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牧區大寨

鎖定
牧區大寨,20世紀50年代提出。
中文名
牧區大寨
提出時間
20世紀50年代
現    狀
毛烏素沙漠腹地珍禽離奇死亡
導致原因
過度開採 水源爭奪

牧區大寨大寨簡介

20世紀50年代,烏審旗大旱,風沙肆虐,牧草不長,醉馬草叢生,牲畜大批死亡,牧民流離失所。以烏審召公社布日都大隊黨支部書記寶日勒岱為代表的烏審人民,在毛烏素沙海里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經過剷除醉馬草,治沙造林,興建草庫倫,為牧區建設養畜開闢了一條新路。被譽為“牧區大寨”,成了中國牧區學習的榜樣。
烏審旗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它的名字與生態建設緊緊連在一起,“牧區大寨”的稱號曾為她帶來榮光和驕傲。
然而,在隨後的歲月裏,由於亂墾濫伐,不講科學的過度超載養畜,加劇了毛烏素沙漠的惡化。烏審旗曾是一個林草豐茂之地。但從20世紀60年代起,烏審旗土地沙化逐年加劇,強度沙化面積70年代中期達到540萬畝,到80年代初擴張到705萬畝,佔總土地面積比例高達40%。沙化面積的不斷擴大,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大面積草場、農田被流沙吞噬,許多村莊、房屋被掩埋,道路和電力、通訊線路時常受阻中斷。惡劣的自然環境、落後的經濟發展使得烏審旗一度成為國家級貧困縣。沙進人退的往事不堪回首。

牧區大寨綠色烏審

嚴酷的現實,逼迫烏審旗人必須絕地謀生,開始了“愚公移沙”的征程。烏審十萬幹部羣眾在1.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海,克服無水、無電、無路的困難,堅持植樹治沙,勞作在沙海深處,累了就躺在沙窩窩裏歇一會兒,餓了就啃幾口乾饃、喝點涼水。每年,殷玉珍的臉都會被風沙打得脱幾層皮,手先是裂口子、出血,後來就結成了老繭。過度的勞累,使她落下一身的病,丈夫也患上了嚴重的肺炎、支氣管炎。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殷玉珍夫婦綠化荒漠6萬多畝。
在蘇力德蘇木昌黃嘎查,一位名叫烏雲斯慶的蒙古族婦女,帶領12名姐妹組成了聯合治沙小組。經過數年努力,烏雲斯慶她們承包的4.8萬畝荒沙披上綠裝。
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爾林川村農民盛萬忠為保護耕地,一下子承包了15000畝荒沙。為了治沙,盛萬忠把全家僅有的積蓄和賣牲畜的錢全部花掉了。在盛萬忠的“綠色王國”裏,生長着50多萬株楊樹和數不清的沙柳、楊柴、花棒、檸條等灌木,利用修剪下來的枝葉和落葉,他飼養了200多隻羊、十幾頭牛,經營着20多畝水地。
就這樣,烏審旗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不斷改變着家鄉的面貌。全旗生態建設每年以百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植被覆蓋度和森林覆蓋率由2003年的60%和25.3%提高到2009年的77%和30.6%,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牧區大寨點沙成金

在植樹治沙的同時,烏審人也在苦苦思索着一個前人和他人從未曾考慮過的問題,沙漠真的有百害而無一利嗎?沙子真的沒有用處嗎?他們多次進行逆向思維:沙子是從哪裏來的?應該説沙子是山體風化而來,那麼沙子裏不是應該含有礦物質嗎?能不能加工利用、變廢為寶呢?
帶着一連串在不少人看來是精神不正常的想法,烏審旗旗委政府和蘇里格經濟開發區非常重視被世人公認為廢沙、災沙、禍沙的風積沙的開發利用,委託中材地質工程勘查院對風積沙進行工業化選礦研究。中材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經過對風積沙認真分析研究之後,歷經多種方法,多項工藝,於2008年3月提交了《沙漠風積沙選礦試驗報告》,首次向世界揭示了沙漠風積沙選礦和提純後的真面貌。根據選礦成果揭示的質量技術指標,被選礦後的硅砂與長石,可廣泛用於玻璃、陶瓷、冶金、電子、醫藥和化工等工業作為生產原料。特別是精選後的硅砂,可作為5000多種無機硅產品和2000多種有機硅產品的工業原料,拓寬了沙漠風積沙的工業化利用,展示出了廣闊的應用與發展前景。中試生產線的試驗成功向全世界宣佈,沙漠風積沙再也不是威脅人類生存的廢沙、災沙和禍沙,而是可用於眾多工業產品大規模生產應用的重要工業原料,其儲量巨大、開採簡單、利用方便、礦多廉價,為現代工業化利用的又一種新型的礦牀。
烏審旗憑藉富集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吸引了國際國內500強企業進駐。 [1] 

