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特里芬困境

鎖定
特里芬困境又稱“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由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提出的理論。
中文名
特里芬困境
外文名
Triffin Dilemma
又    稱
“特里芬兩難”
提    出
羅伯特·特里芬
背    景
佈雷頓森林體系研究後指出

特里芬困境背景介紹

二戰結束前夕,1944年在美國召開的佈雷頓森林會議制訂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確立了美元同黃金掛鈎、其他國家貨幣同美元掛鈎的平價固定匯率)制度,以美元作為國際儲備國際清償力的主要來源和支撐,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這一架構對於恢復戰後經濟、緩解國際黃金儲備和清償能力的不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特里芬困境名詞解釋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對佈雷頓森林體系研究後指出,如果沒有別的儲備貨幣來補充/取代美元,以美元為中心的平價體系必將崩潰,因為在這一體系中,美元同時承擔了相互矛盾的雙重職能,即(1)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發展提供清償能力;(2)維持美元的幣信,保持美元同黃金的匯兑比例。為了滿足各國對美元儲備的需要,美國只能通過對外負債形式提供美元,即國際收支持續逆差,而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將導致國際清償力過剩、美元貶值(“美元災”),無法維繫對黃金的官價;如果要保證美元幣值穩定,美國就必須保持國際收支順差,這又將導致美元供應不足、國際清償手段匱乏(“美元荒”)。美元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這種兩難處境,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其後的歷史發展證明了特里芬教授的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