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牡蒿(原變種)

鎖定
一種菊科植物的變種。屬科菊科。牡蒿一般生長在除西南省區從低海拔分佈到海拔3 300米地區外,其餘地區分佈在中、低海拔地區,在濕潤、半濕潤或半乾旱的環境裏生長,常見於林緣、林中空地、疏林下、曠野、灌叢、丘陵、山坡、路旁等。
中文學名
牡蒿(原變種)
拉丁學名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var. japonic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桔梗目
菊科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春黃菊族·菊亞族
蒿屬
亞    屬
龍蒿亞屬
牡蒿組
牡蒿系
牡蒿

牡蒿(原變種)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
根:主根稍明顯,側根多,常有塊根;根狀莖稍粗短,直立或斜向上,直徑3-8毫米,常有若干條營養枝。
牡蒿(原變種)線稿圖 牡蒿(原變種)線稿圖 [2]
莖:莖單生或少數,高50-130釐米,有縱稜,紫褐色或褐色,上半部分枝,枝長5-15(-20)釐米,通常貼向莖或斜向上長;莖、枝初時被微柔毛,後漸稀疏或無毛。
葉:葉紙質,兩面無毛或初時微有短柔毛,後無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長4-6(-7)釐米,寬2-2.5(-3)釐米,自葉上端斜向基部羽狀深裂或半裂,裂片上端常有缺齒或無缺齒,具短柄,花期凋謝;中部葉匙形,長2.5-3.5(-4.5)釐米,寬0.5-1(-2)釐米,上端有3-5枚斜向基部的淺裂片或為深裂片,每裂片的上端有2-3枚小鋸齒或無鋸齒,葉基部楔形,漸狹窄,常有小型、線形的假託葉;上部葉小,上端具3淺裂或不分裂;苞片葉長橢圓形、橢圓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不分裂或偶有淺裂。
花:頭狀花序多數,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5-2.5毫米,無梗或有短梗,基部具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通常排成穗狀花序或德狀花序狀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無毛,中肋綠色,邊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寬卵形,半膜質;雌花3-8朵,花冠狹圓錐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5-10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
果:瘦果小,倒卵形。
花果期:7-10月。 [1] 

牡蒿(原變種)生長環境

除西南省區從低海拔分佈到海拔3 300米地區外,其餘地區分佈在中、低海拔地區,在濕潤、半濕潤或半乾旱的環境裏生長,常見於林緣、林中空地、疏林下、曠野、灌叢、丘陵、山坡、路旁等。

牡蒿(原變種)分佈範圍

產自遼寧(南部、東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東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部)等;
日本、朝鮮、阿富汗、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地區、越南(北部)、老撾、泰國、緬甸、菲律賓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
模式標本採自日本。 [1] 

牡蒿(原變種)主要價值

含揮發油,主要成分有胡椒蔫、畢澄茄烯、α一側柏酮、1,8一按葉油素、青蒿酮等。
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暑、去濕、止血、消炎、散瘀之效;又代“青蒿”(即黃花蒿)用,或作上農藥等。
嫩葉作菜蔬,又作家畜飼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