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角溝遺址

鎖定
牛角溝遺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白家村東莊社牛角溝涇河北岸的一條沖溝內,面積約7000平方米,是舊石器時代古遺址。 [3] 
牛角溝遺址,是甘肅境內第一個有人化石的遺址,在該遺址發現有各類用具及動物化石,並出土了一塊被鑑定為20歲左右的女性頭蓋骨,命名為“涇川人”。它在人類進化系統上處於晚期智人的地位。它所顯示的人種方面的特徵與蒙古人種相符。石製品標本有石核、石片、石器。原料以石英岩為主,脈石英等為次。它們均產自當地的河流礫石層。牛角溝遺址的發掘對揭示甘肅地區晚期智人在中國古人類演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2-4] 
2013年5月,牛角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牛角溝遺址
地理位置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白家村東莊社牛角溝涇河北岸的一條沖溝內
所處時代
舊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58-1-45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牛角溝遺址歷史沿革

涇川智人頭蓋骨出土點 涇川智人頭蓋骨出土點
1974年,涇川縣牛角溝遺址發現了一個人類頭蓋骨化石,是甘肅晚期智人的首次發現,其人種特徵與蒙古人種較為相符。 [2] 

牛角溝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牛角溝遺址位置圖 牛角溝遺址位置圖
牛角溝遺址東西約70米,南北約100米,面積約7000平方米。其類型為古遺址,是甘肅境內第一個有人化石的遺址,在該遺址發現有各類用具及動物化石,並出土了一塊被鑑定為20歲左右的女性頭蓋骨,命名為“涇川人”。 [3] 
地層堆積
地層堆積 地層堆積
第一層,紫紅色岩石,時代為白堊紀;第二層,肉紅色粘土(午城黃土),時代為早更新世;第三層,含古土壤的紅色(離石黃土),時代為中晚更新世;第四層,灰褐色砂質粘土,含石器、人類化石和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晚更新世;第五層,馬蘭黃土,時代為晚更新世後期;第六層,現代河牀礫石層。 [4] 

牛角溝遺址文物遺存

哺乳動物化石
哺乳動物化石中,有鹿、披毛犀、牛科、中華盼鼠等。 [4] 
人類頭蓋骨
涇川智人頭蓋骨化石 涇川智人頭蓋骨化石
人類頭蓋骨出時已裂開多塊。它包括右額骨鱗部一小片、右頂骨的大部、較完整的右題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頂骨的一小部。標本呈淡褐色,有一定程度的石化。顱外骨縫包括矢狀縫、人字縫和頂顳縫等。前二者的縫紋比較複雜。頂孔有兩個。頂孔間區不凹陷。矢狀縫在頂孔間區段已癒合。由於此骨縫一般是在20~30歲之間癒合的,因此確定該頭蓋骨屬於一青年個體。與上述相對應的顱內各骨縫完全未癒合。顱內壁上,蛛網膜粒壓跡不顯著,腦膜中動脈溝清晰可辯。前枝大於後枝,這是智人腦膜中動脈分枝的特徵。顳骨鱗部上緣呈弧形,與現代人的無差別。顴弓僅保留根部。由額弓根部、顳乳突部都比較纖細、頭蓋骨表面比較光滑、肌嵴附着處不明顯、枕部較圓鈍,顱容量似平較小等特徵來看,這個頭蓋骨有屬於女性個體。兩星點和人字點在頭蓋骨上完整保存,可測出兩星點間距為10.7釐米,星點至人字點間距為9.1釐米。這兩個數值不大,在女性中比較多見。在乳突上方,頭顱的側壁平坦而陡立,這一特徵與山頂洞人102號頭骨有某些相似。綜上所述,它在人類進化系統上處於晚期智人的地位。它所顯示的人種方面的特徵與蒙古人種相符。 [4] 
石製品標本
石球和砍斫器
石球和砍斫器(2張)
石製品標本有石核、石片、石器。原料以石英岩為主,脈石英等為次。它們均產自當地的河流礫石層。 [4] 

牛角溝遺址研究價值

牛角溝遺址 牛角溝遺址
牛角溝遺址的發掘對揭示甘肅地區晚期智人在中國古人類演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2] 

牛角溝遺址保護措施

牛角溝遺址 牛角溝遺址
2013年5月,牛角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牛角溝遺址旅遊信息

牛角溝遺址地理位置

牛角溝遺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白家村東莊社牛角溝涇河北岸的一條沖溝內。

牛角溝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牛角溝遺址,路程約31.7千米,用時約4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