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椋鳥屬

鎖定
牛椋鳥屬學名紅嘴牛椋鳥,牛椋鳥是雀形目椋鳥科牛椋鳥屬鳥類動物, [9]  背面呈褐色或灰色,腹部為白色。鳥嘴很大,爪子鋒利而彎曲,尾巴長滿羽毛,十分硬挺。牛椋鳥分為兩種,即紅嘴牛椋鳥和黃嘴牛椋鳥,都長有金黃色眼睛。 [10]  紅嘴牛椋鳥體長20釐米,黃嘴牛椋鳥體長22釐米。 [11] 
牛椋鳥屬分佈於非洲,棲息在東非肯尼亞或者坦桑尼亞的大草原上。牛椋鳥屬專以蚊蟲和寄生蟲為食。 [9] 
牛椋鳥屬會啄掉討厭的寄生蟲,趕走蒼蠅,清理傷口。 [10]  除了幫助犀牛驅蟲外,牛椋鳥屬對動物還有一種特別的貢獻。若有敵人逆風悄悄地前來偷襲,牛椋鳥屬就會飛上飛下,叫個不停,提醒它注意,動物就會意識到危險來臨,及時採取防範措施。 [9] 
中文名
牛椋鳥屬
拉丁學名
Buphagus
別    名
非洲啄牛鴉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突胸總目 雀形目
椋鳥科
牛椋鳥屬
2種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Cabanis, 1878

牛椋鳥屬形態特徵

(學名:Buphagus africanus
體長20釐米,體重57-71克。嘴闊,尾堅挺,爪鋭利。上體、翅覆羽和尾巴深褐色或橄欖灰色,臀部和有些尾覆羽呈棕黃。下體及胸腹部淡棕色。頭部和喉嚨類似下體。鳥喙扁平而寬闊,基部黃色,靠喙尖處紅色。眼睛紅色或橙色,有窄眼環。腿和腳是黑褐色至黑色。 [1] 
(學名:Buphagus erythrorhynchus
體長20釐米,體重42-59克。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蹠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築巢大多精巧,雛鳥晚成性。形體羽色與勤儉嘴牛椋鳥類似,略小,不同處是鳥喙為紅色。 [2-3] 

牛椋鳥屬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地類型為熱帶和亞熱帶草原、熱帶稀樹草原和灌叢,生活的區域地形比較平坦,有灌木、草場和水源豐富。 [4] 

牛椋鳥屬生活習性

牛椋鳥棲息在常見的食草動物身上,比如斑馬、水牛、犀牛、大羚羊、黑斑蹬羚、河馬、長頸鹿、甚至大象等,在它們身上來回飛翔攀爬,尋找每一寸身體裏的“食物”。而對於這些食草動物來説,很願意有人清理身上的蝨子蒼蠅,所以非常容忍這些清潔工。
基本是有大型食草哺乳動物的地方就有它們的存在,原來它們的主要功能就是停在這些皮厚毛多的大傢伙身上,通過其扁平的喙,幫助這些食草動物整理毛髮,挑出其中的跳蚤蝨子、吸血蒼蠅、或者皮上的蜱蛆,然後吃掉,這就是牛椋鳥的主要食物。一隻牛椋鳥一天可以吃掉100只吸血蝨子和1300只幼蟲。 [2] 
牛椋鳥並非完全善類,在做着清創護理工作的同時,它們也會毫不留情的吸食寄主的血,甚至到了嗜血成性,手段殘忍的地步。它們一旦找到了食草動物的小小傷口,就絕不會錯過,這個時候本來扁平用作梳理的喙成為了鋒利的割刀,它們會把傷口慢慢擴大,直接吸食血液,而且這些傷口一般都不容易結痂,這樣好幾天牛椋鳥都會有新鮮血液吃。此外這些傷口還會滋生更多吸血蝨子和寄生蟲,也是牛椋鳥長期的食物來源。 [2] 
不過,為了更好的維護和食草動物寄主之間的關係,牛椋鳥也額外附送一個增值服務:警報功能。一旦有大型獵食動物靠近,牛椋鳥便會發出嘶嘶尖叫報警,給食草動物提供了逃脱被獵殺的機會。 [2] 

牛椋鳥屬分佈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馬拉維、馬裏、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南非、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的、多哥、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5] 
遊蕩:也門。 [6] 

牛椋鳥屬繁殖方式

牛椋鳥是一種季節性築巢的鳥類,它們於3 至5月和10月至12月築巢,在肯尼亞的一些地區為5-7月。它們通常成對生活,不過也有不少成羣生活的記錄。它們通常在植物的枝幹上已被棄用的啄木鳥的巢上築巢。人們還沒有觀察到關於它們在籬笆、燈柱和電線杆築巢的記錄。 [4] 

牛椋鳥屬亞種分化

牛椋鳥屬(2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Buphagus africanus
Linnaeus, 1766
2
Buphagus erythrorhynchus
Stanley, 1814
[7] 

牛椋鳥屬保護現狀

牛椋鳥屬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3.1——無危(LC)。 [8] 

牛椋鳥屬種羣現狀

這二個物種常常被記錄為非常見,但是經常在常見和非常見之間變化。其棲息地不受威脅,並且有許多保護區域。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