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角掛書

鎖定
牛角掛書(拼音:niú jiǎo guà sh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李密傳》。 [1] 
牛角掛書指牛角上掛着書,形容勤奮苦讀。也形容悠閒自在地讀書。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4] 
中文名
牛角掛書
拼    音
niú jiǎo guà shū
近義詞
懸頭刺骨懸樑刺股懸頭刺股三絕韋編
出    處
《新唐書·李密傳》
注音字母
ㄋㄧㄨˊㄐㄧㄠˇㄍㄨㄚˋ ㄕㄨ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牛角掛書成語出處

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牛角掛書”。 [1] 

牛角掛書成語典故

隋朝有個人叫李密,乃是一位世家子弟,父親是隋朝大官李寬。李密沾了父親的光,少年時就做了隋煬帝的侍衞,但不久便借病辭官回家了,他決心專心致志地讀書,這樣才能更加有所作為。 [2] 
有一次,李密聽説在緱山有一位叫包愷的高士,他打算向這位高士求學。徒步走比較辛苦,他便順手牽了家裏的一頭牛,騎着牛趕路。這麼長的路途不能讓時間白白浪費掉,於是,他就在牛角上掛了一部《漢書》,這樣就可以一邊趕路一邊在牛背上讀書了。 [2] 
半路上,他碰到了當時的大權貴楊素,楊素看到在牛背上認真讀書的李密和掛在牛角上的書籍,既覺得有趣,又被他的勤奮努力所打動,於是上前問:“哪來的書生?如此勤奮?” [2] 
李密回過頭來一看,認得是經常出入朝堂的楊素,於是連忙跳下牛背,向楊素作了一個揖,報了自己的名字和家世,又把書名告訴了楊素。楊素點點頭,問:“你讀到哪裏了?”李密回答:“正在讀項羽的傳記。” [2] 
楊素跟李密親切地談了一路,覺得這個少年很有想法和抱負。回家後,就跟他兒子楊玄感説:“我在路上遇見一個叫李密的少年,這孩子的才能和學識,要遠超你們兄弟幾個。將來你們有什麼重要的事,可以去找他商量。”自那以後,楊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2] 
由於李密飽讀詩書,才識過人。在隋朝末年的戰亂年代,他先是應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之邀,起兵反抗隋煬帝暴政,後加入瓦崗軍,親自起草發佈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歷數楊廣的十大罪狀。檄文中有這麼一句話:“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從而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這一精妙的成語,而牛角掛書也作為古今讀書人勤學勵志的一個典範,口口相傳。 [2] 

牛角掛書成語寓意

人騎在牛背上,書掛在牛角上,李密連走路的時間也用來讀書,使得楊素對其另眼相看。成語告訴人們,知識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時間對每個人也是均等的,人們應該利用一切機會刻苦學習,不可把大把的光陰從指縫間溜走,大好年華,勿負光陰。 [3] 

牛角掛書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牛角掛書”指牛角上掛着書,形容勤奮苦讀。也形容悠閒自在地讀書。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4] 
  • 運用示例
宋·陸游《對酒》詩:“牛角掛書何足問,虎頭食肉亦非豪。” [1] 
元·陶宗儀《題雲莊耕隱圖》詩:“曉起一犁春雨足,夕陽牛角掛書還。” [1]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一回:“倘時運不濟,便牛角掛書,鱉頭飲酒,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1]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040
  • 2.    王封臣著. 評書中華好典故:話説成語故事[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20.10:244-246
  • 3.    陳國祥編;吳辰旭總主編. 中國古代青少年美德故事 勤學卷[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2018.04:96-97
  • 4.    史有為主編. 成語用法大詞典[M]. 大連:大連出版社, 1997.0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