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狐爺山

(山西省交城古交間山脈)

鎖定
狐爺山,又名狐偃山,原名馬鞍山,俗呼放馬坪。位於呂梁山中段,為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與太原市古交市界山。主峯海拔2293米(一説2202米 )。西峯頂晉大夫狐突並二子毛、偃墓。故稱狐爺山。為古代交城縣(古交城縣含古交市西南部)鎮山(主山)。 [1] 
山下有煤、鐵等礦藏,古交市在山麓建設有鐵礦。古、交兩地都有開採。狐爺山古代林草豐盛,是古代放馬場,故有放馬坪之稱。由於歷史只採不護,破壞嚴重,1950年代起逐步恢復,林木茂盛,植被覆蓋較好。 [2] 
地理上,該山是汾河上游和其中游支流文峪河的分水嶺,山之兩麓泉溝分入二河。 [3] 
中文名
狐爺山
別    名
馬鞍山
放馬坪
狐偃山
所屬山系
呂梁山脈
地理位置
古交市與交城縣邊界
走    向
東西
長    度
10 km
寬    度
5 km
海    拔
2293 m

狐爺山名稱由來

據《呂梁地區志》,狐爺山,原名馬鞍山,俗呼放馬坪。據《交城縣誌》舊志載,該山為交城“一邑主山也,左右兩峯屹立,中凹如馬鞍,故名。西峯頂晉大夫狐突並二子毛、偃墓在焉。”故稱狐爺山。 [3]  《太原市志》又稱狐偃山,因狐突及其二子狐偃埋葬於此。 [4] 
1985版的《交城縣誌》載:(狐爺山)又云為古之少陽山。《山海經》雲:“少陽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酸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汾,其中多美赭”。《名勝志》載:在交城縣西北四十里,酸水流合文谷水。清吳任臣考證為馬鞍山。 [1] 

狐爺山位置境域

狐爺山的位置 狐爺山的位置
狐爺山在位置 狐爺山在位置
《太原市志》載:狐爺山,位於古交市原相鄉、常安鄉南部邊緣,為古交市(曾稱古交區)與交城縣的界山(北緯37度43分,東經111度59分)。該山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5公里,兩峯屹立,東峯海拔2030米,西峯海拔《太原市志》《交城縣誌》記為2202米(呂梁地區志記為2293米),中凹如馬鞍。山頂平緩狹長,東峯至西峯相距5公里。 [3]  [4]  [1] 

狐爺山主要山峯

西峯 西峯
西峯,是狐爺山主峯,在鞍部以西,海拔2293米(一説2202米 ),峯頂有狐突家族墓地。東南直距交城縣寨上村7.6公里。 [1] 
東峯 東峯
東峯,在狐爺山鞍部以東,海拔2030米。在交城縣上莊頭與古交市郭家梁村之間。

狐爺山地質地貌

穹窿狀地貌 穹窿狀地貌
古交市狐爺山一帶,山峯高程一般為海拔2000米一2200米,切割深度500米~1000米,主峯狐爺山高2202米。由於受燕山期鹼性雜巖、二長巖和正長斑岩的侵入,使中生代早期砂頁岩及古生代灰巖產生拱曲,形成穹窿狀山地,受長期浸蝕剎蝕作用,山頂已剝落出燕山期侵入岩。該區一般山頂渾圓,嶺脊寬展起伏,山坡則由奧陶系至石炭系不同時代的圍巖組成,破面呈階梯參差狀,坡度30度~40度。山地周圍溝谷多沿圍巖節理裂隙發育,流水未切入岩漿岩的溝谷多為隘谷,谷坡陡立;切入基岩的溝谷多為寬淺的“U"型谷。狐爺山周圍林木茂盛,植被覆蓋較好。 [2] 

