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

鎖定
特里爾(又稱特雷維斯)位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有"北方的羅馬"之稱,城內有大量古蹟,使該城成為古羅馬文明的傑出見證,198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特里爾位於摩澤爾河畔,在公元1世紀時是羅馬殖民地。從公元2世紀開始,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偉大的貿易中心。到了公元3世紀末,這裏則成了四帝制(Tetrarchy)的首都之一,稱作“第二羅馬”。它的保護完好的大量歷史遺蹟都是羅馬文明的有力證據。 [4] 
中文名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
外文名
Roman Monuments, Cathedral of St Peter and Church of Our Lady in Trier
地理位置
德國特里爾市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世界文化遺產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母教堂
Roman Monuments,Cathedral ofSt Peter and Church of Our Lady in Trier
入選時間:1986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iii)(iv)(vi)
地理位置:N49 44 52.0 E06 38 58.0(圓形劇場)
N49 45 07.0 E06 37 34.8(摩澤爾大橋)
N49 45 00.0 E06 37 50.0(巴巴拉浴場)
N49 42 32.5 E06 32 59.5(伊格爾柱)
N49 45 35.2 E06 38 40.0(尼格拉城門)
N49 44 58.0 E06 38 32.0(帝國浴場)
N49 45 14.0 E06 38 36.5(帕拉提禮堂 (大殿))
N49 45 23.0 E06 38 35.2(聖彼得大教堂)
N49 45 22.2 E06 38 34.2(聖母教堂)
遺產編號:367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遺產描述

德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德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特里爾坐落在狹長的摩澤爾河谷盆地中,是德國最古老的市鎮,已有2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6年,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將這裏建成後方重鎮,這一年就是特里爾的開始。公元3世紀末,古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將它作為其宮廷所在地和羅馬帝國西部地區的首府。從這一時期開始,特里爾相繼建成了許多歷史性建築。至今遺蹟尚存,特里爾也因此是德國現存古羅馬時代遺蹟最多的城市。
198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i)(iv)(vi),特里爾的羅馬遺蹟、聖伯多祿主教座堂和聖母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尼格拉(Nigra)門是一扇由巨石建造的堅固大門,兩側有兩座半圓形四層塔,是2世紀羅馬建築的獨特成就。1034年至1042年間,Poppo大主教在其圍牆內建造了唱詩班的遺蹟和兩層教堂的迴廊,進一步加強了紀念碑的價值。 [1]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特里爾位於摩澤爾河畔,在公元1世紀時是羅馬殖民地。從公元2世紀開始,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偉大的貿易中心。到了公元3世紀末,這裏則成了四帝制(Tetrarchy)的首都之一稱作“第二羅馬”。它的保護完好的大量歷史遺蹟都是羅馬文明的有力證據。 [1-2]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歷史沿革

這座古羅馬城市建於公元41-45年,當時名為"科隆·奧古斯都·特雷維羅魯姻"。大約公元2世紀中葉,特里爾四周修築起6500米長的城牆,並構築碉堡和城防工事,鞏固其軍事重鎮的地位。
公元293年羅馬建立"四頭政治",特里爾成為首都之一,從此繁華起來,被稱為"第二個羅馬",康斯坦齊奧·克洛羅進行城市重建工程,公元306年由君土坦丁繼續進行,修復了露天劇場和公共浴池,修建了馬克西姆馬戲院和宏偉的皇宮。公元326年,君土坦丁為紀念其執政20週年,建造了大教堂和聖瑪麗亞教堂。
哥特人入侵後,帝都遷往米蘭,特里爾開始衰落。但它一直保持着2世紀的城建佈局。城內兩條主要街道交叉組成拉丁十字形,構成整座城市的兩條主軸線,名勝古蹟按十字分佈,其中有摩澤爾河上建於公元45年的羅馬橋、"巴巴拉"公共浴場和皇家浴池,依佩特里斯山而建的安菲劇場、大會堂和波塔尼加廣場。
波塔尼加廣場僅為一塊空地,旁有一座名為"波塔尼加"的城堡。"波塔尼加"在拉丁語中意為黑門,據説是因建築用料中的黑色沙石而得名。黑門建於公元2世紀,是羅馬人為抵禦日耳曼人進攻而修築的,長36米,寬21米半,高30米,由兩座半圓城門和上面的雙層碉堡構成。1041年黑門被改建成教堂。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歐洲四大古都之一

