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秋犧尊

鎖定
春秋犧尊是春秋晚期青銅器,高33.7釐米,長58.7釐米,重10.76公斤。此尊紋飾華麗繁縟,構圖新穎,牛首、頸、身、腿等部位裝飾有以盤繞回旋的龍蛇紋組成的獸面紋,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2]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春秋犧尊
館藏地點
上海市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出土時間
1923年2月28日
所屬年代
春秋晚期
類    別
青銅器
出土地點
山西省渾源縣李裕村
所屬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
所屬地區
上海

春秋犧尊文物歷史

1923年2月28日,渾源縣下轄李峪村的農民高鳳章等人偶然發現了幾十件青銅器。這批器物器類豐富,造型獨特,紋飾精美,一時轟動海內,被稱為“渾源彝器” ,犧尊就是其中最為精彩的一件作品。
渾源彝器出土之際,正值舊中國軍閥混戰,重要文物大規模流失的時期,甫一露面,就引發了海內外古董商的覬覦之心。出土當年,專門從事收集中國古代美術工藝品的法國古董商王涅克(Léon Wannieck)聞風而動,趕赴渾源收購。但當他到達李峪村時,卻發現縣政府已捷足先登,將這批銅器沒收國有,並安排在當地圖書館展出。
在參觀了圖書館展出的青銅器後,王涅克認定這是一批可以帶來巨大利潤的古董,遂暗中訪求蒐集被村民私藏的銅器二十餘件,以低價購入並輾轉運回歐洲。1924年,這批渾源器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的“李峪古青銅器”特展上驚豔亮相,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此後這批器物被王涅克陸續出手,星散於法、美、英、德、日等國博物館,其中,法國吉美博物館獨得十五件精品,成為世界上收藏渾源器最多的博物館。
就在同一年,沒收了多數器物的渾源縣政府組織了“渾源彝器處置董事會”,宣佈為“振興農村經濟”公開拍賣這批藝術品。王涅克及其代理人以五萬大洋價格中標,並簽訂了收購合約,但至1925年取貨時,竟發現所提器物全為贗品。雖經曠日持久的外交及法律交涉,終因當時中國戰亂不息,政局日變,使這次拍賣成了一次流產的交易。
其後,渾源彝器處置董事會決定再次拍賣這批器物,最終於1932年以29萬元的高價為著名古董商盧芹齋所得,並暫時存放於北京的大德通錢莊中。
由於抗戰的形勢日益緊迫,加以商承祚等愛國人士聞訊後的奔走呼籲,盧芹齋的這批古董未能及時出手,大部分於烽火硝煙中靜靜地等到了抗戰勝利。
1948年,盧氏在上海的代理人將渾源彝器偽裝成“仿古品”,運至海關碼頭準備出境,卻由於被媒體發現並大肆宣揚而受阻。在上海文化界的一再籲請之下,市政府於1948年9月28日派上海市博物館館長楊寬與研究員蔣大沂等至海關庫房逐箱開驗,將文物造冊扣留,使這批歷經劫難的國寶最終留在了故國。
1952年,上海博物館成立,包括犧尊在內的12件渾源彝器落户於此,成為館內的鎮館重寶 [2] 

春秋犧尊文物特徵

春秋犧尊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頸和背脊上有三孔,中間一孔套有一個鍋形器,可以取出。從其結構看,這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鍋形器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裝於尊腹用來温酒。用動物形態設計成酒器尊的外形,為中國青銅器的一個特點。此器形態穩重,雖然四足矮短,但牛首上充滿張力的雙角、圓瞪的雙目保持了真實感,使造型與實用和諧地結合在一起。牛鼻上穿有一環,説明了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穿鼻的方法來馴服牛了,是研究中國牲畜馴化史的一件寶貴的實物資料。紋飾精美,牛首、頸、身、腿等部位裝飾有以盤繞迴旋的龍蛇紋組成的獸面紋,通過紋飾可以看出印模技術的使用。在牛頸及鍋形器上飾有虎、犀等小動物的浮雕,形態生動,鑄作精美 [1] 