狐爺山山區水文

狐爺山水文

狐爺山地區,年降水集中:7月、8月、9月3個月佔全年降水量的64.% ,12月、1月、2月、3月4個月的降水量只佔全年的3%;降水年際變化大:近20年中,平均年降水475. 6毫米,最多的1966年為642. 7毫米。最少的1972年僅有254. 9毫米,相差387.8毫米;喜雨日少:平均每年為12.5天。自然降水受地形的影響很大,山區大部分在550~600毫米之間。 [5] 
狐爺山是交城縣南部平川地區與北中山區氣候分界線,南上水汽到此上升形成積雨雲,故交城縣民話謠:狐爺山戴帽,受苦人睡覺(天將下雨,田間勞動者該休息)。 [6] 

狐爺山河流

狐爺山是汾河上游支流,與中游文峪河流域的分水嶺。北部發源或流經地河流注入汾河上游古交市山區段,南部河流則大都注入汾河支流文峪河。
原平河,亦稱原平川。發源於古交市與交城縣交界處的狐爺山北麓。一源出常安鄉郭家梁,一源出原相鄉南部,兩源於常安鄉北部相匯,東北流經古交鎮附近注入汾河。全長28.4公里,河牀一般寬300米左右,流域面積約218.4平方公里。屬季節性河流。 [7] 
瓦窯河,宋代前名步渾河,因源出狐突山南步渾谷而名,俗稱瓦窯河。因河口而側有瓦窯村而名。清初,河出谷後沿舊道東南經縣城北流入汾。康熙七年,河口東築卧虹堤,遇水南過成村入汾。乾隆中期汾河改道,遂於石侯村南注入磁窯河出境。 瓦窯河流域石山區40. 04平方公里,土石山區1. 9平方公里,丘陵區12. 83平方公里。河道長度山區22公里,平川11公里。年徑流總量505萬立方米。其中10月至翌年5月為107.6i萬立方米。 [8] 

狐爺山

據光緒八年版《交城縣誌》記載,其時,主翌泉水尚有9處:縣北40公里馬鞍山泉“泉水甘冽”。 [8] 

狐爺山地下水

狐爺山為二迭系砂頁岩裂隙水區。地勢高程900~1800米,以砂岩為主要含水層。埋深8~750米,厚度40~60米,深層裂隙水為承壓水,斷裂帶發育地段單井湧水量最大1400噸/日左右,一般為100~500噸/日;微地貌與小儲水構造部位泉流量0. 5~1. 5公升/秒,其餘大片出露區流量小於0. 2公升/秒,深井(150米)湧水量60噸/日,降深值60米左右。 [9] 

狐爺山礦產資源

狐爺山地區,為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鐵礦,是山西省該類型鐵礦三個主要產地之一。分佈於古交市西南與交城縣交界地帶,包括古交市的郭家梁、上白泉及睦聯坡,交城縣的席麻嶺、西溝、西冶等。全區共五個礦區,太原境內有郭家梁、上白泉、睦聯坡三個礦區。截止1996年底,總保有儲量711.2萬噸(佔全省總保有儲量的0.2%),其中工業儲量147.8萬噸(佔全省工業儲量0.1%)。 [10] 
孤偃山鐵礦,位於狐爺山北麓古交市西南常安鄉、原相鄉及西南麓交城縣東南。全礦區有5個礦點,太原境內是郭家梁、上白泉、睦聯坡,交城境內是席麻嶺、西冶。礦石含硫一般在0.042%,含磷0.03%,屬低硫低磷半自焙性礦。 [11] 
煤炭。狐突山東部邊山皆大面積分佈,均屬西山煤田。含西冶川地區,總儲量約為4. 33億噸。 [12] 
宋元時期,開窯採煤日盛。明代,境內入山採煤者已不乏其入。雲夢山、狐突山等儲煤山谷遺布煤坑。 [13] 
銀礦:縣境銀礦分佈於狐突山、西偷皮及西北境會立、中莊、橫尖煉銀山等地區。狐突山之銀礦遠在戰國初期就很著名。礦牀生於前震旦紀古老地層變質岩系中,以片麻岩為主,角閃巖類次之,黑雲母片麻岩為少。礦體為石英脈形,多與鉛鋅礦伴生,品位低、儲量少。
金礦:據五十年代中期初步勘察,縣境狐突山面南側及毛毛樹溝一帶有金礦分佈。狐突山礦脈基本為東西走向,從寨上鄉北部西延到水峪貫鎮東境。具體品位和儲量不明。 [14] 

