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蒡子

(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

鎖定
牛蒡子是菊科牛蒡屬二年生草本植物;莖幹較粗,表面光滑無毛,呈中空圓柱形,深綠色;根較細,有分支,表面佈滿鬚毛;花朵較大,淺紫色,表面有小絨毛,呈多邊形;種子黑色,呈圓球形;果實黑褐色,呈扁圓形;錶殼較硬;花期4-6月;果期7-8月。 [4]  牛蒡子以“惡實”藥用之名,始載於《名醫別錄》中:“惡實,可醫疫病也。” [5] 
牛蒡子產自中國,分佈於中國河北、浙江、及東北等地,在國外分佈於西歐、克什米爾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 [6]  牛蒡子喜温暖、濕潤的環境,較耐寒,忌水濕,以疏鬆肥沃的土壤為佳;常見於山谷、林緣、灌木叢、河邊潮濕地、村莊路旁或荒地。 [7]  牛蒡子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和扦插繁殖。 [8] 
中醫學認為,牛蒡子性味辛、苦、寒,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等病症。 [9]  牛蒡子配桔梗、牛蒡子配連翹、牛蒡子配白芷,這些配方可做茶喝,可當敷藥,在中國多地都有加工,經濟價值廣泛。 [10]  《無誤蒙藥鑑》中雲:“牛蒡子,藏語稱吉松,果實狀如巴豆,具鈎狀刺,故認為能抓老鼠。”該詩表達了牛蒡子形態特異的特性。 [11] 
中文名
牛蒡子
拉丁學名
Arctium lappa L.
別    名
惡實
鼠粘子
黍粘子
大力子
毛然然子 展開
別名
惡實
鼠粘子
黍粘子
大力子
毛然然子
黑風子
毛錐子
牛子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牛蒡屬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菜薊族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等地。
外文名
Great Burdock Achene
二名法
Arctium lappa L.
類    別
二年生草本
顏    色
淡黃白色

牛蒡子植物學史

牛蒡子以“惡實”藥用之名,始載於《名醫別錄》中:“惡實,可醫疫病也。” [5] 

牛蒡子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質直根,長達15釐米,徑可達2釐米,有分枝支根。直立,高達2米,粗壯,基部直徑達2釐米,通常帶紫紅或淡紫紅色,有多數高起的條稜,分枝斜升,多數,全部莖枝被稀疏的乳突狀短毛及長蛛絲毛並混雜以棕黃色的小腺點。基生葉寬卵形,長達30釐米,寬達21釐米,邊緣稀疏的淺波狀凹齒或齒尖,基部心形,有長達32釐米的葉柄,兩面異色,上面綠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黃色小腺點,下面灰白色或淡綠色,被薄絨毛或絨毛稀疏,有黃色小腺點,葉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絨毛及黃色小腺點,但中下部常脱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樣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葉小,基部平截或淺心形。
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花序或圓錐狀傘房花序,花序梗粗壯。總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徑1.5-2釐米。總苞片多層,多數,外層三角狀或披針狀鑽形,寬約1毫米,中內層披針狀或線狀鑽形,寬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長,長約1.5釐米,頂端有軟骨質鈎刺。小花紫紅色,花冠長1.4釐米,細管部長8毫米,檐部長6毫米,外面無腺點,花冠裂片長約2毫米。
瘦果倒長卵形或偏斜倒長卵形,長5-7毫米,寬2-3毫米,兩側壓扁,淺褐色,有多數細脈紋,有深褐色的色斑或無色斑。冠毛多層,淺褐色;冠毛剛毛糙毛狀,不等長,長達3.8毫米,基部不連合成環,分散脱落。花果期6-9月 [1] 

牛蒡子生長環境

喜温暖濕潤氣候,耐寒、耐熱性頗強。生於山坡、山谷、林緣、林中、灌木叢中、河邊潮濕地、村莊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 [1] 

牛蒡子分佈範圍

牛蒡子產自中國,分佈於中國河北、浙江、及東北等地,在國外分佈於西歐、克什米爾地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 [6] 

牛蒡子育值技術

牛蒡子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和扦插繁殖。 [8] 

牛蒡子選地整地

牛蒡子
牛蒡子(5張)
牛蒡子為喜肥作物,栽培時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向陽地塊。 對選好的地進行深翻,然後耙細,整平,施入農家肥 ,再作成 1.0-1.5米寬的高畦,四周開好排水溝 [2] 

牛蒡子直播方法

種子繁殖,以直播為主。春、夏、秋均可播種,春夏播種時間為3月上旬-6月中旬,秋播在9-10月。在整好的畦面上按40~50釐米的行距開淺溝進行條播,將種子(播種時最好將種子與火土灰混合成種子灰)均勻地撒在溝內;或按50~60釐米的行距、30~40釐米的株距穴播,每穴點入種子5~6粒。播種前,將種子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24小時,晾乾後再播,有利出苗,播後覆土2~3釐米,稍加鎮壓後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加速幼苗生長。此外,可育苗移栽,於3月上旬在苗牀上播種,5月上旬或秋季移栽。田間管理幼苗期或秋播第二年春季返青後要進行鬆土,同時前期要特別注意除草,後期葉子較大時停止中耕。當苗長至4~5片真葉時,按株距20釐米間苗,間下的苗如有缺苗處,可帶土移栽;苗具6片葉時,按株距40釐米定苗,穴播者每穴留2~3株。基生葉鋪開時,不再進行除草,但要追肥2~3次。植株開始抽莖後,每667米2追施磷酸二銨10千克或過磷酸鈣10千克,促使分枝增多和籽粒飽滿。施後要及時澆水,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積水爛根 [2] 

