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狄姓

鎖定
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 狄姓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於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於齊、魯、晉、衞之間。後世的子孫於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狄氏。
中文名
狄姓
排    名
108位
記    載
史記·殷本紀
起    源
周代

狄姓歷史發展

狄姓以族命名

(1)出自商王朝始祖契(閼伯)之母狄,屬於以先祖母名字為氏。《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狄。”狄,亦稱,是傳説中商王朝始祖契(火神閼伯)之母,一作娀簡、簡狄、女修、簡易、簡逷,是顓頊之裔有娀氏(山西永濟)之女。史書記載,有一次她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鳦”,是“燕”字的古寫。在契的時代,還是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其後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母之名字為部族稱謂者,稱狄氏族,後以為姓氏,稱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遠早於周王朝時期形成的狄氏。該支狄氏正確讀音作dí(ㄉㄧˊ)。(2)源於姮姓,在唐虞時期封黃帝之後姮姓氏族為狄氏、翟氏,世居北地,後在商王朝時期遷徙西河地區。周王朝時期主要活動於齊、魯、晉、衞各諸侯國之間,後世的子孫中有取族名,稱狄氏,世代相傳。該支狄氏正確讀音作zhái(ㄓㄞˊ),今讀作dí(ㄉㄧˊ)亦可。 [1] 

狄姓以國為氏

以國為氏是以國為氏的姓氏。出自參盧氏,為炎帝的後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發源于山東省境內。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後裔,因為在參盧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周成王封他於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裏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後,國人便以國為氏,姓狄。 [1] 

狄姓他族改姓

(1).出自高車氏。據《北史》記載,中國的西北部有回鶻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車氏的,後來分化出來改叫狄姓。
(2).出自唐朝時期西北迴鶻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唐朝時期,西北部有一著名的回鶻民族。回鶻民族中有一個龐大的分支,被漢史北稱高車族,南稱丁零族,當時族人中就有以部族稱謂為漢化姓氏,稱高車氏、丁零氏者。在唐朝中、後期至五代時期,該部分族人逐漸改稱為單字漢姓為狄氏,世代相傳至今。而回鶻民族的主體部族,則大多留居新疆、青海地區,逐漸演化為的維吾爾民族。該支狄氏正確讀音作zhái(ㄓㄞˊ),今讀作dí(ㄉㄧˊ)亦可。
(3).源於契丹族,出自五代時期遼國大將耶律·赫邈,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後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朱全忠滅唐朝,建立後梁政權,各地不服,紛爭競起,故唐王朝境內大亂,社會進入了五代時期。唐境內亂,居於北方的契丹民族乘機崛起,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並在後梁末帝朱友瑱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建立了大遼國,稱遼太祖,積極參與中原勢力割據到後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天成三年(公元928年)農曆1月,耶律·阿保機令惕隱耶律·赫邈(耶律·洪古)率軍攻陷平州(今河北盧龍)。惕隱,隸屬於遼國北面大王官院的主外攻擊的軍事機構大惕隱司,為惕稱(梯裏已)的副手,相當於兵團司令。到了農曆8月,後唐明宗任命驍將趙德鈞為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智勇雙全,他先不直接攻擊佔據平州的契丹軍,而是首先自飛狐(今河北淶源)抄了契丹軍隊的後路,截斷其與遼國本部的所有聯繫,然後一鼓擊敗耶律·阿保機所部,俘虜了契丹首領耶律·赫邈。後耶律·赫邈歸降於後唐政權,後唐明宗於是賜他姓名為狄懷忠,出任盧龍節度使。耶律·赫邈的後裔因襲漢姓狄氏。該支狄氏正確讀音作dí(ㄉㄧˊ)。
(4).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阿魯科爾沁蒙古的蒙古族畢德兀德氏族、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愛音狄氏,在明朝後期多冠漢姓為狄氏。 [1] 

狄姓賜姓

根據《五代史》的記載,唐昭宗的時候,曾經捕獲契丹族的首領楊隱,後來他歸降了唐王朝,王朝於是賜他姓名為狄懷忠,他的後裔於是因襲姓狄。

狄姓各支始祖

狄英,字天秀,隨宋高宗南渡,舉賢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開府溧陽。致仕,遂居胥渚裏,今溧陽狄氏祖也。
狄姓 狄姓
狄仁傑:字懷英,唐朝梁公,出於太原。是為山西太原狄氏始祖。
狄承烈:字顯詒,號東皋(公元1304~1367年),於兩廣兩浙間經商獲其贏利,家致鉅富。當時閩自陳吊眼作亂,揭竿伏莽之徒尤如蝟起,所在攻剽不休,狄承烈不時來太之石壙貿易間就養官署以為常未幾方氏兄弟分據台、温、慶元三郡,而陳友定己盡有全閩矣,烽煙滿目欲歸無路,遂隱於石壙終焉。其子狄務本秉鐸東甌,也因方國珍佔領温州,遂卸惠文冠往依父於石壙焉。嗣明太祖皇帝定鼎金陵詔遣沿海居民盡入內地,由是徙太之光明。狄承烈從太原到閩,不是定居福州閩縣。而是在兩廣和閩浙經商期間,曾暫時居住閩縣。是太原狄氏之十八世孫,是為福建光明狄氏始祖。