狐爺山礦業生產

孤偃山鐵礦區,曾有古交鋼鐵廠開採。自1958年6月興建到1962年4月停產,共投資74.87萬元,採礦24.3萬噸。20世紀60年代,從礦區至古交鋼鐵廠曾兩次試建窄軌鐵路,因缺乏科學決策,無法正常通行,最終報廢拆除,損失數千萬元。1970年古交鋼鐵廠復產後,年產為20萬噸,最高達22.2萬噸。1980年代後期,出現無證開採、私挖亂採和採富棄貧現象,使植被、林木破壞。葫蘆山、睦聯坡、上油凹、盆子坡等地的礦產資源先後交地方開採,古交鋼鐵廠留有山神廟、東崖底、單巖背、大巖背4個礦段。1992年,東崖底礦投資834萬元,1996年4月投產,當年採礦10.8萬噸。1996年,礦區有潛孔鑽3台、電鏟5台、挖掘機1台、推土機3台、15噸自卸車10台。1958年到 1996年,全礦區累計採礦328.9萬噸。 [11] 

狐爺山草場資源

狐突山一帶為亞高山草甸植被帶,森林線以上地段,面積為10.35萬畝,佔草地總面積的12. 2%。分佈區坡度平緩,海拔高度均在2000米以上。全年温度平均3度左右,無霜期100天。年均降雨量700毫米至750毫米。土質多屬亞高山草甸土,土層厚度在15釐米至45釐米之間。牧草以冷生耐寒的中温生草為主。草地羣落結構以苔草、蘭花棘豆、野青茅、無芒雀麥,歪頭菜、篙草、野菊花等為優勢種。牧草產量高蓋度大,平均高度30釐米左右,畝產飼草407.8公斤。以每隻羊5公斤/日計算,年載畜量為0.22%畝只羊,有毒植物主要為大戟科的狼毒、茅莨科的飛燕草等。 草場為五花草甸組,苔草草甸組。是交城縣夏季放牧和打草的天然草場。 [15] 