摩澤爾河是德意志的母親河,坐落於河畔的特里爾城有着曾徑無比的輝煌:它曾是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又是西方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比羅馬建城要早1300多年。歷史佔據着重要政治地位的特里爾,文化上亦呈現出一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觀。
在兩千多年歲月的積澱下,昔日輝煌的古羅馬皇城已經為藝術愛好者和歷史愛好者備好了一場獨特的文化歷史盛宴。 羅馬的皇帝、主教、選帝侯和市民賦予這座城市獨特的面貌和風采,長長的世界級文物名單見證了城市曾經歷過的滄海桑田。 羅馬時期的競技場 (Amphitheater) 、還有皇帝浴場 (Kaisertherme) 和君士坦丁大教堂 (Konstantin-Basilika),使特里爾宛如一座講述羅馬歷史的露天博物館。 羅馬橋 (Römerbrücke)、芭芭拉浴場 (Barbaratherme),當然還有城市地標 - 歷經 1,800 年歲月洗禮的古老黑門 (Porta Nigra) 都是羅馬古城 Augusta Treverorum 的見證者。
特里爾大教堂 (Trierer Dom) 與它們相比年紀尚輕, 不過它仍是德國最古老的主教教堂,從公元 1,700 年開始就一直是基督教會的聚會場所。 特里爾大教堂以及通過迴廊與大教堂相連的聖母教堂 (Liebfrauenkirche) 均融入了古羅馬式、薩利安式、羅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築元素,當屬最富有表現力的教堂建築羣。 [2-3]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令人讚歎不絕的教堂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類就在特里爾地區繁衍生存,而特里爾是阿爾卑斯山北部第一個可以稱之為“城市”的地方,與此同時這裏逐漸發展成為早期基督教的中心。特里爾的羅馬教堂不僅是德國最古老的教堂,而且也是西方文明最壯觀的歷史見證之一。就像人們如今所看到的那樣,教堂最初就建在離大集市不遠的地方,其裝飾藝術集羅馬時代至19世紀德國雕刻成就之大成,令人讚歎不絕。
特里爾的所有羅馬遺蹟,可觀性都非常高,單是看到君士坦丁大殿,便可明白當時特里爾的繁榮程度。大殿是君士坦丁大帝的王宮,原本大殿旁邊還有其餘的建築物,組成一組王宮建築羣,現時大殿是僅存的一座建築物,卻保留得出奇地完整。大殿高三十米、長六十七米、闊二十七米,中央全無間隔,只為一個大堂,站在其中,人顯得分外渺小,更覺得大殿格外宏大。大殿在中世紀曾經是特里爾大主教的府第,從十九世紀中葉起,輾轉成為基督堂。
根據敍述,皇后海倫娜(古羅馬第一個基督教皇帝康斯坦丁的生母)把她住宅的一部分遺留下來建造一座主教教堂,並命名為聖彼得。考古研究證實主教座堂下面有一處遺址,並且保存着一個70平方米的屋頂壁畫。人們能在主教教堂博物館看到重新拼接的壁畫,這是晚期羅馬壁畫的實例。 [2] 
特里爾城內教堂已堪稱歐洲少數教堂建築的傑出代表,它始建於4世紀,由連接在一起的聖彼得教堂和聖瑪麗亞教堂組成。聖彼得大教堂集鐘樓、祈禱室、唱詩班排演廳、神職人員寓所和墓區殯葬室於一身,由於年代久遠,經反覆修整,其建築風格十分複雜,有古羅馬時代的圍牆,中世紀時期的城堡,巴洛克風格的屋頂和19世紀建造的光塔。教堂內部有耶穌與聖瑪麗亞和彼得在一起的雕像,還有早期文藝復興的壁畫和許多價值連城的宗教器皿,以及經典善本和金銀珠寶。
聖瑪麗亞教堂是德國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築之一。教堂的地基像一朵玫瑰,既象徵了聖瑪麗亞的美麗純潔,也代表了耶穌的幾個門徒,教堂內隨處可見極具基督教色彩的五彩玻璃窗和惟妙惟肖的壁畫,其中,屋頂畫描述了聖母瑪麗亞領受天使向她傳遞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將由聖靈感召而生耶穌的故事,畫中人物多達30餘個,個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
二戰期間,聖母堂遭到嚴重毀壞,特里爾人在戰後進行全力整修,使建築基本恢復面貌。現聖母堂除一部份留作宗教場所外,大多殿堂布置成為文物展覽館。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遺存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

特里爾城環繞着青山綠水,山坡上種滿了葡萄,自然風景優美。城內教堂林立,遺存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身處這些古蹟之中,好象依稀觸摸到古代先人的脈搏,不得不感嘆時間的流逝。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羅馬橋”

是阿爾卑斯山北部古老橋建築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在今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上面依舊川流不息。回顧歷史發現,“羅馬橋”總共經歷了3個建造階段。它與特里爾城同期始建於公元前16年,當時用生長了16年的橡樹作為橋柱橫亙在摩澤爾河(法國東北部和德國西部河流)上。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聖安東尼教堂

是建於15世紀晚期的古老的教堂,它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中纖巧華麗的洛可可式講道壇。位於現在市郊的圓形劇場與皇家温泉浴場相隔不遠,它大約建於公元100年間,經過後來幾個世紀的裝飾,愈加顯得豪華而精美。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圓形劇場

可以同時容納20,000名觀眾,西半部分建有專供貴族使用的包廂和座椅,主門的正面最初修建得富麗堂皇,三條貫穿南北的寬闊的通道上面均有拱門相稱,在主門的西邊開有兩個小門,由此可以拾級而上。在公元4、5世紀時,該劇場還兼為城市的通路,因此北邊的大門開在城內,南邊的大門則在城牆外。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君士坦丁王宮

公元十六年,羅馬人來到特里爾,在摩澤河(Mosel)邊畫出一個兩平方公里的正方形,在四周建設城牆,特里爾城的故事便由這時展開了。到二八五年,西羅馬帝國把特里爾選為首都,君士坦丁大帝在三○六年至三一六年間就在此執政,特里爾亦踏入她的黃金時代,當時更有第二羅馬之稱。 帝王娛樂浴場:貴為帝國的首都,當然少不得羅馬浴場,故君士坦丁大帝也在特里爾興建了一座帝王浴場(Kaiserthermen),據學者研究,大浴場包括了大浴池、暖浴室、冷浴室及運動場幾個部分,現在的浴場遺址則主要是大浴池的牆壁。 [2]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羅馬競技場

跟君士坦丁大殿一樣,保留得非常完整。這全因競技場巧妙地順應天然山勢而建,猶如鑲嵌在山,到千多年後的今天,幾近完整無缺,就連圓形表演場後面的通道都仍然四通八達,只是原本能容納二萬人的觀眾席,則變成草坡而已。 [2]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馬克思故居

位於德國古城特里爾市布呂肯街10號的馬克思故居,是一座灰白色的3層樓房,淡黃的粉牆、棕色的門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當時德國萊茵地區的典型建築,始建於1727年。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在這裏。現闢為紀念館展示馬克思的生平事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