狄姓遷徙分佈

狄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

狄姓姓氏文化

狄姓郡望堂號

郡望
  •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
  •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
  • 東海郡:又名郯郡、東晦郡,中國古郡名。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郯城)。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南部與江蘇省東北部一帶,屬徐州刺史部。
堂號
  • 天水堂:以望立堂。
  • 太原堂:以望立堂。
  • 東海堂:以望立堂。
  • 梁公堂:狄仁傑兩度為唐朝宰相,逝世後被武則天追封為梁國公,始有此堂號。

狄姓家譜文獻

山西太原狄氏家譜,著者待考,明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山西省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
浙江温嶺光明狄氏七修家譜,明嘉靖甲午年(公元1534年)首修木刻活字印本,清乾隆壬戌年(公元1742年)二修,清乾隆甲寅年(公元1796年)三修,清道光辛丑年(公元1841年)四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五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六修,1999年七修。
江蘇鎮江江左延令狄氏族譜四卷,(清)狄利賓等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溧陽狄氏宗譜,(清)狄鳳言等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狄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卷首上冊、第一卷下冊、第二卷、第七卷下冊、第九~十卷、卷末。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
江蘇溧陽狄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狄庚纂修,狄氏大宗祠彙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
江蘇溧陽狄氏宗譜三十多卷,(民國)狄庚纂修,狄氏大宗祠彙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由溧陽狄氏後裔狄如才保存至今,現收藏在江蘇省溧陽狄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內。
江蘇溧陽狄氏宗説八十多卷,1946年左右修,著者不詳,解放時由狄君武(膺)先生帶到台灣。現可能珍藏於台灣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內。
西崞縣陽武、平陽狄氏族譜,(清)狄宗周纂修,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到2009年1月,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山西省圖書館。

狄姓字輩排行

江蘇溧陽狄氏字輩:‘’文章千古訓,宗孝益嘉仁。勤儉貽明元,詩書衍慶長。
山東滕州(滕陽)狄氏字輩:經義傳明訓,永緒世澤長,忠孝謹遵守,裕德福榮詳。
山東嘉祥狄氏字輩:國有德士矣, 臨廣善作邦,成家方東昇,榮華燦先倫,俊秀同獻彩, 福瑞應延長 ,樹立偉遠向 ,希宜為英賢。
山東莘縣狄氏字輩:“國吉汝方盡(金)光慶祖澤深”。
四川宜賓狄家字輩歌:維守方元玉.仁文士正長.宗紹光廷大.佳興義後昌。
遼寧丹東狄氏字輩:“青明和福學道政吉永昌萬祥宗家慶元恆世德彰”。
江蘇連雲港狄氏字輩:“孟元英維時”
河南南陽狄氏字輩:“萬寶歸來有□尚鳳挺宗懷慶兆世震”。
狄氏一支字輩:“永自萬朝學啓國興仁衞仕兆祖厚德成”。

