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急跳崖處

鎖定
北美野牛“死亡之澗” 亦稱美洲野牛澗,坐落在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省境內,東距麥克雪奧德堡19千米,南距老人河48千米。曾經是史前印第安土著居民最大的圍獵場之一。是古代北美土著人的一個重要居住區。它反映了人類在社會早期創造的偉大的原始文化,這讓每一個到過野牛澗的人都為古代土著人巧妙地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有利條件,求得生存的智慧和高超技能驚歎不已。
中文名
牛急跳崖處
外文名
Head-Smashed-In Buffalo Jump Complex
編    號
711-005
1981年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牛急跳崖處世界文化遺產

牛急跳崖處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美洲野牛澗地帶(牛急跳崖處)
英語名稱:Head-Smashed-In Buffalo Jump
入選時間:1981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vi)
地理位置:N49 44 58 W113 37 26
遺產面積 : 40.00平方千米 [1] 
遺產編號:158

牛急跳崖處遺產描述

美洲野牛澗地帶又名“牛急跳崖處”,位於加拿大艾伯塔省麥克雪奧德堡(FortMacleod)西北18公里處,坐落於落基山脈山麓,這懸崖伸延約300米,最高點離崖底約18米,曾經是史前印第安土著居民最大的圍獵場之一,古代北美土著人的一個重要居住區。幾千年來,美洲野牛是在北美大平原上居住的土著居民謀生的物質來源。艾伯塔西南的箭獵山中的美洲野牛澗地帶是北美最大、最古老,得到最完善保護的約32平方千米左右圍獵場。
198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 (vi) ,美洲野牛澗地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158)。
遴選依據標準(vi):美洲野牛澗地帶是最古老、分佈最廣、保存最完好的遺址之一,它展示了集體狩獵技術和平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在超過5000年的時間裏,平原居民一直以北美洲的大羣野牛為食。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在阿爾伯塔省(Alberta)的西南部,發現了標有記號的數條小道、土著人營房和墳地遺址,裏面存有大量的野牛(美洲野牛)骨骼,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近六千年前的北美平原上土著人的生活習俗。他們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對野牛習性的瞭解,將牛羣追趕到懸崖邊,迫使其跳崖摔死,然後在下面的營房裏分割屍體。 [1-2] 

牛急跳崖處遺產簡介

歐洲人到達美洲時,美洲野牛分佈在北美洲大部分土地上,曾多達6000萬頭,是平原印第安人的經濟支柱。後來向西移動的白人以任意屠殺美洲野牛為樂,許多印第安人與白人之間的矛盾即由野牛羣的減少而引起。自然主義者為如此眾多的野牛之慘死而扼腕。到1900年前後,美洲野牛已趨絕跡。 [3] 
北美最大、最古老的圍獵場
野牛澗地帶曾經是史前印第安土著居民最大的圍獵場之一。在亞伯特省省的西南部,發現了一個土著人的營房和墳地,裏面存有大量的野牛骨骼,展示了近六千年前的北美土著人的習俗。印第安土著居民們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對野牛習性的瞭解,將牛羣追趕到懸崖處讓它們跳下懸崖摔死,然後在下面的營房裏分割屍體,它反映了人類在社會早期創造的偉大的原始文化。
幾千年來,美洲野牛是在北美大平原上居住的土著居民謀生的物質來源:牛肉可以充飢,牛皮可以做成帳篷及衣服,牛糞可以生火取暖,牛的腱、骨和角可以製成工具。艾伯塔西南的箭獵山中的美洲野牛澗地帶是北美最大、最古老,得到最完善保護的圍獵場"死亡之澗",它包括:聚集野牛的盆地圈牛區、把野牛引向懸崖的巷道、野牛跳崖處、屠宰區和加工處理場幾個部分。其中,圈牛區面積32平方千米左右,美洲野牛被圈到這裏後,即被趕下懸崖摔死,屠宰區內有一道約18米高的懸崖。從5700年前到19世紀中期,被趕下這道懸崖摔死的野牛不計其數,懸崖下白骨累累。今天,在11米左右深的存骨坑內仍然可以看見許多野牛骨骼。加工處理場是人們對野牛進行加工的地方,位於圈牛區附近,人們在這裏加工野牛。這裏遺留的一些土坑是專為貯存、燃煮食物而挖的,土坑周圍有用野牛骨壘成的骨牆。幾千年來,生活在北美的土著一直獵取野牛,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依靠狩獵技術的高低,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展了無數的狩獵技巧以獲取生存所需食物。其中最為複雜的狩獵技巧恐怕應是野牛的死亡之崖。"死亡之澗" 只是眾多最古老、保存最為完好的類似獵牛場所中的一個,它精巧的追逐野牛的巷道和考古沉積一點也沒遭到破壞。
考古發掘
第一位考察此地的考古學家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朱尼斯·博爾德,1938年開始對此地進行第一次發掘,隨後九年的發掘讓人們對此地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聚集盆地位於懸崖的西邊,是一處方圓40平方公里的積水盆地,是廣闊的草場地帶。盆地裏有充足的水源和各種各樣的青草,在冬天到來之前都是綠油油的。石塊堆積在兩旁,追逐巷道幫助者將野牛逐向懸崖。現今仍可在盆地看到綿延14公里長的巷道,由無數小石堆標誌着,懸崖西面10公里處有500多個石堆,人們在這裏生火和編織毛毯,這些石堆還為野牛形成一條通向懸崖的小路。狩獵開始前,經過訓練的年輕人會學走失的小牛的叫聲來引誘牛羣跟隨自己,當牛羣靠近了追逐巷道的入口處,年輕人會圍在牛羣后面,揮動長巾,大聲叫喊,恐哧牛羣。牛羣跑至懸崖前往往收不住腿,隨着慣性跌入崖底。從5700年前到19世紀中葉,曾有無數的野牛被聚集到10-18米的懸崖邊,今天在懸崖底部到處是野牛的屍骨。懸崖附近是屠夫們的營地遺址。在方圓1公里的範圍內星星點點地散佈着出貯肉窖和灶坑遺蹟,當地人製作的肉乾可保存幾年時間。
美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
美洲野牛澗地帶是一個以北美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反映了人類在社會早期創造的偉大的原始文化,這讓每一個到過野牛澗的人都為古代土著人巧妙地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有利條件,求得生存的智慧和高超技能驚歎不已。美洲野牛澗地帶現時建有一個解説中心,解説中心一共有五層,它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分別展示黑腳族人的生態、神話、生活方式與技術,並提供原住民和歐洲考古學的觀點加以解釋。解説中心另外也可以安排圓錐形帳篷露營和提供介紹北美原住民各方面的生活的小作坊,如製作鹿皮軟鞋與鼓等。每一年美洲野牛澗地帶都會主持一些特別節目和原住民慶典,這些慶典皆以生動、活力以及真實見稱而聞名,當中包括一個在聖誕節舉行的活動,叫做「Heritage Through My Hands」的慶典,聚集不同地方的原住民藝術家與工匠,展覽不同的珠寶、服飾、藝術品與工藝品。 [2-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