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尾菜

(中藥)

鎖定
牛尾菜,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牛尾菜Smilax riparia A. DC. 的根及根莖。牛尾菜分佈於除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以及四川、雲南高山地區外,全國都有分佈。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祛痰止咳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證,勞傷腰痛,跌打損傷,咳嗽氣喘。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百合綱
百合目
菝葜科
菝葜屬
牛尾菜
中文學名
牛尾菜
採收時間
夏、秋季採挖
貯    藏
置乾燥處

牛尾菜別名

馬尾伸根、過江蕨、老龍鬚、金剛豆藤、大伸筋草、背梁骨、千層塔、鯉魚須、山豇豆、搖邊竹、白鬚公、軟葉菝葜。

牛尾菜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牛尾菜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牛尾菜歸經

歸肝、肺經。

牛尾菜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祛痰止咳。

牛尾菜主治

用於風濕痹證,勞傷腰痛,跌打損傷,咳嗽氣喘。

牛尾菜相關配伍

1、治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搖邊竹)根30g,虎刺、水龍骨、八角楓各15g,硃砂根9g,草烏3g,酒浸服。每日2次,每次10ml,不能過量。
2、治腎虛腰腿痛:(搖邊竹)根15-30g。燉豬腳吃。(1-2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3、治坐骨神經痛:草菝葜21g,排錢草根15g,接骨金慄蘭12g,酌加水酒煎服。(《福建藥物志》)
4、治頭痛頭暈:牛尾菜根60g,娃兒藤根15g,雞蛋2個。水煎,服湯食蛋。(《江西草藥》)
5、治慢性氣管炎,淋巴結炎:(搖邊竹)根9-15g,小葉三點金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6、治腎虛咳嗽:金剛豆藤、餓螞蟥根、大火草根、土枸杞根各9g,撲地棕根3g。蒸雞吃。
7、治咳血:金剛豆藤、大山羊、巖百合、觀音草各9g,一朵雲6g。煨水服。
8、治氣虛浮腫:金剛豆藤、毛蠟燭、地洋蔘各9g,水高粱根6g,葵花稈心3g。綠豆為引,燉肉吃。(6-8方出自《貴州草藥》)

牛尾菜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量可用至30-60g;浸酒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

牛尾菜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牛尾菜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晾乾

牛尾菜形態特徵

牛尾菜又名草菝葜。多年生草質藤本。具根莖。莖中空,有少量髓,幹後凹癟並具槽,無刺。葉互生;葉柄長7-20mm,脱落點位於上部,中部以下有卷鬚;葉片較厚,卵形,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7-15cm,寬2.5-11cm,下面綠色,無毛。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較纖細,小苞片花期一般不落;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離生,長4-5mm,淡綠色;雄花具雄蕊6,長2-3mm,花葯條形,多少彎曲,長約1.5mm;雌花比雄花略小,不具或具鑽形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7-9mm,熟時黑色。花期6-7月,果期10月。

牛尾菜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灌叢、山溝或山坡草叢中。除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以及四川、雲南高山地區外,全國都有分佈。

牛尾菜藥材性狀

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橫走,有分枝,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每節具凹陷的莖痕或短而堅硬的殘基。根着生於根莖一側,圓柱狀,細長而扭曲,長20-30cm,直徑約2mm,少數有細小支根;表面灰黃色至淺褐色,具細縱紋和橫裂紋,皮部常橫裂露出木部。質韌,斷面中央有黃色木心。氣微,味微苦、澀。以根多而長、質韌者為佳。

牛尾菜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鎮咳、祛痰及平喘作用。

牛尾菜相關論述

1、《江西草藥》:“祛風散瘀。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2、《貴州草藥》:“清熱止咳,補虛益損。”
3、《陝西中草藥》:“祛風濕,活血通絡,消炎鎮痛。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筋骨疼痛,高血壓所致之偏癱,骨髓炎,骨結核。”

牛尾菜附註

本種嫩葉炸熟水浸淘淨後可以作蔬菜食用。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江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編 .《江西省中藥飲片炮製規範 2008年版》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 3.    羅獻瑞.《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 :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
  • 4.    黎光南主編.《雲南中藥志 (第Ⅰ卷)》:雲南科技出版社,1990