狄姓宗祠通聯

  • 四言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人,羌族。 [2]  初歷官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寧州刺史。武則天即位初,他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曾受誣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初年復相。後出任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安撫大使,率軍追擊突厥兵。以不畏權勢著稱,又善於識別人才,所薦張柬之等數十人,後來都成為名臣。下聯典指北宋大將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行伍出身,在對西夏作戰中多次立功,為范仲淹等提拔,由士兵升至大將。范仲淹送給他《左傳》,便刻苦讀書。皇佑年間為樞密副使,擊平儂智高(在南方反宋而立的割據政權大南國“皇帝”),回朝任樞密使。
孟章廉吏;
西河武襄。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大理寺丞狄慄,字子璋,長沙人。嘗知谷城,歲飢,發常平倉以賑,人稱其為廉吏。下聯典指北宋大將軍狄青(1008-1057),字漢臣,汾洲西河(今山西省汾陽)人。寶元初,宋夏關係緊張,他參加守邊凡四年,為先鋒,大小二十五戰,勇不可擋。仁宗升他為馬前副都指揮使用權。會廣源州儂智高反,青至宜州,值上元節,張燈設宴,三鼓,以奇兵奪崑崙關。還至京師,拜樞密使,卒諡武襄。
天水世澤;
尚書家聲。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大臣狄仁傑。天授二年(692年)任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斗南樹望;
台正飭綱。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狄仁傑,居官忠義,時號“斗南一人”。下聯典指唐·狄仁傑孫狄兼謨,剛正有祖風,帝曰:“御史是朝廷紀綱,一台正則朝廷治。”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狄仁傑諫止武后立武三思為太子,迎廬陵王於房州,唐祚賴以匡復。下聯典指北宋大將軍狄青,仁宗時為延州指揮使,拒西夏有功。後廣源州蠻儂智高反,狄青以奇兵奪崑崙關,一晝夜破敵,以功拜樞密使。
斷髮殉節;
銅面張威。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狄毛妻事典。下聯典指北宋大將軍狄青事典。
  • 五言
大琛列畫史;
仁杰贈文昌。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畫家狄大琛,名列《歷代畫史匯傅》。下聯典指唐代大臣狄仁傑(607-700),字懷英,太原人。舉明經。高宗時,歷任幷州法曹參軍、侍御史等。武則天執政,轉文昌右丞。居位以舉賢為意,有知人之目。卒贈文昌右丞。睿宗時,追封梁國公。
慧眼薦名士;
奇兵奪崑崙。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狄仁傑。下聯典指北宋大將軍狄青。
  • 七言
三任刺史留惠政;
七遷尚書有能聲。
上聯典指唐代揚州長史狄光嗣,太原人。歷任淄、許、貝三州刺史,有惠政,以稱職聞名。下聯典指宋代朝議大夫狄遵禮,字子安,長沙人。歷知通州,所至有能聲,七遷為尚書駕部郎。
宸暉降望金輿轉;
仙路崢嶸碧澗幽。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大臣狄仁傑詩句聯。
  • 十言
功奪崑崙,只用上元三鼓;
珠明滄海,洵稱南鬥一人。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大將軍狄青。下聯典指唐代大臣狄仁傑。
齒德俱優,望重香山耆老;
經書博覽,名齊雁塔英豪。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士狄謙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學者狄道的事典。 [1] 

狄姓歷史人物

狄牙:春秋時期雍人,又叫易牙。齊桓公的倖臣。以善烹調得寵於齊桓公。傳説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進桓公”。漢王充《論衡自紀》:“狄牙和膳,餚無澹味。” 歷史記載對狄牙有爭議。管仲死,與豎刁、開方專權。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無虧,齊遂大亂。
狄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縣)人,大約在春秋末期。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飲後醉千日。據晉張華博物志記載:劉玄石好飲酒,求飲一杯,醉眠千日。唐朝韓 □有詩曰:青布旗誇千日酒,白頭浪吼半江風。
狄山:西漢漢武帝時期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儒生,因贊成與匈奴人和親,而被漢武帝流放到邊塞,不久狄山就被來犯的匈奴人給殺死了。
狄當:南朝梁官吏,任中書舍人,深受皇帝劉裕的信賴。
狄仁傑 狄仁傑
狄仁傑:字懷英,唐朝時期太原人,羌族。 [2]  高宗的時候為大理丞。後又做過豫州刺史、洛州司馬。
狄青 狄青
狄青:字漢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長騎馬射箭。寶元初年,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於謀略,范仲淹等人對他很看重。范仲淹給他講解《左氏春秋》,狄青於是開始讀書,不久以後就精通兵法。因為他表現突出,被擢升為樞密副使。一生之中打過二十五戰。其中以皇祐四年上元夜襲擊崑崙關一戰最為著名。嘉祐二年逝世,享年49歲。
狄葆賢作品 狄葆賢作品
狄葆賢:字楚青,江蘇省溧陽人。戊戌變法的時候與譚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宣傳戊戌變法。變法失敗以後,逃亡日本。清朝光緒十六年返回上海,參加唐才常發起的正氣會。組織自立軍,策劃在沿長江各省起兵“勤王”。事情敗露後,集資從事新聞事業,並於光緒三十年在上海創辦《時報》,以陳冷為主筆,宣傳保皇立憲,是二十世紀初我國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光緒三十四年任江蘇訾議局議員。1911年在北京發刊京津版《時報》。後來專攻佛學,尤其喜好詩詞書畫,著有《平等閣筆記》和《平等閣詩話》等。
狄膺(1895-1964) 江蘇太倉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20年留學法國,加入國民黨。1925年畢業回國後,歷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宣傳部部長、江蘇省黨部指導委員、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國防最高委員會第三處處長等。1949年赴台灣,歷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黨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4年3月15日在台北病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