牧區大寨環境惡化

查漢淖爾湖湖面被一條堤壩分成南北兩部分,低窪的南側湖水較少,呈暗紅色,氣味較淡。北側湖水則幾乎溢出堤壩,暗黑色的湖水上漂浮着五顏六色的泡沫,泡沫裏面時隱時現一些腐爛鳥兒的屍體。
牧區大寨,是20世紀60年代烏審召鎮在全國響亮的名頭。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鎮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南約150公里,地處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腹地。這裏曾是一片荒漠,五六十年代靠人工治沙,建成一片綠洲,被樹立為全國牧區大寨。
2014年60歲的巴拉吉老人描述過去的景觀,那時水草豐美,開春時鳥窩鳥蛋多得無從下腳。每年6月份馬蘭花開了以後牧場就像鋪了紫色綢子一樣美。
2004年以後,這裏開始建起了化工廠,又擴大成化工工業園區。抽地下水,排污水,排有毒氣體。
短短几年,草場退化、蘆葦消失,鳥類成羣死亡。
明排雖停 暗排不止
查漢淖爾湖原來是一個天然的鹼湖,隨着鹼礦被採空,制鹼企業撤走,留下了巨大的坑。2004年開始承接了3公里外的烏審召化工園區排出的廢水,逐漸形成了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污水湖,比原來面積擴大約四倍。
2014年9月1日,某記者從鄂爾多斯市出發,向西南約150公里,抵達烏審旗烏審召鎮,計劃先探訪查漢淖爾湖的污水排污口。
據知情牧民講,排污狀況晚上肆無忌憚。由於白天兩條通往排污口的通道分別有人把守,無法靠近。某記者等到夜裏進入烏審召鎮鎮政府往西一公里處的排污口查看。
22時許到達一片水域後,明顯感覺到一股臭雞蛋的味道,打開手電,很快找到排污口。
順着手電照射的方向,排污口在離岸約3米遠的地方,隱約可以看到一根管道在水中,一股乳白色的液體從管道里流出,在水面上形成一股泉湧,散發出一股刺鼻的臭味。
知情人説,以前是明排,是通過一根直徑半米多的管道排到化工園區外的一條溝渠裏,流向查漢淖爾湖,溝渠穿過牧民的草場。後來牧民紛紛抗議,明排停止了。
但工廠每天都在生產,臭味也依舊,不見排污,牧民都覺得蹊蹺,開始沿湖搜尋,發現了伸向水底的排污管道。
湖臭水黑 鳥斃灘塗
2014年9月2日一早,某記者在當地牧民指引下,實地查看牧民所反映的查漢淖爾湖死鳥現象。
順着查漢淖爾湖西南方向行走,在湖邊的草地上、沙土上和靠岸的水裏,不斷髮現有死亡的鳥兒。沿湖走過300多米,記者仔細數了數,死去的鳥兒達到200多隻,還有鳥兒在湖邊淤泥中掙扎着。
其中不乏黑翅長腿鷸、白鷺、赤麻鴨、反嘴鷸等等十多種各類國家各級保護鳥類。
附近的牧民們告訴記者,僅七月份就死了超過萬隻,政府每隔一段時間就派人來收死鳥,然後就近掩埋。
一牧民隨手掰了一根幹樹枝,在一片沙地上刨了幾下,就看見一堆鳥的屍體埋在沙土下。
牧民稱,先後有四頭牛在湖邊中毒,僅有一隻救活過來。
2014年8月,針對牧民反映大量鳥類死亡事件,鄂爾多斯環保局下發文件中的調查情況寫到:經我局環境監察支隊現場調查,塘壩水庫有大量水鳥在水中游玩,並發現有十幾只死亡野鴨。
過度開採 水源爭奪
在查漢廟嘎查(大隊),某記者首先探訪了布日古德家,布日古德的家位於烏審召鎮海拔比較高的地方,海拔大約在1375米,布日古德表示,原來這裏牧草豐美,綠樹濃陰,因水位下降,植被越來越萎縮,每年都有一些灌木和樹枯死。
2000年至今打了7口井,而且水井從7米打到200多米,總共耗資十幾萬元。打水井佔據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將來水位繼續下降,不知道還能不能打得起更深的水井。
隨着水位下降,枯死的樹逐年增多,牧場的灌木和草場也一年不如一年。
據一份調查顯示,當地企業大量抽取地下水,有60口深水井遍佈烏審召鎮各個牧場,30口井為烏審召工業園區供水,另外30口井,是為距離100多公里的烏蘭木倫鎮的化工企業供水。
化工企業和牧民及自然生態奪水,越來越白熱化。
“他們的井又深又大,我們肯定搶不過他們。”布日古德説。
據當地人介紹,烏審召鎮塔北廟小隊水井全部枯竭,牧民不得不長途運水維持生計。
據財經雜誌報道,烏審召化工園區,正在規劃建設的500萬噸級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區,同時是自治區循環經濟示範園,稱“地下水資源較為豐沛”來招商引資,用每年幾百萬立方米的地下水換取企業的進駐。
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巡視員牟廣豐説:“對於水源匱乏的沙漠地區,抽取地下水進行高耗水的化工生產,對大漠的生態將是毀滅性的破壞,沙漠地下水是幾千萬、乃至上億年形成,過度開採,對草原大漠荒漠化是雪上加霜,無法修復。”(陳杰)

