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津創新手冊

鎖定
《牛津創新手冊》是2009年6月1日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挪)法格博格、(美)莫利、(美)納爾遜,譯者是柳卸林。
中文名
牛津創新手冊
作    者
(挪)法格博格
(美)莫利
(美)納爾遜 [1] 
譯    者
柳卸林 [1] 
出版時間
2009年06月01日
出版社
知識產權出版社
頁    數
621 頁
ISBN
9787801989727, 7801989724
定    價
9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版    次
1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叢書名
浦江創新論壇創新研究叢書

牛津創新手冊編輯推薦

牛津創新手冊 牛津創新手冊
《牛津創新手冊》一書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手冊系列的一種。作為這一著名品牌中的一本書,《牛津創新手冊》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手冊系列的特點。首先,全書從宏觀的創新與經濟增長、國家創新體系,到中觀的產業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再到微觀的創新網絡、企業創新,都進行了專門的導讀。其次全書選題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每一章的作者都是當今創新學界的權威。這種集全球著名教授的努力完成一本書的行動,保證了《牛津創新手冊》的高質量,既有很強的可讀性,又有很大的啓發性。 [2] 

牛津創新手冊內容簡介

《牛津創新手冊》為讀者提供理解創新的綜合性視角,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創新是一個多層面的現象,無法侷限於某一特定的學科領域,因此在快速發展的創新研究中,必然是各學科觀點並存的。然而,學者們的研究起點非常不同,難以展開討論,阻礙了對創新現象的全面理解。《牛津創新手冊》集幾十年來創新研究之大成,各章的作者都是其所在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帶頭人,包括了經濟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牛津創新手冊》作者既有社會科學的背景,又有工程學的背景,他們從各個角度對創新進行分析和定義,概括而全面地介紹了創新的研究成果,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牛津創新手冊》共4部分,包含21章經過精選的內容,每章聚焦於創新的某個特定方面,之前還有一篇引言,對本章進行概述。讀者可以獨立閲讀《牛津創新手冊》中的任何一章,但最好先閲讀各章的引言部分。對某一主題有更濃厚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閲每章參考文獻列表中帶有*號的文章,這些文章將為您提供更為有效的建議,以及延伸閲讀的線索。 [2] 

牛津創新手冊作者簡介

作者:(挪威)詹·法格博格 (美國)戴維·莫利 (美國)理查德·納爾遜 譯者:柳卸林 鄭剛 藺雷 合著者:劉忠
詹·法格博格挪威奧斯陸大學技術、創新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戴·莫利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教授。
理查德·納爾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譯者簡介:
柳卸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科技創新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領域為:技術創新的管理,科技政策、產業政策。
鄭剛,博士,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研究與教學領域為:技術與創新管理、新產品開發與項目管理等。
藺雷,博士,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服務創新與服務管理、技術創新管理、項目投融資評價。 [2] 