狐爺山歷史文化

西麓進山山門 西麓進山山門
在古交區常安鄉郭家梁的東面有一座馬鞍山,又叫狐爺山,俗名王墓峁。西峯原有狐爺廟,奉祀晉大夫狐突、其子狐偃。傳説狐突為交城人,字伯行,官為晉國大夫。女兒狐姬嫁晉獻公,生公子重耳。
由於驪姬陷害,公子重耳和狐突的兒子狐毛、狐堰逃亡國外。晉懷公將狐突全家老小一齊殺死。狐突一家死後葬於晉陽馬鞍山,山上仍遺有大小墳丘七十餘座。重耳返國後被立為君主,他感念狐突冤死,遂立廟於馬鞍山,四時享祭。重耳曾親赴馬鞍山祭祀外祖父狐突,在山南一個小村裏歇馬,此村叫做“歇馬村”。人們為了紀念狐突,將每年農曆七月初五定為狐爺廟古節,酬神唱戲三天,舉辦騾馬大會,遠近各縣來趕會的常有萬餘人。廟前有一古井,井口窄小,僅容桶人打水。水甚甘冽,冬不結冰,夏不溢滿,會期雖萬餘人吃水,亦不見少,人稱“神水”。 [16] 
南麓交城縣,則有“狐爺山底金馬駒”的傳説。傳説狐突被殺後。晉文公念狐突天恩地德,厚葬狐突於晉陽馬鞍山,並改馬鞍山為狐突山,百姓俗稱狐爺山。葬前晉文公遴選晉國眾多鑄造藝人數百名,精鑄銅馬萬匹,以祭祀保國忠臣狐突,銅馬在祀畢之後,湧入山底,成為金馬駒,並且凡是勤勞受苦的孝子賢孫的毛驢,一夜之間都變成了金馬駒。若干年後,世道變了,惹怒了老翁,鑽在狐爺山底的金馬駒再不出現,民馬再沒有變成金馬駒。儘管年復一年,百姓都牽牲畜來狐爺山集會,只是進行牲畜交易而已。 [17] 
狐突死後,被後世的統治者基於忠義及民間對狐神的信仰對狐突屢有封賜。宋賜“忠惠”“護國利應侯”,使狐爺山成為山西晉中地區“忠”文化的象徵。山西省古交、交城、清徐、文水一帶主要把狐突當作雨神,這和山西地區乾旱少雨的氣候有關。民國以前,每逢乾旱年景,這些地區都會組織官方或民間祈雨的長途遊行活動, 其終點就是狐爺山。 [18] 
狐爺山也是抗日、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晉綏邊區第八分區的根據地,發生過許多戰鬥。民國三十年(1941)3月下旬,日偽軍2000餘人,竄入交城山區革命根據地,燒殺搶掠,慘絕人寰,工衞旅旅部與敵人在王文遭遇,在旅特務連的掩護下,旅機關向狐爺山轉移。旅首長決定由工衞旅二十一團伏擊敵人,以保護旅部安全。二十一團立即佈置了戰鬥任務,敵人分蘭路而來,工衞旅搶炮齊發,敵人死傷很大,敗退山腰。後敵人以山炮、重機搶掩護步兵衝來,工衞旅以炮還擊,又派兵狙截。日偽軍腹背受擊,潰敗而退。山之北麓有睦聯坡烈士陵園。 [19] 

狐爺山文物勝蹟

新建在鞍部的狐爺廟建築羣 新建在鞍部的狐爺廟建築羣
狐爺廟,
狐突墓 狐突墓
狐突墓,在狐突山西巔,墓地面積約10餘畝。狐突墓高約4米,系青石碎片堆積面成,墓前舊有碑銘,十年動亂被砸碑。主墓俗稱王墓,墓周有小陪墓50金室;似為殉葬者墓。 [20] 
睦聯坡烈士陵園 睦聯坡烈士陵園
睦聯坡烈士陵園,又稱晉綏邊區第八分區烈士陵園,位於狐突山北麓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常安鄉睦聯坡村東約0.5公里的台階上,距古交鎮25公里。始建於民國33年(1944)7月,10月竣工,原佔地3330餘平方米。陵園中建有8米高的紀念碑,碑身由青石製成。正面為“晉綏邊區第八分區黨政軍民殉國烈士紀念碑”19個宋體字;碑頂屹立着為抗日而獻身的人民戰士的英姿石雕像;碑陰為李惲和、慕湘撰寫的碑文;兩側鏤刻着殉國烈士的英名,其中較著名的有八專署專員顧永田、八分區副司令員劉德明等。 [21] 
參考資料
  • 1.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49
  • 2.    太原市地方誌辦公室.太原市志·自然環境.: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321
  • 3.    呂梁地區志. 呂梁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38-39.
  • 4.    太原市地方誌辦公室.太原市志·自然環境: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324
  • 5.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65
  • 6.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653
  • 7.    太原市地方誌辦公室.太原市志·自然環境.: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341
  • 8.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69
  • 9.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71
  • 10.    太原市地方誌辦公室.太原市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458
  • 11.    太原市地方誌辦公室.太原市志·工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234
  • 12.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102
  • 13.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327
  • 14.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101
  • 15.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88
  • 16.    太原市地方誌辦公室.太原市志·民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295
  • 17.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895
  • 18.    134忠義炳千古 神靈護一方-  .太原市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19.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610
  • 20.    交城縣誌編寫委員會編,.交城縣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697
  • 21.    睦聯坡烈士陵園:為紀念晉綏邊區殉國烈士  .中國小康網[引用日期2020-08-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