春秋犧尊製作技術

犧尊是渾源器中器形最為奇特的一件作品,它高33.7cm、長58.7cm,重10.76千克,鑄成一頗為寫實的耕牛形。牛腹中空,牛頸和背脊上有三個孔,中間一孔套有一鍋形器,可以取出,出土時鍋上原有蓋,今不知所歸。從其結構來看,這是一件兼可温酒的容酒器:牛背上的鍋形器可以容酒,牛頸及背上的空穴可以注水於尊腹以温酒。
犧尊形態穩重,形體設計服務於器物的用途,四足短矮,並不完全肖似真牛,但牛獸上充滿張力的雙角、圓瞪的雙目保持了真實感,使整個器物並不因牛足過矮而給人以形象不合理的感覺,堪稱藝術造型與實物器用的完美結合。引人注目的還有牛鼻上的索狀圓環,證明早在春秋晚期,中國的馴牛技術已發展出以繩穿牛鼻的方法了。
犧尊的造型十分複雜,表明它的鑄造必然具有相當的難度。從X光透視的結果看,犧尊採用商周時期流行的青銅器的鑄造技術——陶質塊範法鑄成。其主體採用渾鑄法,即首先雕塑待鑄造器物的實心泥模並燒製為陶,接着在內模上分塊翻制空心的外範。根據需要留出器物壁厚的空間,將外範組合到內模外,從預留的澆口注入青銅熔液,待冷卻後就能獲得所需要的器物。
由於器形複雜,犧尊被分成幾個部分鑄造後焊接起來,而一些配件如鼻子上圓環,則將先行鑄造好的圓環嵌入主體造型模中與主器分鑄而成的,與器身既渾成一體,又不妨礙其活動。
渾源器大部分都擁有繁複而精美的花紋,而風格未盡相同。犧尊的頭、頸、身、腿、臀部均裝飾有迴旋盤繞的龍蛇紋所組成的獸面紋,構圖新穎奇特,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徵。
仔細觀察犧尊腹部的花紋,發現它具有連續二方的結構,表明它是採用模印的方法制作的,即利用一塊花紋母模連續印製出需要的花紋後鑄造。這種方法宜於批量製作同樣裝飾的青銅器,在晉地十分流行。與犧尊同時出土的鳥獸龍紋壺腹部的花紋就與犧尊花紋出自同一模具,而該壺花紋間隔帶上寫實的動物紋裝飾,與犧尊牛頸及鍋形器上的虎、犀等動物形象也顯然出於相同的裝飾趣味 [2] 

春秋犧尊文物鑑賞

犧尊的出土雖非科學的考古發現,但其精美程度説明了它很可能是一種珍貴的禮器,犧尊這個名稱本身就表明了它的禮器屬性。
尊在古漢字中是個會意字,象雙手捧着酒器進行祭祀的樣子,因此,青銅時代的文獻中通常把專用於祭祀的禮器通稱為“尊彝”。宋代以來,人們又將體形較高大的容酒器習稱為尊。在青銅器中,還有一類模擬鳥獸形狀的祭祀用盛酒器也被稱為尊,由於“犧”字古時為祭祀用的牲畜的總稱,舊時習慣常將此類器物稱為“犧尊”。此外,在鳥獸形尊裏專門做成牛型的尊也被特稱為“犧尊”,犧尊即屬此例。
用犧尊在祭祀或宴饗時作為禮器屢見於文獻的記載。據《周禮·春官·司尊彝》: “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其朝踐用兩獻(犧)尊,其再獻用兩象尊,皆有罍,諸臣之所昨也”,即在進行“春祠、夏禴、祼”等重大禮儀活動中都要用到犧尊。
詩經《魯頌·閟宮》中描寫魯僖公為新建的宗廟進行祭祀:“白牡騂剛,犧尊將將”,使用純白和赤色的牛以及高大的犧尊獻祭,其場面極為莊重恢弘。
宋人和明人在他們記錄祭祀禮儀的詩中也提到了犧尊和鼎、罍、籩、豆等各種禮器共同列祭的情景:“鉶鼎參罍洗,犧尊間豆籩。(宋 喻良能《釋奠禮成上安撫大觀文十四韻》)”;“磬管喤喤,有萬斯舞。爰配二闢,犧尊維俎。(明 李夢陽《禋社六章章八句》)”,則表明了這一傳統強大的延續性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