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2015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是2015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全書系統地闡述了當前的環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控制方法。論述了環境噪聲與振動污染控制、電磁輻射污染及其防治、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熱污染及其防治和環境光污染及其防治的基本概念、原理。
中文名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作    者
劉惠玲
出版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ISBN
9787121255106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內容簡介

全書系統地闡述了當前的環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控制方法。論述了環境噪聲與振動污染控制、電磁輻射污染及其防治、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熱污染及其防治和環境光污染及其防治的基本概念、原理;闡明瞭環境物理性污染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與影響;重點介紹了各種環境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和防範措施,以及人們對環境物理性污染利用的*科研動態,為改善人類生活環境質量、創建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和諧社會提供理論基礎。 [1]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圖書目錄

緒論 1
0.1 物理環境與環境物理學 1
0.1.1 物理環境 1
0.1.2 環境物理學 2
0.2 物理性污染及物理性污染控制
工程 3
0.2.1 物理性污染 3
0.2.2 環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4
第1章 環境噪聲概述 5
1.1 噪聲的基本概念 5
1.1.1 聲音及其物理特性 5
1.1.2 噪聲污染 6
1.1.3 我國噪聲的概況 7
1.2 噪聲的危害 9
1.2.1 噪聲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 9
1.2.2 噪聲可誘發疾病 9
1.2.3 噪聲損害設備和建築物 10
1.3 環境噪聲控制概述 10
1.3.1 環境聲學研究的內容 10
1.3.2 噪聲控制的方法 11
1.3.3 噪聲的利用 12
第2章 噪聲控制中的聲學基礎 14
2.1 聲音的基本性質與聲的量度 14
2.1.1 聲波的產生 14
2.1.2 聲波的描述 14
2.2 平面聲波 15
2.3 聲波的能量、聲功率和聲強 18
2.3.1 聲能量和聲功率 18
2.3.2 聲強和聲能密度 18
2.4 聲波的傳播 19
2.4.1 聲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19
2.4.2 聲波的衍射 22
2.4.3 聲源的指向性 22
2.4.4 聲波的疊加 23
2.5 聲級及其運算 24
2.5.1 聲級的定義 24
2.5.2 聲級的計算 25
2.5.3 聲音的頻譜 28
2.5.4 響度與響度級 30
2.5.5 計權聲級 31
2.6 聲波的衰減 31
2.6.1 點聲源的聲波衰減 32
2.6.2 線聲源的聲波衰減 32
2.6.3 圓柱面聲源的聲波衰減 32
2.6.4 長方形聲源的聲波衰減 33
習題2 33
第3章 噪聲測量、評價與影響預測 35
3.1 噪聲測量 35
3.1.1 測量儀器 35
3.1.2 測量方法 41
3.2 噪聲評價 51
3.2.1 噪聲評價方法 52
3.2.2 噪聲標準 61
3.3 環境噪聲預測 63
3.3.1 道路交通噪聲預測 64
3.3.2 工業企業生產噪聲預測 69
3.3.3 工程施工噪聲預測 70
3.3.4 環境噪聲影響評價 71
習題3 71
第4章 吸聲降噪 73
4.1 概述 73
4.1.1 材料的聲學分類和吸聲結構 73
4.1.2 吸聲評價方法 74
4.1.3 吸聲降噪特性 76
4.2 多孔吸聲材料 77
4.2.1 多孔吸聲材料的結構特徵和
吸聲機理 77
4.2.2 影響多孔吸聲材料吸聲性能
的因素 78
4.2.3 空間吸聲體 81
4.3 共振吸聲結構 82
4.3.1 共振吸聲原理 82
4.3.2 常用吸聲結構 83
4.4 室內吸聲降噪 90
4.4.1 室內聲壓級 90
4.4.2 室內聲場的衰減和混響時間 93
4.4.3 室內吸聲降噪計算 94
4.4.4 室內吸聲設計 95
4.5 吸聲降噪工程應用實例 96
習題4 100
第5章 隔聲技術 101
5.1 隔聲原理 101
5.1.1 透射係數與隔聲量 101
5.1.2 單層勻質構件的隔聲性能 103
5.1.3 雙層牆的隔聲性能 107
5.1.4 多層複合隔聲結構 111
5.1.5 孔洞和縫隙對牆體隔聲的
影響 111
5.2 隔聲間 115
5.2.1 隔聲間的降噪量 115
5.2.2 隔聲門和隔聲窗 116
5.3 隔聲罩 118
5.3.1 隔聲罩的降噪量 118
5.3.2 隔聲罩設計要求 119
5.3.3 隔聲罩通風降温設計 119
5.4 隔聲屏障 120
