚繼光緊急揮師閩江,驅走倭寇,官兵們就近掩埋了死難義士的屍體。後來猴嶼村興建文化宮,把義士的骸骨從大脈山崎頂移葬於此。猴嶼屏山寺山門呈扇形的門樓上建成有城垛的城牆,其原因就是昭示這一段塵封數百年的悲壯歷史。同時,山門的位置低於江邊的雞籠山也有特別的含意,因為今日鬱鬱葱葱的山頭就是當年戚家軍營寨的遺址,站在城牆上,往後看是義冢,而往前望寨址,則需仰起頭來,以此表示對愛國愛民軍隊的崇敬之情。
站在山上,典型的江濱風光盡收眼底。近處,海渚萬畝,葦草如茵,牛羊點點;港道里扁舟慢渡,漁歌唱晚;琅岐島阡陌交錯,鋪金泛銀,展翠繡綠;對岸江海交匯處羣山環立,嵐氣氤氲,山麓樓墅崢嶸,車流蠕動……可謂一幅雄渾壯美的《江山萬里圖》,一首豪邁動聽的“閩江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