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頓產業

鎖定
牛頓產業,是對牛頓研究的稱謂。在科學史學科發展的帶動下,牛頓研究蔚然成風,被稱為“牛頓產業”。基於手稿的牛頓選集紛紛出版。
中文名
牛頓產業
適用領域
科學史、牛頓研究

牛頓產業基本概念

科學史學科發展的帶動下,牛頓研究蔚然成風,被稱為“牛頓產業”。基於手稿的牛頓選集紛紛出版。1936年,朴茨茅斯家族將手中的非科學手稿交給蘇富比拍賣行進行拍賣。這場拍賣吸引了很多買家,其中就有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這次拍賣使得牛頓手稿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着科學史學科的興起和發展,牛頓手稿的研究才真正走上正軌。 [1] 

牛頓產業研究成果

很多學者根據個人偏好,試圖從手稿中揭示牛頓的不同側面。有人認為牛頓開創了獨具一格的“牛頓主義”思想風格,強調在物理世界中反覆檢驗數學模型的真偽;有人指出牛頓是一位鍊金術士,認為地球是一個具有生命、能夠呼吸的有機體;有人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牛頓的情感關係。也有學者不願轉變或解構牛頓的形象,僅僅滿足於使用新的手稿材料探究科學方法層面的問題。
但在牛頓手稿漂流史 [2]  一書作者、科學史學者莎拉·德里看來,這些研究仍試圖將牛頓簡單化,而忘了手稿中還藴藏着更為開放和多元的可能性。 [1] 

牛頓產業意義

“1872年,當牛頓手稿第一次被拿到劍橋大學時,人們想得很簡單,覺得這是一位物理學家、數學家、化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很快就能把手稿整理好。可是這一做就是16年。人們這才意識到,手稿研究是非常複雜的工作,解讀它們需要相關學科的專家。這就是對科學史這門學科的呼喚。”《牛頓手稿漂流史》一書譯者、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助理教授王哲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道出了手稿研究的這一重要意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