5.5 管道隔聲 122
5.6 隔聲設計 123
5.7 隔聲技術工程應用實例 125
習題5 133
第6章 消聲器 134
6.1 消聲器的分類、性能評價和
設計程序 134
6.1.1 消聲器的分類 134
6.1.2 消聲器的基本要求 134
6.1.3 消聲器性能評價 135
6.1.4 消聲器的設計程序 139
6.2 阻性消聲器 140
6.2.1 阻性消聲器基本原理 140
6.2.2 阻性消聲器的類型 141
6.2.3 氣流對阻性消聲器消聲
性能的影響 143
6.2.4 阻性消聲器的設計 145
6.3 抗性消聲器 147
6.3.1 擴張室消聲器 147
6.3.2 共振腔消聲器 152
6.4 阻抗複合式消聲器 156
6.5 微穿孔板消聲器 157
6.6 干涉式消聲器 158
6.7 消聲器工程應用實例 159
習題6 165
第7章 隔振與阻尼 166
7.1 隔振原理及基本方法 166
7.1.1 隔振原理 166
7.1.2 隔振的基本方法 172
7.2 隔振元件與隔振設計 173
7.2.1 隔振元件 173
7.2.2 隔振設計 176
7.3 阻尼減振 179
7.3.1 阻尼的概念及產生機理 179
7.3.2 阻尼的產生機理 180
7.3.3 阻尼減振原理 183
7.3.4 阻尼材料 183
7.3.5 阻尼的基本結構及其應用 186
7.4 隔振與降噪工程應用實例 189
習題7 198
第8章 噪聲的主動控制 199
8.1 概述 199
8.1.1 噪聲主動控制系統 199
8.1.2 噪聲主動控制方法 200
8.2 噪聲主動控制應用 203
8.2.1 管道噪聲的主動控制 203
8.2.2 變壓器噪聲控制 205
8.2.3 汽車內部噪聲 206
8.2.4 主動隔振控制 207
8.2.5 反饋控制在主動隔振中的
應用 210
第9章 電磁輻射污染及其防治 214
9.1 電磁環境概述 214
9.1.1 電磁環境與電磁輻射污染 214
9.1.2 電磁輻射污染的來源 214
9.1.3 電磁輻射污染的途徑 216
9.1.4 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 217
9.1.5 電磁輻射污染的特點及
現狀 222
9.2 電磁輻射基礎 223
9.2.1 電磁場 223
9.2.2 電磁輻射 225
9.2.3 射頻電磁場 226
9.2.4 電磁波的傳播特性 229
9.3 電磁輻射污染的監測及評價 231
9.3.1 電磁輻射監測技術 231
9.3.2 電磁輻射評價標準及方法 233
9.4 電磁輻射的預測 238
9.4.1 電磁波的傳播 238
9.4.2 環境電磁場預測方法 240
9.4.3 電磁輻射場強的預測 241
9.5 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技術 247
9.5.1 電磁輻射污染防護的基本
原則 247
9.5.2 電磁輻射污染的防治措施 248
9.5.3 電磁輻射防治技術 252
9.5.4 高頻感應加熱設備的屏蔽
防護應用實例 256
習題9 258
第10章 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 259
10.1 概述 259
10.1.1 放射性污染 259
10.1.2 放射性污染的來源 259
10.1.3 輻射的生物效應 263
10.1.4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265
10.2 放射性基礎 267
10.2.1 放射性輻射的基本知識 267
10.2.2 放射性環境保護的相關
概念 270
10.2.3 輻射效應的有關概念 270
10.3 放射性污染的測量及評價 271
10.3.1 放射性污染的監測方法 271
10.3.2 放射性污染測量儀器 274
10.3.3 放射性評價標準 275
10.3.4 放射性評價方法 276
10.4 放射性污染防護 277
10.4.1 環境放射性污染特點 277
10.4.2 放射性廢物的分類 278
10.4.3 放射性污染防護的基本
原則 279
10.4.4 放射性的防護措施 279
10.5 放射性廢物處理技術 280
10.5.1 放射性廢物的處理原則 280
10.5.2 放射性廢物處理技術 280
10.5.3 某核電廠放射性污染的
防治實例 288
習題10 289
第11章 熱污染及其防治 291
11.1 概述 291
11.1.1 熱環境 291
11.1.2 熱環境對人的影響 291
11.2 熱污染及其影響 293
11.2.1 熱污染 293
11.2.2 熱污染對水體的影響 295
11.2.3 熱污染對大氣的影響 296
11.2.4 熱島效應 300
11.3 熱污染評價與標準 302
11.3.1 水體熱環境評價與標準 302
11.3.2 大氣熱環境評價與標準 303
11.4 熱污染防治 306
11.4.1 水體熱污染防治 306
11.4.2 大氣熱污染防治 308
11.4.3 熱島效應的防治 309
11.4.4 餘熱利用 310
11.4.5 新型熱污染控制技術 312
習題11 317
第12章 光污染及其防治 318
12.1 光環境 318
12.1.1 概述 318
12.1.2 光環境的影響因素 319
12.1.3 光源及其類型 320
12.1.4 光污染 325
12.2 光學基礎及測量儀器 330
12.2.1 照明單位及度量 330
12.2.2 光環境測量儀器 333
12.3 光環境的質量評價 334
12.3.1 天然光環境質量評價 334
12.3.2 人工光環境質量評價 336
12.4 光污染防治技術 340
12.4.1 可見光污染防治 340
12.4.2 紅外線、紫外線污染
防治 344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