牛津創新手冊圖書目錄

前言
譯者序
致謝:
本書作者簡介
第1章 創新:文獻綜述
1.1 引言
1.2 什麼是創新
1.3 創新的形成
1.4 創新的系統屬性
1.5 創新的差異
1.6 創新與經濟績效
1.7 我們對創新瞭解了多少?我們還需要了解什麼
第一部分 創新的形成
導言
第2章 創新型企業
2.1 引言
2.2 創新型企業的社會環境
2.3 英國工業區
2.4 美國經理制企業
2.5 日本的挑戰
2.6 新經濟模式
2.7 瞭解創新型企業:理論建議
第3章 創新網絡
3.1 引言
3.2 為什麼網絡越來越重要
3.3 網絡的多樣性
3.4 關於網絡在創新中的作用的經驗研究
3.5 知識轉移
3.6 治理和激勵問題
3.7 小結
第4章 創新過程
4.1 引言
4.2 企業創新過程
4.3 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生產
4.4 知識向用品的轉化
4.5 製品、組織實踐與市場需求的匹配
4.6 結論
第5章 組織創新
5.1 引言
5.2 組織結構與創新
5.3 組織的認知、學習和創新
5.4 組織變革與創新
5.5 結論
第6章 創新測度
6.1 引言
6.2 測度的概念
6.3 創新理論及其在指標發展中的運用
6.4 目前的主要指標
6.5 新的創新指標
6.6 結論
第二部分 創新的系統屬性
導言
第7章 創新系統:觀點與挑戰
7.1 引言
7.2 創新系統方法的產生與發展
7.3 創新系統方法的優缺點
7.4 創新系統的構成要素、功能、活動和邊界
7.5 研究的差距和機會
第8章 國家創新系統中的大學
8.1 引言
8.2 大學在國家創新系統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8.3 大學在國家創新系統中的作用:跨國數據比較
8.4 大學研究是如何影響產業創新的?一些針對美國的研究的總結
8.5 從"科學推動"到"技術商業化"
8.6 結論
第9章 金融與創新
9.1 引言
9.2 金融在創新經濟學中的作用
9.3 創新和金融經濟學
9.4 金融和創新研究的新議程
9.5 結論
第10章 創新與知識產權
10.1 引言
10.2 知識產權制度的歷史
10.3 知識產權在創新系統中的作用
10.4 總結與結論
第11章 創新地理學:區域創新系統
11.1 引言
11.2 知識的類型與地理分佈
11.3 區域創新系統和本地化學習
11.4 區域和國家創新系統的關係
11.5 其他組織形式和新興的本地與全球知識間的關係
11.6 結論與進一步研究展望
第12章 創新全球化:跨國企業的作用
12.1 引言
12.2 創新活動的國際化趨勢
12.3 跨國企業的海外創新活動:理論和實證問題
12.4 支持R&D集中和分散的力量
12.5 通過國際戰略技術合作而創新
12.6 結論與政策議題
第三部分創新的差異
導言
第13章 創新的演變
13.1 引言
13.2 第一次工業革命
13.3 第二次工業革命
13.4 “第三次工業革命”?1945年後的R&D和創新
13.5 結論
第14章 產業系統:創新的產業差異及其成因
14.1 引言
14.2 創新的產業差異:文獻回顧
14.3 產業創新系統
14.4 知識、技術領域和產業邊界
14.5 參與者、關係和網絡
14.6 制度
14.7 產業系統的發展動力與變革
14.8 政策啓示
14.9 未來的挑戰
第15章 “低技術產業”的創新尼克馮圖茲曼弗
15.1 引言
15.2 產業部門的"技術維度"
15.3 關鍵驅動力
15.4 中低技術產業中的企業和企業變革
15.5 產業層面的變革
15.6 一些低技術產業中的創新
15.7 政府政策的角色
15.8 結論
第16章 服務業創新
16.1 引言
16.2 服務業——增長、特性與創新
16.3 創新系統和創新的組織
16.4 結論
第17章 創新及其擴散
17.1 引言
17.2 概念框架
17.3 擴散模擬
17.4 創新擴散速率的決定因素
17.5 文化和社會決定因素
17.6 結論
第四部分 創新與績效
導言
第18章 創新與經濟增長
18.1 引言
18.2 經濟增長與技術:傳統經濟學方法
18.3 解釋技術和經濟增長關係的範式比較
18.4 創新與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展望
第19章 創新和追趕
19.1 引言
19.2 現有的追趕研究
19.3 對最新追趕的評述
19.4 追趕和政策
第20章 創新與競爭力
20.1 引言
20.2 國家層次的競爭力
20.3 產業層次的競爭力:聯結企業及其所處環境的紐帶
20.4 區域和企業層次的競爭力
20.5 結論
第21章 創新與就業
21.1 引言
21.2 創新的視角和範圍
21.3 創新對就業數量的影響
21.4 創新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21.5 結論:主要事實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第22章 科學、技術和創新政策
22.1 引言
22.2 科學政策、技術政策以及創新政策
22.3 科學技術和創新政策評估以及影響測量
22.4 美國、日本與歐洲的科學技術和創新政策
22.5 結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