牛蒡子採收加工

牛蒡種子成熟期一般在秋季。當種子黃裏透黑時將果枝剪下,採收後將果序攤開曝曬,充分乾燥後用木板打出種子,除淨雜質曬至全乾後去淨雜質即成商品。根四季可採,挖出洗淨,颳去黑皮曬乾即可 [2] 

牛蒡子病蟲防治

葉斑病。發病初期可噴灑50%的多菌靈1000倍液防治。
白粉病。多發生於陰雨天,為害葉片。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用50%退菌特l000倍液或50%甲基託布津800~1000倍液噴施葉面。
連紋夜蛾。幼蟲咬食葉片,幼齡期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防治。
蚜蟲。抽薹開花時發生,在嫩梢、嫩葉上吸取汁液,發生後可用40%樂果乳劑800倍液噴霧防治 [2] 

牛蒡子主要價值

牛蒡子經濟

牛蒡子配桔梗、牛蒡子配連翹、牛蒡子配白芷,這些配方可做茶喝,可當敷藥,在中國多地都有加工,經濟價值廣泛。 [10] 

牛蒡子藥用

中醫學認為,牛蒡子性味辛、苦、寒,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等病症。 [9] 
化學成分
木脂素:牛蒡子中有牛蒡苷元 (arctigenin, I) 、牛蒡苷 (arctin, Ⅱ) 、羅漢松脂素 (matairesinol, Ⅱ) 、牛蒡子酚 (lappol, FIX) 和新牛蒡苷乙 (neoarctin, BXI) ,牛蒡酚A-F和H (lappaol A-F, H) ,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Ⅻ [3] 
揮發油與脂肪酸:應用GC-MS聯用分析牛蒡子揮發油的化學成分, 分離得82個峯, 鑑定出66種成分, 含量最多的R和-S-薄荷酮分別為17.38%和7.59%。還從種子中採用GC-MS聯用測得種子中含脂肪油21.10%, 其中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佔68%, 亞油酸佔6.8%等 [3] 
酚酸衍生物:從牛蒡根中分離出6種咖啡酰奎寧酸衍生物:1-O-, 5-O-雙咖啡酰奎寧酸 (1-O-, 5-O-dicaffeoylquinicacid, XIII) 、1-O-, 5-O-雙咖啡酰-3-O-酮基戊酸奎寧酸 (1-O-, 5-O-dicaffeoyl-3-O-succinylquinic acid, XIV) 、1-O-, 5-O-雙咖啡酰-4-O-O酮基戊酸奎寧酸 (1-O-, 5-O-dicaffeoyl-4-Osuccinylquinic acid, XV) 、1-O, -5-O-雙咖啡酰-3-O-, 4-O-丁二酰奎寧酸 (1-O-5-O-dicaffeoyl-3-O-, 4-O-succinylquinic acid, XVI) 、1-O-, 3-O-5-O-三咖啡酰基-4-O-丁二酰酮基戊酸奎寧酸 (1-O-, 3-O-5-O-tricaffeoyl-4-O-succinylquininc acid, XVII) 、抗氧化效果次序為維生素E<綠原酸<咖啡酸<XIII=XIV=XV=XVI<XVII [3] 
多糖及其他類:以水提醇沉、離子交換色譜凝膠過濾法, 從牛蒡根中分離到一種果聚糖, 分子量2 950, 經過NMR分析確定糖鏈殘基主要為-D-fruct osur anosyl, 以2→1方式連接, 非還原性末端為1, 3, 4, 6-四甲氧基-D-果糖。活性研究顯示其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與臨牀上常用的非麻醉類止咳劑相當。從牛蒡葉中分離出高達3.1%綠原酸,苷元及牛蒡苷 [3] 

牛蒡子植物文化

《無誤蒙藥鑑》中雲:“牛蒡子,藏語稱吉松,果實狀如巴豆,具鈎狀刺,故認為能抓老鼠。”該詩表達了牛蒡子形態特異的特性。 [11] 

牛蒡子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牛蒡子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42 千卡
蛋白質 4.7 g
脂肪 0.8 g
碳水化合物 5.1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2.4 g
61 mg
242 mg
7.6 mg
維生素A 650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2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29 mg
煙酸(煙酰胺) 1.1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25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牛蒡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中藥材牛蒡子栽培技術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4-07]
  • 3.    牛蒡子的藥用研究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4-07]
  • 4.    林餘霖,李葆莉,魏建和主編,中草藥真偽鑑別原色圖譜 1,華齡出版社,2020.01,第152-153頁
  • 5.    趙中振,陳虎彪,中藥材鑑定圖典 第2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300頁
  • 6.    王義祁,汪榮斌主編. 袖珍中草藥野外識別彩色圖本[M].
  • 7.    陳育青,李建民. 全國高職高專藥學類專業規劃教材 中藥鑑定技術[M]. 2019
  • 8.    藥食兼用植物牛蒡的栽培技術  .百度學術[引用日期2023-03-26]
  • 9.    徐傳庚主編,養生知藥,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03,第23頁
  • 10.    王勝勇,莫結麗,林錦鋒. 中藥高清原大圖譜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9.10第32頁
  • 11.    奧·烏力吉,包曉華主編,內蒙古奈曼旗種植蒙中藥材生物學特性與品質,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2,第572頁
  • 12.    温玉波、李海濤主編.一分鐘速查中草藥全圖解: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1:4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