牧區大寨相關事件

烏審旗野生禽鳥死亡為“疾病所致”
2014年9月12日18時許,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該市烏審旗野生禽鳥死亡為疾病所致,與查汗淖爾湖水質無關。
在新聞發佈會上,烏審旗人民政府旗長張佔霖介紹説,2014年7月17日,烏審旗林業局烏審召鎮林工站接到羣眾反映“奎子淖爾有大量禽鳥死亡。”經當地組織工作組趕赴現場查看發現死禽約100只左右。2014年7月18日,工作組再次赴現場,初步診斷鳥類死亡原因為“禽霍亂”,排除禽流感和中毒的可能性,並對死禽進行了消毒掩埋。
2014年7月24日晚,有村民反映查汗淖爾周邊有禽鳥死亡。2014年7月25日,有關工作人員趕赴現場查看,發現有赤麻鴨等禽鳥死亡,約300只左右,並於次日對死禽進行了消毒掩埋處理。
2014年8月1日,經巡查監控發現,巴音淖爾和查汗淖爾兩處有禽鳥死亡現象。2014年8月2日,國家林業局派出專家趕赴烏審旗禽鳥死亡現場捕捉了5種7只瀕臨死亡鳥類,進行調查取樣和診斷。
鄂爾多斯迴應珍禽死亡:疾病所致無關水污染 鄂爾多斯迴應珍禽死亡:疾病所致無關水污染 [2]
張佔霖説,2014年8月9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出具的《關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鎮查汗淖爾野生鳥類死亡初步診斷報告》顯示,2014年7月17日至7月31日,禽鳥死亡大概500只,涉及赤麻鴨、灰頭麥雞、鳳頭麥雞小青腳鷸、遺鷗等5種鳥類。
檢驗結果顯示,未檢出禽流感病毒,未檢出新城疫病毒;依據臨牀症狀和病理變化,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綜合分析,確定引起此次野生鳥類死亡的原因為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感染
張佔霖説,為徹底消除農牧民顧慮,烏審旗環保局於2014年7月25日對查汗淖爾(鹼湖)湖水水質進行抽樣檢測,鄂爾多斯市環保局於2014年7月26日對湖區周邊孟根花等8户牧民家的壓水井和內蒙古蘇里格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的廢水、博源水務公司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污水及查汗淖爾(鹼湖)死鳥水域湖水進行抽樣檢測和對比分析。
檢測結果顯示,博源水務公司污水處理廠水質完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死鳥水域除PH值、懸浮物以外,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PH值超標原因為該湖原為鹼湖,懸浮物超標原因為風沙所致。
張佔霖説,野生禽鳥死亡為疾病所致,與查汗淖爾湖水水質無關。2014年8月13日,工作組深入農牧户將相關情況進行了詳細解釋説明。
張佔霖表示,烏審旗將切實做好釋疑解惑工作,不斷加強牲畜疫病檢測與防控。繼續完善相關防治方案,防止家禽家畜發生類似疫病,保障農牧民財產不受損失。同時,繼續深入開展環境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督促企業嚴格落實主要污染物減排、在線監測、環保技術改造等措施,切實消除環境隱患,確保持續達標排放,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查汗淖爾湖為鹼湖,形成於幾百年前,蓄水量約為200萬立方米,湖區東西長約4.6千米,南北寬約1.2千米。2008年湖面被分割成南北湖,南湖為鹼湖採空區。附近企業高鹽水排入南湖,企業清潔廢水(轉化鍋爐廢水、循環水、合成鍋爐廢水)排入北湖(塘壩水庫)。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